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本质其优越性

更新时间:2024-04-0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7722 浏览:80850

【摘 要 】社会主义制度以生产资料公有、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为基本要素.自《宣言》面世至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经历了不少挫折.对资本主义的发达和社会主义一时的挫败要辩证看待,要坚定树立社会主义一定会取代资本主义制度的理想和信心.

【关 键 词 】社会主义 基本要素 优越性 资本主义

《宣言》面世至今已有162年的历史,然而,社会的发展并没有像马克思主义者预想的那样,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插满了共产主义旗帜.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了重大挫折,只有少数几个社会主义制度国家在苦心经营着共产主义理想和信仰,社会主义制度正经受着严峻的考验.因此,再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增强大家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要素

“社会主义”一词源于拉丁文,一说由socialis(同伴的、同伙的)一词引出,一说由socius(喜欢社交的)一词引出,原有社会的、共同的、集体的生活之意.关于“社会主义”一词的最早使用,通常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最早使用的是德国神学家、天主教本笃派教士安塞尔姆德辛,他在1753年与人论战时,把遵循自然规律的人称为社会主义者,第二种说法认为,意大利传教士最先使用“社会主义”一词,表示一种上帝安排的传说制度,第三种说法认为“社会主义”一词最初出现于19世纪20至30年代欧文主义的刊物《合作》杂志和圣西门主义的刊物《环球》杂志上.

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界定有三个基本要素:

生产资料公有.生产资料公有指生产资料归劳动者共同所有的形式,人们共同占有生产资料进行共同劳动,共同占有产品,从而为消灭剥削奠定了基础.在人类社会中出现过两种公有制形式:一是生产力水平极低的原始公社公有制,二是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它是生产资料的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国家引导、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提高我国国际地位,具有关键作用.

计划经济.1906年,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在《土地问题和争取自由的斗争》一文中指出,“只有实行巨大的社会化的计划经济制度,同时把所有的土地、工厂、工具的所有权转交给工人阶级,才能消灭一切剥削.”计划经济是相对于市场经济而言的一种社会经济体系,它是共产主义的经济体系,它的建立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科学的保证.只有实现计划经济这一科学体系,社会经济才能消除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所产生的弊端,才能达到社会经济高速、平稳和健康的发展.

社会主义.指出:“社会主义,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所共同享受的,是历史上最广大的.”①社会主义亦称“无产阶级”,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享有的,它是绝大多数人的,同资产阶级有本质的区别.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有权管理国家事务,监督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享有各项权利,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些权利不仅在宪法上明确规定,而且国家还提供实现这些权利的政治保障和物质帮助,是人类历史上新的最广泛和最高类型的,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人民群众推翻了剥削阶级的统治、建立了无产阶级后实现的,其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社会主义本质蕴含的三对关系

主人和公仆的关系.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人民是国家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群众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国家各级各类机关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因此,我们的政府及公共怎么写作部门形式上是国家行政事务管理中的领导者,在实质上却是为人民群众怎么写作的公仆.

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所谓“计划手段”,就是国家通过制定国民经济发展方案,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社会资源的配置,所谓“市场手段”,是指通过市场竞争,由价值规律自发地进行社会资源的配置.与此相应,现代社会有过两种经济形态: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种经济管理体制没有优劣之分,而仅在资源配置、生产调节等方面有所区别.对于这两种经济手段的运用,同志用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为标准,在应用上提倡相时而用,而不应带有制度色彩.

先富和后富的关系.1992年初,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②“共同富裕”是贯穿经济理沦的一条红线,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是实现社会稳定和繁荣的重要条件.而又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与共同富裕的关系呢改革之初,强调指出: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应该十分明确,我们的目的不是老让一小部分人富,而是说要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必须先打破原有的平衡,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要求并引导他们带动其他人也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社会主义的挫败

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明确指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③到了20世纪初,列宁又指出:资本主义已进入了腐朽的、垂死的阶段.然而,整个20世纪的历史发展进程表明,资本主义尽管遭受了几次重大危机的冲击,但并没有走向灭亡,反而获得了新的发展.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却遭到了严重的挫折,处于低潮.

如何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自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来,资本主义已有300多年的发展史.在这漫长的历程中,特别是二战以来,资本主义的经济运行机制、分配形式、国际经济关系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家经济职能大大加强.同时上层建筑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有效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当今世界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资本主义的性质并没有改变,而且其自我改良和改善并没有触动资本主义统治的根基.资本主义之所以能够进行自我调节,是因为它所容纳的社会生产力还没有得到完全的释放.正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所说:“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④

辩证看待社会主义的挫败.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在曲折和坎坷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开创了人类社会最深刻最伟大变革的历史过程.20世纪上半叶社会主义制度问世,二战结束直至60年代,世界上先后有16个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在全球凯歌高奏,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发生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进入一个思想迷惘且行动艰难的低潮时期.面对社会主义遭受的这一严重挫折,我们应冷静思考和科学分析,不能就此断定社会主义没有前途.

我们应当看到,苏东社会主义的失败,只是一种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的流产,不等于社会主义的失败,决不意味着整个社会主义制度和原则的破灭.社会主义实践出现的暂时挫折,不能否定社会主义取得成功的历史必然性,但却能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必然要经历一个长期曲折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是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没有现成的经验、模式可以借鉴和遵循,在探索中出现失误,甚至是失败也是在所难免的.社会主义遭受挫折之后,人们从震惊中经过深刻反思、吸取教训、继续奋斗,使之重新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社会主义中国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国家只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自己的国情相结合,开创一条建设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集中精力把自己的事办好就可以显示出比资本主义更强的生命力和优越性.

目前,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复苏正在悄然兴起.越南、老挝、古巴等社会主义国家正在从本国实际出发,总结各自经验教训,积极探索并推行社会革新开放政策.苏东一些国家的在饱尝亡党亡国之苦后,经过深刻的反思,正在重整旗鼓.世界各国包括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对社会主义前景正在恢复信心,重新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这些均为坚持和巩固社会主义阵地作出了重大贡献.可以肯定,世界社会主义力量经过调整之后,将会以更加成熟和充满活力的崭新姿态出现在21世纪.(作者为贵州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副教授)

注释

①《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68页.

②《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7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6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83页.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