信息技术与小学自然学科整合的应用与

更新时间:2024-01-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160 浏览:19930

在自然课教学中应用计算机媒体,能使学生通过色彩绚丽、精美动态的画面和副真传神、扣人心弦的声响来认识那些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扩大他们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能力,通过近几年的学习及探索,尤其是课堂教学的实践,我对信息技术与小学自然学科整合有了初步的认识.

一、有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作过著名的心理实验.即人类获取信息主要通过哪些途径.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

如:我在教学《春夏星座》一课时,由于受时间、季节、空间等诸方面的限制,又因星座是远离学生生活,远离现实的一种自然事物,在学生头脑中文字图片的东西较多,相互联系运动的表象很少,无法使学生细致全面地时行观察.因而我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为学生观察提供几十幅动、静态图像,启发他们积极思维,教给他们观察辨认春夏星座及银河方法,使学生很快归纳出星座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规律.同时又为以后学习恒星、地球自转的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变无形为有形,在已知与未知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引起学生的学习的兴趣,锻炼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特别是缩短时空距离,在显示事物发展变化中有独特的功能,在展示动植物运动情况方面优势更大.


二、有助于观察、实验能力的培养

电教手段以形、声、光、色相结合,根据学生观察的需要,把事物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繁为简,使难以观察到的事物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有利于观察能力的培养.如在教学《耳朵的科学》一课时,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认识耳朵的构造,了解耳是怎样听到声音及各部分的作用,我设计了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使学生通过计算机提供的逼真的声象,再现了耳朵听到声音的全部过程,即:声波通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振动,鼓膜的振动又通过三块听小骨传给子耳蜗,连接耳蜗的听神经把声音信号报告给大脑,使我们感知到声音.声波振动传播原理及听神经接收反馈原理是比较枯燥、难懂的知识,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变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形象,变枯燥无法为情趣盎然.

我在教学《燃烧与灭火》一课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燃烧与灭火的条件,课上首先让学生观看录像,了解其条件,然后在录像的指导下做实验,使学生实验有指导、有目的,在实验探索中积极参与,亲自动手,使他们充分体验到科学知识认知的过程,并在知识能力,兴趣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既培养了学生分组实验能力,又使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

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填充一些无法在教学中得以完善的实验,还能够指导学生顺利的进行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但是,计算机的模拟和演示是不能代替学生的动手观察和实验的.特别是有些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一定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探究,学习才有意义,否则则是为信息技术而信息技术,学生更是得不偿失了.

三、有助于思维、想象能力的培养

小学自然教学中,“解暗箱课”的课型中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例如:一位教师在讲授人体的“血液循环器官”时,向学生谈话:生活中,如果不小心割破了手指,会发生什么情况?由此引发学生讨论,作出:全身各处都有血管,血液在不停流动的检测设.然后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源,(提供相应的、相关的素材,提示解决问题的思考路径、提供学习的评价标准)进行查找、分析、作出逻辑推理,验证检测设,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作出血液循环器官的其他检测设,如:心脏的作用、血液循环的作用等.然后再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源,进行查找、分析、作出逻辑推理,得出结论,进而解释人生病时为什么输液比打针疗效快?(输液是静脉注射,打针是肌肉注射时)为什么打针又比吃药疗效快?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但在这种模式的教学中,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提供共享资源时不应仅仅引导学生收集大量的简单信息,或者进行一些简单的处理.实践中发现,不少学生仅仅是对资源进行简单的收集、拷贝、粘贴,很少进行自己的分析、整理和加工,更不用说做出有创造性的作品,这样非常不利于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发展.这其中文字输入的速度对知识的交流总结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总之,信息技术与小学自然学科整合能够解决自然教学中的许多问题.但关键是教师要把握好整合的“尺度”,从而让信息技术更好的为课堂教学怎么写作.(作者单位:通榆县瞻榆镇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