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张维迎

更新时间:2024-03-0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4470 浏览:66710

他是一位经济学家,但他的知名度却像影视明星一样家喻户晓;在经济学界,他以直面社会、敢说真话而为人称道,他以他的真知灼见影响着中国的改革进程;入选CCTV"2002十大经济年度人物",使他再一次名声大振等

采访张维迎先生,颇费周折.3月初的一个晚上,我们终于拨通了他的.

那边是一个温和的略带陕北腔调的男中音.告诉他我们的意图,他用非常友好和惋惜的声音说:"对不起,没有时间呀."他说过两天要去美国出差,这几天很忙的.

尽管我们没能如愿约到当面采访的时间,但是,张教授还是很耐心地在里面回答了我们提出的一些问题.

随后,在他就职的北京大学,以及他的母校西北大学,记者又找到了他的同事、同学和老师,于是,对这位当今国内经济学界的箭头人物,我们有了更多的了解.

《为钱正名》的前前后后

张维迎出生在陕北农村一个贫穷的家庭.1978年,他背着一摞烧饼去参加高考,考一门,他吃一个烧饼,考试完了,烧饼也吃完了.最后这位烧饼考生考进了陕西省的重点学府--西北大学.

1983年的一天,也就是改革开放的第四个年头,《中国青年报》以编者按刊发了一篇题为《为钱正名》的署名文章,从而引发了经济学界乃至整个学术界一场异常激烈的大辩论.一时之间,这篇文章的作者,正在西北大学攻读研究生的张维迎成了众矢之的.那时理论界正在进行一场全国性的精神污染问题的讨论,"向钱看"的思想还属于被批判的对象,于是,《为钱正名》自然成了反面典型.张维迎不止一次的在各种会上做检讨,甚至连他的导师何炼成教授都受到牵连.那段难熬的日子给张维迎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但也正是因为这篇文章,张维迎在经济学界崭露头角.

张维迎曾经笑称自己从事经济学纯属偶然.他本来喜欢数学,无奈高中时正搞开门办学,数理化学得很肤浅,所以高考时报考了中文系.谁知阴差阳错,竟被"扩招"进了经济系(当时叫政理系).该班的49名学生是何炼成教授的开山弟子,而今一批全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企业家,如魏杰、刘世锦、冯仑等都出自这个班.张维迎便是这个班年龄最小的学生之一.

在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张维迎的经济理念进入创新阶段.他发起组织了一个读书班并担任主讲,专门学习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谈一些在当时看来是离经叛道的观点.差不多是在那个时候,他已经意识到数学对于经济研究的重要性,因此会经常溜进数学系或物理系的教室,认真地听上一节课.

3年期间,他共完成论文7篇,几乎都在国家一级刊物上发表.当时许多读到张维迎论文的同行都以为他是一位资深老学者,怎么也想不到竟出自这样一位年轻后生之手.

1984年,获得硕士学位的张维迎进入国家体改委,从事改革理论与政策的研究工作.

研究中国企业的,不可能不知道张维迎

张维迎最初的研究工作并不顺利,他发现由于理论知识不够,常常使自己被一些问题痛苦地缠绕着,而这些问题又是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和急需解决的.出于一个经济学者的责任和使命,1990年,他选择了去英国牛津大学,投身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莫里斯教授的门下,攻读博士.

5年后张维迎回国,到北京大学参与创办了培养中国职业经理人的摇篮--北大光华管理学院.伴随着一批批人才的成长,张维迎也凭着自己的实力和研究成果,完成了从一个学者到经济学家的跨越.他的主要著作《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等,不是被誉为畅销书,而是长销书.有些已成为大学相关专业学生的必读书目.


张维迎在国内最早提出并系统论证了双轨制改革.近年来,他关于中国企业理论的研究,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因此被公认为是中国经济学界企业理论的权威人士.今天且不说在经济领域内,但凡是日常关心国内经济动态的普通民众,说起张维迎,几乎没有不知晓他大名的.

采访之前,我们就曾就此做过一个随机调查.

问一位研究汽车理论的朋友,你知道张维迎吗?他说:知道,几年前我在业余时间关注着股票市场的形势,当时天天看财经电视和相关报纸,记得吴敬琏作了中国证券市场是黑暗的评论时,张维迎提出了相反的观点,他说中国的证券市场还是有希望的.当时我就记下了他的名字,并一直注意着他的言论.

再问一位经常在新加坡和国内来回走动的某跨国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对张维迎是否有所了解?他说:尽管没有见过面,但应该说比较熟悉,我最近一直在注意着内地一家企业,我们有收购它的意向,研究中国企业的,不可能不知道张维迎,我读过他的《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和《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等作品,观点很新,可以说获益匪浅.

2001年的寒冬尚未过去,张维迎发表了论述"中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文章,引来了一场热烈的讨论,紧接着他又陆续抛出"中国为什么能做大国家却做不大企业"、"重建中国的信誉机制"等观点.这三大问题,成为2002年度学术界、政府部门、企业界空前关注和讨论的问题.他由此也无可争议地入选CCTV"2002十大经济年度人物".

口无遮拦,以真服人

在很多人的眼中,张维迎是那种口无遮拦的人,而且经常是哪壶不开提哪壶.两年前一帮房地产商攒了一个"新住宅运动",张维迎开坛发言就石破天惊,因为他作了一个著名的论断,那就是中国90%的开发商是骗子,结果害得在他后面登台的老板都纷纷声明自己属于那个10%的少数派.

后来他又将互联网经济比喻为"耍猴经济",他说,"小时候,我觉得天底下最让人羡慕的职业是医生,因为人总是要生病的,看病就得交钱;而天底下最可怜的职业是耍猴的,他表演的时候大家看得高兴,可一到收钱的时候大家又一轰而散."在他看来,那些互联网公司就象是耍猴的,开业之初,敲锣打鼓吸引眼球,免费怎么写作满天飞扬,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小老二给各位有礼了.到后来,发现忙活一天换不来个馒头钱,急了,试探着搞些部分收费怎么写作,结果先是吓走了一半看客,剩下的呢,不是想接着享受免费怎么写作的,就是准备随时开溜的.有人说,这张维迎的嘴够损的,可细一琢磨,他说的还真像.

其实,张维迎的许多观点都是通过这种精妙而充满智慧的描述而被人们接受和信服的.

不过,张维迎也有遇到尴尬的时候,从小到大,"苹果该不该削皮?"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竟让这位精英学者数次改变观点.他说,"我记得我原来在农村吃苹果的时候不削皮的,进城以后,人家说我太土了,吃苹果一定要削皮,到了英国以后我削皮,人家又批我说,你也太土了,苹果怎么能削皮啊."张维迎由此谈到了企业的信誉问题,"因为英国水果都是没有农药的,而且他们认为苹果皮很有营养.而生活在中国大城市的人认为苹果是打了农药的,但中国苹果到底打没有打农药,产销商没有谁会告诉你.所以,我刚从英国回来不削皮,现在又开始削皮.我在国外待了好多年,没有看到英国的哪一个商店橱窗上贴着信誉第一、客户第一,但是我们中国到处贴的都是信誉第一、客户第一.而经验往往告诉我们,最标榜信誉的企业通常也是最不讲信誉的企业.所有这些都值得我们思考."

"一个人只要对社会作出贡献,就会得到大家的认同."

除研究工作外,现在张维迎还担任着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副院长、北大工商管理研究所所长和牛津大学现代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等工作.虽然他只有43岁,但却有了一头花白的头发.他说,这几年他实在是太忙了,惟一愧疚的就是对不起自己的父母和家人.

张维迎说,父母有时能在电视上看到他,就是他对父母最大的孝心和安慰了.

张维迎平日里喜欢爬山,有时也会吼上几嗓子陕北民歌:"提起个家来家有名,家住在绥德三十里铺村等"唱到动情处,张维迎的眼中总会隐隐闪出泪花,让人仿佛看见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和那原上勤劳的人们.

张维迎说,他会一直专注于国内经济的发展,"我没有办法.因为现在很多的事情不完全由我自己来控制.中国经济脉搏怎么跳动,它随时在牵动着我的心,有好多的问题需要去研究."他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在国内外的学术界、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界产生一些积极的影响,尽到一个学者应尽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