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金融危机时代商务英语专业策略

更新时间:2024-01-0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093 浏览:20980

摘 要 :本文针对金融危机对高职校商务英语专业发展的影响,从专业发展前景的角度进行分析,经过仔细的市场调研和数据统计,规划了可操作性强的商务英语专业的发展策略.

一、金融危机对商务英语专业发展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教育的直接影响就是就业难问题.近年来,我国虽然经济有所回暖,但全球金融危机的阴影还未消除殆尽,经济形势依然严峻,而作为与国家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商务英语专业,感受到的就业压力就更大.今年,高职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主要源于以下的事实:

1.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近年来,由于我国高校扩招,导致毕业生的人数逐年迅猛增加,就业形式也越来越严峻.2006年,我国共有413万名应届高校毕业生走出校门,2007年毕业464万大学生,2008年计532万大学毕业生,2009年增至592万毕业生,2010年有700万大学毕业生步入求职大军的行列,2011年高校毕业生虽有所减少,但也高达660万,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2.社会总体就业形势严峻

据国家发改委资料,2010年全国16岁以上劳动年龄人口增长达到高峰.从需求情况看,如果经济增长和就业弹性保持近年水平,今年可增加就业岗位900万个左右,加上自然减员提供的就业岗位,预计今年城镇可新增就业岗位约1100万个,而劳动力供给将达2000万人.

3.“晴雨表”效应增大

大学生就业与国内经济发展的关联度越来越大,有两大因素不容忽视,一是国家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宏观调控的力度进一步增大,使得一些基础建设、能源、钢铁、房地产、汽车、建材等行业供求关系发生变化,一些行业由投资过快增长、结构不合理引发的产能过剩将逐步显现,一些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将受到遏制,这必将直接或间接影响这些行业及其关联行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二是由于多种因素,人民币升值和金融风险压力增大.人民币升值对纺织、服装、制鞋、玩具、家电等传统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带来不利影响,国内外对人民币汇率的下一步走向仍心存疑虑,对今后的预期还不稳定.如果这些用人出口不畅,则其用人需求必将受到影响.

4.金融危机影响尚存

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日趋严峻,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受到冲击,利润空间加剧下滑.为了控制成本,裁员、减薪成为了众多企业最常用、也是最优先考虑的方法.而失业、生存压力也就成为了近期备受关注的词汇.

5.世界贸易摩擦波及就业

尽管我国进出口贸易增长势头强劲,但一系列信号表明:中国外部贸易环境趋紧,总体形势不容乐观.从国际形势看,我国已进入国际贸易摩擦高发期,已连续9年位列反倾销对象榜首,从加入WTO至今,国外共发起707起针对或涉及中国产品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及特保措施调查案件,特别是纺织品配额取消后,全球已形成以美国为首的针对中国大陆纺织品的同盟,对我国产品的反倾销已从发达国家扩大到发展中国家,产品从纺织品扩大到电子、五金和机电产品.国家某权威机构的一份研究报告称,目前的出口高速增长难以持续,预计2010年上半年将发生转折性变化.这对我国经济增长将产生重要影响,由此波及这些行业的就业,进而影响这些需求大户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商务英语专业发展策略

商务英语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较高.如何提高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使其在完成学业后能适应商务工作的实际需要,提高就业率,是该专业在后金融危机时怎么发表展所必须解决的重要任务.

1.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

首先,新生入学时,组织学生们参加“专业教育与成才目标”等专题讲座.让学生认识到:良好的道德品质,吃苦耐劳的实干精神,过硬的外语能力、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是增强就业竞争力的关键.

其次,让学生明确在校期间应掌握哪些知识与职业能力,考取哪些职业资格证书,使实现这些目标成为每个学生勤学苦练的自觉行为.在入学教育中,将以往优秀毕业生的业绩以及他们如何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与好评加以宣传.组织优秀毕业生、实习生给一、二年级学生作就业、实习报告.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克服高职毕业生难以找到工作的自卑心理,树立凭自己的实力立足社会的坚定信念.

再次,为了提高其综合素质和能力,完善其人格,要求学生从二年级开始,利用寒暑检测进行社会实践,到相关单位见习或义务打工,写下见习总结或打工心得,建立实践档案,让学生从专业实习中吸取经验和教训.社会实践的经历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就业.所有的单位都喜欢有经验的雇员.

2.产教相结合,培养商英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2.1依靠行业,建设专业.成立由涉外行业主管部门、外经贸局、外贸企业、公司行家和学校专家组成的商务英语专业建设委员会,及时提供国家政策和地方政府行业的发展动态,为专业建设和改革提供依据.同时,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包括多种商务实训软件、电子商务实训软件、秘书及行政管理实训软件、电脑、网络及全套多媒体教学设备等.商务实训中心能够呈现国际商务运作流程和主要环节,能够完成整套进出口业务单证制作和商务函电拟写仿真练习,保证商务英语、国际贸易中的主要实践环节和实训课程的实效训练.保证专业学生核心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要求.通过协议在涉外行业主管部门和外贸公司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这些基地与校内实训室在功能上做到互补,保证实践性教学的开展和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

2.2开展联合办学,实行“订单”培养.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主动怎么写作于地方经济建设,根据用人单位需要开展“订单”培养.采取“4+1”模式,前四年学生在学校完成理论课程的学习和基本专业技能的训练,后一年到企业进行综合技能的整合训练和顶岗实训,形成基本职业能力,完成由学生到职业人的过渡,缩短毕业生上岗适应期.这种合作教育形式不仅有利于培养出符合行业、企业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同时还解除了学生就业的后顾之忧.


2.3推行“双证”制教育,实现校企的有效联结.商务英语专业将行业职业技能要求作为学生专业技能的考核标准,将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纳入了教学计划.学生除了必须完成规定的课程,成绩合格,还必须通过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取得商务英语等级证书、报关员、单证员、外贸文秘、外销员等职业资格证书之一,才能毕业.毕业生由于取得了1~2个职业资格证书,所以无需另行培养,就能直接上岗,深受企业青睐.

2.4课堂内外注重学以致用,促进专业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运用情景式、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研究式方法,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获取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合作精神.在教学手段上,大力推广运用多媒体,运用网络教学资源开展教学.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眼、耳、口、脑、手的功能,做到在察中学、听中学、说中学、读中学、议中学、辩中学、写中学、练中学、做中学,通过课堂教学,落实相关的知识点和提高综合职业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方式更具实践性和多样化

3.1任务驱动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

3.2强化实践和实训,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能力.

目前商务英语专业虽有实习计划,但因时间短,实际的能力演练机会不多.为解决学生实践经历少、动手能力弱的问题,可组织学生,在课堂内外开展实践活动,在外贸单证的填制、模拟商务谈判、翻译作坊等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支优秀的教师团队

4.1教师数量和质量同步提高.本专业教师全部本科以上,建立满足语言、专业、实践等教学的教师队伍.按照师生比1:18,不断从社会及企业一线引进优秀教师和专业技术人才,使师资队伍数量、结构与比例与专业招生计划相适应.为保证专业教学工作的需求和发展壮大,每年新增教师2~3人,其中商务英语、国际贸易各1~2人,聘用外籍教师1~2人;新进教师均应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或具有高级技术职称,或具有实践经验,“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将达到100%,青年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的应达到50%以上;专任教师中具有副教授职称的人数应达到50%以上.

4.2加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着力培养1~2名专业带头人和一大批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专业带头人将负责制定本专业或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实训环节、考核标准、实训室建设等,带动整个专业的改革和发展.

4.3教师自身职业能力和教科研水平的提高.鼓励教师在原有的教师职称基础上考取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如报关员、外销员、涉外秘书、国际商务单证员、跟单员、物流师、剑桥商务英语证书等.提高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力争专业主干课程使用自制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师掌握多元化授课技能,并具有相应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效果优良.优化教师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更趋合理,逐步消除教师知识结构相对单一,专业技能欠缺,动手能力不强的缺憾.

三、总结

后金融危机时代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发展,只有从市场和企业的要求出发,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才能满足和适应学生就业以及发展创新的需要.在综合职业能力课程观指导下,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在商英专业教学中渗透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与时俱进,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校内外教师和专家的共同指导下,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得到有效锻炼,学生对商务英语专业的兴趣将有相当大的提高,综合职业能力也将渐长.我们坚信,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商务英语专业会克服困难,抓住机遇,减少金融危机对专业发展的影响,培养出更出色的有技能、有创新、有素质的毕业生,以适应企业社会发展需要,为地方乃至全国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