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自主招生坎坷路

更新时间:2024-03-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931 浏览:18512

十年磨一剑.从2001年开始,国内综合性大学进行“自主招生”教育改革,迄今十年历程,尽管对此各方褒贬不一,如认为

投入过大,自主招生是提前“掐尖”抢生源,是另一种模式的高考等――但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苏首批试点的国家示范类高职院校,已经在4年市场化探索中喝到了“头啖汤”,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正是这样的典型.

文理两套评估体系

2007年,教育部允许部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进行自主招生考试试点,现逐年扩大试点范围.由2007年4所,2008年8所、2009年13所扩大到2010年的73所.2011年,已列入“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示范和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的共200所高校都可以参与申报自主招生.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南工院”)招生就业处副处长高宏彦告诉记者,作为2007年首批自主招生的试点高职院校,经过四年尝试和探索,已取得一定的成效,自主招生总体方案为“文化测试+综合素质或面试”,但就在这样一个“千人一面”的招生方案中,南工院却做出了大文章.文化测试已无可争议,委托江苏省考试院统一出题、阅卷,学校的自主性主要体现在“综合素质测试”上.2007年,南工院自主招生文化测试分值为340分,综合素质分值为80分,总分值为420分.其中,学生综合素质占比为19%,文化成绩占比81%;经过第一年尝试和市场调研,为充分吸引优秀人才,南工院第二年就调整了自主招生方案:总分值为540分,其中文化测试分值340分,占比68%,综合素质分值200分,占比32%.降低了文化分所占比重,提高了综合素质测试所占比例,比上年调高了13%.

除了提高综合素质考核总分值外,南工院还根据学校的专业,建立了文理科两套综合素质的考核评价体系.文科考核体制,主要考核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反应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甚至策划能力

石荣亭是南工院08届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他当年就是通过自主招生进入南工院的.据石荣亭同学介绍说,他的文化测试分数只有300多分,不是太理想,但他的面试成绩还不错.面试前,每个同学随机抽题,有五分钟的准备时间.面试题目有六个,其中一个是要求他就“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

理科生综合素质考核体系一直是各试点院校研究的重点.但由于面试的时间紧,参加自主招生的人数多,实际操作性较差,目前理科生的综合素质测试主要考评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水平,比如,就某一物理现象,请学生在规定时间用物理原理给予解释.

招生就业一条龙

南工院的校训是“手脑并用,学做合一”,为社会培养专业的职业性人才,是该校建校以来坚定不移的办学方针.2007年,南工院开始试点自主招生时,就针对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问题,进行招生改革,尝试把就业工作前移.如综合素质测试中,五人评委组至少要有一位是来自企业的人力资源主管.

除了进行招生、就业并轨的改革尝试外,南工院目前正在酝酿把中学也纳入学校招生环节中来,让中学、企业共同参与到高校人才的选拔中来.这样,中学在进行基础教育培养的同时,也要培养学习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动手能力.


招业就业齐头并进,只是自主招生工作的第一步.学生入学后,学院还要跟踪调研.据介绍,通过自主招生的学生入学后,与普通高考入学的学生混合组班,第一学年,文化课程考试中,自主招生的学生比普通高考入学的学生,平均分低1-2分,这主要是由于自主招生的入学的学生文化测试一般;但从综合能力来看,自主招生入学的学生比高考入学的学生要高,他们大都是学校社团和各项活动的积极分子;到第二学年,综合考评学生专业成绩,自主招生入学的学生和普通高考入学的学生,在专来课成绩相当,基本没有差别.

经过四年自主招生的改革,南工院的07届毕业生已经走上工作岗位,就业率为98%.

走进中学 走进企业

相对于刚试点的其他高职院校,南工院是早就吃到螃蟹了的人,但面对国家步步深化的教改步伐,他们还是喜忧参半.喜的是,取得了市场先机,赢得了时间,且有了一定的成绩.忧的是,面对步步加紧的教育改革步伐,还是准备不足.

近年,学院招生处重点工作是“走进中学”,在中学建立了自己的生源基地.目前,全省700多所普通中学,南工院根据人才要求,与其中的160所中学建立了稳定的联系.

2011年,江苏高职院自主招主试点单位和招生人数全面扩大,参加试点的单位由以前的2家增至15家;同时,高职院样的招生范围也由应届毕业生扩大到往届毕业生和在职工作人员.

说到招生“新政”,高宏彦强调说,增加招生渠道,招收往届毕业生和在职工作人员,是高职院校期盼已久的事.如果各专业各班级中,有一到两个来自企业的学生,学校教育乃至今后的就业工作,都会事半功倍.他进一步解释说,在职学生有一定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他们的学习目标很明确,在班级中往往起到传帮带的带头作用;同时,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也能在班级中发挥就业指导作用,进一步强化了院校的就业工作.

当然,面对突然从天而降的馅饼,院校还是感到措手不及.香喷喷“大饼”,能不能吃下去,如何消化,则大大挑战院校的办学智慧,挑战学院的市场竞争力.招生权力是下放了,但院校如何宣传到位,把信息传递到让全省乃至全国的各级企业单位,对高职院校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高宏彦透露,继“走进中学”之后,南工院下一步招生重点是“走进企业”,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对院校来说,今后企业既是生源基地,也是就业基地.

“掐尖”录取背离教改初衷

自主招生最早在高等院校开展,经过十年的改革,自主招生成了一场“掐尖”的生源大战.对此,高宏彦认为,教育部推行自主招生,意在打破“一考定终身”高考局面,不拘一格,多元地选拔人才.自主招生最终沦为“生源”大战,本身就是背离教改初衷.自主招生的目的是“选择合适的生源”,而非“优质生源”.

虽是一词之差,执行起来却是千差万别,无论是高职院校还是普通高等院校,招生工作都离不开两头,一是生源基地,二是就业源头.作为连接中学和用人单位的桥梁.

对于目前广泛流传的高等院校自主招生中投入与产出不符的说法,从事招生工作多年的高宏彦处长笑说,自主招生不存在投入的问题,即使有投入,也是羊毛出在羊身上,经过严格测算,学生报名考试的缴纳费用基本可以抵消招生面试中的费用.

南工院2011年的自主招生计划是500人,实际报名人数达3000多人,报名人数与实际录取比例是6:1,这个比例,学院基本不需要额外增加费用.当然,如果报名人数与实际招生人数比例为3:1以下,学校就需额外增加投入.当然,从教育的最终目的来看,即使有投入也是应该的,投入多少都不为多,更不能把教育投入与产出直接划上等号.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教育是一个世世代代的系统工程,并不是短期内或者一代人就能看出效果的,妄谈自主招生的投入与产出,是目光短浅的表现.

(责任编辑:艾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