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衡归来2016年第3期

更新时间:2024-01-3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4943 浏览:117224

随着进出口复苏,全球失衡可能会回到前几年那样的水平.

信心、贸易与生产的崩溃

伴随这场全球危机而来的是世界贸易前所未有的骤降.逐渐形成的共识认为,这一过程主要是需求因素造成的.然而,需求冲击有某些不一样的特质.我们相信,这种冲击的最终来源是雷曼兄弟破产后的一系列事件中,美国政府的政策举措前后不一、解释失当.这使全球短期信贷市场立即形成了恐慌,银行间隔夜拆借活动冻结.这种混乱虽然没有立即在公众中体现出来,却马上就传导到其他金融市场.股价应声而下,企业债发行停滞,大部分信贷市场陷入瘫痪.

虽然政府决策者最终直面挑战,运用以往银行危机中起效过的各种政策工具(银行国有化、存款保险、购写坏资产、注资、强制兼并等),但市场信心已经受到了损害.为了安全起见,大家选择等待.他们推迟了采购和投资活动,从度检测到跳槽,只要是能往后推的就往后推.

在我们看来,正是雷曼兄弟事件引起的这种持币等待的反应,造成了“可推迟”商品和怎么写作需求在全球的同步大规模下降.


可以看到,世界贸易中有很大部分是“可推迟的”,因此需求冲击下的贸易骤降表现出突然性、严重性、同步性的特点.WTO报告数据的104个国家中,在2008年下半年到2009年上半年间的进出口全部出现了下降.显然,这些国家中大部分国家的银行或金融部门都太“原始”了,不至于卷入到那些导致雷曼破产的金融交易中,也没有犯过北大西洋国家那些金融监管方面的错误.对于这些国家来说,贸易崩溃来临时就贴着这样的标签:“纽约制造”.

比较世界几个国家货物贸易最高点与最低点之间的落差,大部分在25%到30%之间.大部分发达国家的贸易崩溃基本在2009年5月见底,亚洲的新兴市场还要更早一些.

贸易额比工业产值的降幅大、降速快,这种现象各国皆是.尤其是在新兴市场,工业产值的降幅是9%,历时七个月,而贸易额的降幅则大得多,达到28%,只花了三个月.单个国家间的区别更甚.

如何影响全球失衡

2008年三季度到2009年一季度间,贸易的迅速下降也使许多国家的贸易失衡得到改善.当然,这种情况下贸易失衡也不可能再恶化了.从纯逻辑的角度分析,进口和出口同时迅速下降的结果应该是二者差额同样迅速的下降.

在贸易逆差国,如美国、英国等,贸易失衡明显改善;一些贸易顺差国也是如此,特别是日本.

“贸易大崩溃”并不是这种改善背后惟一的动力.有些国家本来就有了一些调整,特别是中国、日本和美国.但这种改善中的很大部分是贸易崩溃的结果.

看看几个最大的失衡国.美国在贸易崩溃中,出口和进口双双快速下降,但进口的下降速度更快.结果是月度贸易赤字的巨大改善.美国的贸易似乎是在2009年5月开始恢复,进口和出口都有所上升.但是,进口比出口上升的速度更快,因此贸易逆差再次扩大.

中国是从2004年开始出现明显的贸易顺差,并持续扩大,直到2008年.2008年的大部分时间内,顺差规模基本保持不变,但在“贸易大崩溃”中迅速减小.2009年贸易开始复苏时,中国的顺差还没有达到危机前的水平.

中国贸易顺差下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进口比出口上升更快.对此的一个标准解释是中国政府实行的巨额财政刺激计划.刺激性支出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用于基础设施项目,因此需要进口资本型设备.这种进口反过来又有助于韩国和日本的出口.然而,这并不一定是中国的需求模式长远性转变的结果.

日本的贸易收支状况改善程度比美国还要明显.其进出口双双迅速下降,2008年仍有相当庞大的贸易顺差,几个月内就出现了贸易逆差.日本的贸易已经开始复苏,但出口复苏的速度比进口快,所以贸易顺差已经开始重现.

“贸易大崩溃”主要是需求突然、同步、严重的下降引起的.因此,贸易也将随需求的回暖而迅速恢复.的确,如我们已经见到的,贸易从2009年中开始已经触底回升.

但是,从“贸易大崩溃”中复苏过来,会影响到全球失衡吗有一件事没有疑问,只要贸易迅速复苏,不管会不会发生国内政策和真实汇率的调整,贸易差额都会扩大.因此关键问题是:贸易复苏的速度会有多快

以史为鉴.“二战”后的各次贸易崩溃后,随之而来的都是贸易流量的迅速复苏.1982年和2001年那两次,贸易在低谷后的两到三个季度内回到了危机前水平;1975年的危机中,这种复苏历时四个季度.

依历史上的调整规律,检测设需求恢复遵循先前的路径,可以粗略预测世界贸易在接下来几个季度内的复苏.如果2009年二季度是低谷,世界贸易可能会在2010年一季度或二季度达到2008年二季度的水平.为了更具体地找到这一点,我们根据二战后的三次贸易崩溃数据来模拟出世界主要贸易国家出口与进口的路径.

模拟的贸易失衡虽然还比较粗略(真实汇率调整可能会改变其路径),但可以揭示一个明显的道理.全球的贸易崩溃――大部分国家的进出口下降25%以上――导致了贸易失衡的迅速改善,这背后既有数学上的逻辑,同时也是不可违抗的.

由于贸易崩溃的原因不是供给方的冲击(这种情况下难以迅速复苏),应该可以预见,随着世界经济恢复健康,贸易流量――包括进口和出口――将重回其危机前的增长率.由此产生的贸易差额的恶化是不可避免的,就如此前的改善一样.在经济持续复苏的条件下,贸易的反弹会是未来几个季度内引导失衡变动的一个主要因素,虽然不是惟一因素.

“全球化”向何处去

“贸易大崩溃”背后的一个关键性因素,是贸易在宏观经济中角色的转变.国际供应链已经改变了国际贸易的性质及其在冲击传导中扮演的角色.它模糊了供应和需求之间的界限.设想英国减少购写斯洛伐克组装的汽车,这不仅减少了斯洛伐克的出口,也减少了来自其他国家和部门的零部件出口.德意志银行2009年的一份报告中说,汽车销售的下降往往伴随着其他部门投入品采购2.2倍的下降,这可以是金属制模,可以是电力工程、化工制品或许多怎么写作部门.

以前那种凯恩斯主义,也就是我的进口取决于我的GDP,你的进口取决于你的GDP,这样的世界已经一去不返.世界进口中有很大部分都是为了出口而进口的中间品,所以外国需求――特别是那些较大的写家市场(如美国和欧盟)――决定了许多国家的进口和出口.这对宏观经济的传导有很大影响.

由于凯恩斯主义的总需求取决于净出口,因此进出口的同时骤降对总需求造成的冲击,并不像表面数据看起来那么严重.在凯恩斯主义的世界里,日本出口下降60%就会被认为是灾难性的.但在今天的世界里,出口的急剧下降也会导致进口的急剧下降――不是通过收入和预算限制,而是通过投入-产出矩阵.

此外,供应链也加快了贸易传导的渠道,因为贸易不再通过那种旧式的“J型曲线”起作用;制造业贸易更像一个传送带,连接起全球工厂中各个生产基地.一旦最终销售下降,整个工厂会同时放慢速度.这种更敏捷的连接可以提高不同国家相关产业工时的相关性,比如说日本、马来西亚和泰国的汽车制造业.

全球危机随之而来的是世界贸易前所未有的崩溃.这主要是一个需求方的现象.在可预见的未来,进口和出口会随全球需求的恢复而迅速复苏.结果可能是前几年那种巨大的全球失衡再现,除非顺差国和逆差国经济都进行结构性调整.

另一方面,供应链制造业模式的日渐主导,可能预示着世界贸易的波动性扩大,但也可能是抵抗力的增强.因为供应链制造业主导的部门似乎对第三世界国家的需求变动反应更快.因此,近期内我们应该不会看到“去全球化”成为趋势.但在长期内,全球化的命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能否持续支持自由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