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学术期刊的之路

更新时间:2024-03-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0205 浏览:44444

一个国家的学术期刊出版状况,在一定意义上说,反映着该国学术与经济文化的发达水平.我国学术期刊出版数量和发行规模,从侧面反映着国家科学工作的水准和高度.

《中国城市经济》杂志是以推动城市产业经济、研究城市经济发展理论、弘扬城市文化、传播现代城市理念为宗旨的城市经济权威性刊物.《中国城市经济》以探究和总结城市文明历史和现状、资政育业的政绩为特征,对内向政府决策者提供借鉴和参考,对外向省市及国际间交流提供信息通道和合作平台,是城市走向现代化、国际化的路标.

十年来,涉及区域和城市的许多政策、决策都是社会各界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通过期刊这个平台提出相关的建议,引起城市、部委乃至国家决策层的关注而被采纳的.《中国城市经济》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及时地宣传报道城市经济学理论与具体实践,对于提高广大城市经济理论研究者、城市领导者和管理者的思想文化素质和科学技术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都发挥了独特的显著的积极作用.本刊迄今拥有288位城市市长顾问和42个理事会常务理事城市,使杂志成为党和政府在城市经济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舆论阵地.

学术期刊是交流学术思想获取专业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作为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的会刊,《中国城市经济》水平的高低、社会经济及效益大小,离不开学会的学术影响、社会地位和综合实力.学术期刊与图书相比,出版周期短,发表文章快,内容新颖,能及时反映理论成果和城市经济方面的发展现状,与报纸相比,专业性强、信息量大,更能集中、详细地对某一问题进行及时、深入的讨论,也便于保存和查阅.因此,《中国城市经济》是中国城市经济学会进行学术交流的一个重要途径,有人把本刊形象的比喻为“永不落幕的学术会议”.

从1999年创刊至今,《中国城市经济》也曾面临严峻的考验.众多平面媒体,特别是电视、网络等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而刊物作为学会会刊,没有分文财政资金支持,没有人事编制来吸引人才,完全依靠市场运作,而资金和人才恰恰是制约发展壮大的瓶颈.在学会领导和众多城市、企业的关心支持下,杂志社发扬艰苦创业、改革创新的精神,坚持实事求是、任劳任怨的工作作风,通过不懈努力,才取得了今天的成绩.

2009年,对作为文化产业领域最具意识形态特性的新闻出版业来说,注定不平凡.9月26日,国务院确定了第十一个产业振兴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这标志发展文化产业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并进入实施阶段.

从国际经验看,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以后,国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会越来越大,文化消费支出总量将稳步增长,文化消费的比重也将逐步提高.2008年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了3200美元,这预示着文化需求旺盛的时代正在到来.事实上,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包括经济、文化在内软硬实力的竞争,让“把蛋糕做大以应对全球化冲击”成为不二的选择.

深化文化产业体制改革背景下中国学术期刊如何发展,是我国学术界和期刊界一直在探索的问题.面对近年来期刊界已经取得的成绩,业界同仁也已经清楚地认识到,对比期刊业赖以生存发展的经济基础、体制环境、社会条件的深刻变化,对比按照科学发展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期刊业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在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仍存在诸多不适应之处:从宏观体制上看,期刊出版资源按地区、部门分配的格局仍然存在,期刊重复建设、市场分割的问题依然突出,行政权力介入期刊经营带来的运行不畅、不平等竞争和垄断经营,阻碍了产业规律的效用,也束缚了期刊市场主体的发展壮大,从微观的经营机制上看,期刊转企改制的任务尚未完成,“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体制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期刊业发展的需求,不少期刊单位经营机制仍然比较落后,不愿也不敢放弃“皇粮”,以发行收入为主的单一盈利模式还处于主导地位,在应对新兴技术带来的数字化出版革命方面还没有取得关键性突破,期刊经营管理人才显得更加短缺,期刊市场的活力未能充分迸发,仍需不断改革创新.

但是,不管如何改革,如何发展,《中国城市经济》都将保持自己鲜明的个性,成为促进学术交流的平台,坚持理论扎根实践、指导实践、怎么写作实践,成为社会进步的助推器,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参谋,促进整个社会学术水平不断向前发展的推动力.《中国城市经济》始终不能忘记自己姓“学”,改革应该朝着学术化、规范化、市场化的方向行进.回到自身,定准目标,这正是学术期刊当写作技巧念的核心所在.


(作者系中国城市经济杂志社社长)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