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协调理综述

更新时间:2024-03-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4436 浏览:115594

摘 要 :我国“可持续发展”尤其是“科学发展观”提出以来,金融协调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国内外学者围绕金融协调发展的理论内涵、层次划分等方面展开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对以往的文献进行梳理和总结认为,区域金融协调发展是今后需要关注和探索的方向.

关 键 词 :金融协调 发展理论

协调和协调发展的思想由来已久,我国“可持续发展”尤其是“科学发展观”提出以来,协调发展受到理论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其内涵并没有共识性的定义.熊德平教授认为:协调发展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系统演进的总目标,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子系统与总系统,以及子系统相互间及其内部组成要素间的协调,使系统及其内部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不断朝着理想状态演进的过程.金融协调是协调思想在金融等领域延伸与运用.目前关于金融协调,国内外从不同层次进行研究.

一、国外学者对金融协调理论的研究

国外学者主要从宏观层面、微观层面和技术层面,对金融协调问题进行研究.宏观层面的研究焦点主要关注国际金融等领域的合作等.Marshall D A.(2002)研究如何通过改革建立起牢固可靠的全球宏观经济与金融协调机制而从根本上减少由于协调失败而引发的金融危机问题;Gautier P A.(2009)对协调摩擦与金融危机关联的进行了论述.微观层面的研究主要着眼于某一具体组织或机构内部的协调失败问题.Brandts J与Cooper D. J.(2006)采用实验经济学的方法对组织内部协调失败的进行观测,探寻金融系统的内部机理.技术层面的研究主要从协调技术角度探讨如何确立和完善合作过程中高效率协调所必需的技术手段.

二、国内学者对金融协调理论的研究

(一)金融协调发展理论渊源的研究

金融协调发展理论渊源于金融发展理论的观点,在国内基本上得到了一些学者的共识.沈军与刘莎(2001)认为金融协调理论是金融发展理论的较高阶段.王原声(2004)认为,西方有关金融协调发展理论的思想集中体现在戈德史密斯(1969)的《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爱德华·肖的《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和麦金农(1991)的《经济市场化的秩序—向市场经济过渡的金融控制》等著作中.不管是提出金融深化理论还是提出开放资本市场的政策建议,实质上都渗透着金融协调发展的思想.刘刚(2006)明确指出,金融协调发展理论的渊源就是金融发展理论,金融协调理论标志着金融发展理论的成熟,是第三代金融发展理论的正式形成标志.

(二)金融协调发展理论内涵与外延的研究

不同学者对金融协调的内涵和外延理解不用,研究焦点也存在很大差别.王原声(2004)基于国际视角认为,金融发展内外协调的构成分为国际贸易协调、国际金融协调和国际投资协调等机制运作,是一个动态过程.窦尔翔和何炼成(2004)从金融协调的对象角度指出,金融协调一方面是金融自身的协调,是金融的“本体因素”,另一方面是金融对经济的协调,即“指向性因素”.武巧珍(2004)重点从货币制度的视角,将金融协调发展分为外部协调与内部协调两部分.王爱俭(2005)基于金融协调机制的角度,解释了金融稳定协调机制的理论涵义,将金融协调稳定机制分为政府和银行间的协调、银行和金融机构之间的协调及各金融机构之间的协调.

(三)金融协调划分方式的研究

国内学者倾向于采用内部协调与外部协调来进行划分.祁敬宇(2002)与王原声(2004)以国别为界划分外部协调与内部协调.杨大鹏(2004)和郭金龙(2006)认为,金融内部协调应包括金融组织、金融市场、金融监管当局、金融工具、金融制度等;外部协调包括金融与经济的协调以及金融与社会的协调.蔡则祥(2005)把金融协调划分为我国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资产、融资形式等结构之间及其构成之间的内部协调,外资机构的引入与中资机构输出的外部协调,金融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应遵循内部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内外协调.邵国华(2006)也从四个方面进行划分,即金融系统与经济发展的协调、金融系统与社会发展的协调、金融业与非金融企业的协调、金融系统与金融国际化的协调.尹优平(2007)对区域金融内部协调和外部协调从机构、监管、区际、政策四个层面进行全方位的论述,认为基础环节是区域内外金融各自协调发展,关键保障是区域金融监管协调和区域金融政策的协调.

(四)金融协调内容的研究

关于金融协调内容的研究可以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展开.孔祥毅(2002)认为宏观的金融协调包括金融、经济、社会之间的关系,微观的金融协调包括金融工具、金融相似度检测、金融制度之间以及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之间的关系;杨大鹏(2004)从中观角度研究了有关金融组织结构协调演进的问题,认为金融组织结构协调演进的趋势是“寡头主导,大、中、小共生”.王爱俭(2005)界定了宏观的金融协调包括总量协调、结构协调、货币供应量与货币创造、金融衍生工具与金融风险控制,微观协调包括证券业与银行业的协调、动态效率和静态效率的协调.郭金龙(2006)将区域协调、内外协调、货币政策、金融监管、金融机构间的协调、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都纳入宏观范畴.王威(2007)认为宏观金融资源体现的是金融资源各层的整合效应,中观金融资源包括了金融制度资源和金融工具资源,广义的货币资源和资本资源构成了微观金融资源.

(五)金融协调发展的空间视角

从空间差异等视角研究金融协调发展问题,近几年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田霖(2006,2011)从金融地理学的视角研究了金融协调发展问题,以不同区域的收入、就业、教育、GDP增长率等作为衡量金融差异的指标,揭示各个指标要素对金融综合竞争力产生的贡献弹性,从而解释区域金融差异的原因.冯涛和李江(2004)基于金融相似度检测的角度,认为必须提高金融组织间的质量和规模才能缩小区域间金融的差距.田岗和陈琦(2004)发现如果区域金融发展差异增加,则会造成地区间的经济增长差距变大,随着区域差距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各地区的金融和和经济的出现集聚分布现象.杨再斌和黄解宇(2006)认为金融集聚分为动态过程与状态结果两个方面,即金融产业的发展成长可以通过一定的地域空间生成金融集聚系统,一定密度和规模的金融产品及其与金融产品又会催生一系列法律法规制度.陈红(2008)重点研究了区域金融的集聚问题,认为当区域金融中的金融资源产生了集聚作用时,可以促进集聚中心的金融增长率.王修华和黄明(2009)从金融空间的分布状态入手,认为如果要达到区域金融资源在空间上的分布协调和优化,就必须包括金融区域内部结构的协调发展,和相邻的金融区域外部发展对本区域影响的联动效应,而最终的目标也是为了让整个国家的区域金融协调发展.

三、评析与展望

通过对以往文献的梳理,很多学者对金融协调内涵的理解已经基本达成共识.但是,在目前的研究中,关于金融协调发展的内容和层次划分,还存在研究薄弱的地方.一是现存文献大多从中国的整体来研究金融协调问题,较少涉及对区域内和区域间金融各个层面的深层次分析.二是现有研究对金融协调宏观、中观和微观的定位各不相同,尤其是区域金融中观协调和微观协调存在着分类模糊的问题,因而目前迫切需要一个客观的划分标准,明确区域金融协调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三是金融协调的层次复杂多维,导致其研究内容的模棱两可及相互交叉,大部分学者从金融系统自身考察问题,导致其空间维度研究的薄弱,无法针对具体区域提出操作性强的协调发展战略.因此,在开放的动态环境下,由于不同区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转化以及地域系统的空间联动,研究区域金融协调发展问题,是今后需要关注和探索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