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可读性概述

更新时间:2024-02-2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780 浏览:18693

[摘 要]可读性指文本易于阅读和理解的程度.本文从国内可读性研究内容的角度,历时性地回顾和总结了国内可读性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展现了国内可读性发展的概貌.本研究为研究者进一步全面了解可读性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参考,对阅读理论和阅读教学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 键 词 ]可读性;可读性公式;可读性研究

一、引言

可读性(readability),又称易读性、易懂性,指文本易于阅读和理解的程度或性质.早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人们就开始关注决定英文可读性的因素和测定英文可读性的方法.Gilliland (1972)提出可读性研究包括三个方面:1.通过测量单词的识别速度、错误率及每秒钟眼睛停留的次数等得出的“读的难易度”(ease of reading);2.通过测量人的兴趣及文本的命题密度和问题风格等指标得到的兴趣或强迫度(interest or pellingness);3.测算“理解程度”,即通过考查单词或句子的特征,得出文本对于某些读者的难易程度.国内的可读性研究起步较晚,但在过去的几十年间,更多的学者对可读性研究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也涌现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本文试图从国内可读性研究内容的角度,回顾和总结国内可读性研究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展现国内可读性发展的概貌.

二、教材可读性研究

鉴于英语在国内的特殊地位,英语教材可读性的研究则无可非议成为了国内可读性研究的核心之一.国内研究者对教材可读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运用国外可读性理论评鉴大学英语教材的可读性,并提出改进意见;二是提出他们对可读性研究的见解.英语教材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大学本科英语教材.研究者积极引进国外可读性研究结论,或讨论影响可读性的因素,或研究教材的可读性.弗利可读性公式经常被国内学者引用.顾向东和关晓仙(2002)通过国外可读性公式测试和讨论了大学英语四六级的合理性以及教材设计的合理性.第二方面针对专科学校的英语教材.词频、词型、型/次比、平均词长和平均句长这些文本特征被用来测试教材可读性以及教材的合理性.马俊波(2008)分别调查和测试了三本高职教材的可读性和可读性指数,研究发现高职英语教材总体编排合理和英语教材的可读性研究相比,汉语教材可读性研究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杨金余(2008) 以目前国内三套经典教材为研究对象,在引介国内外可读性研究相关成果基础上探讨了影响高级汉语教材语言难度的各种因素,提出了平均每百字丙级、丁级、超纲字,平均每百字丙级、丁级、超纲词,平均每百字固定词组,平均句长,平均每百字丙级以上语法项目数等五项重要的测定语言难度的变量.并草创出可供教材编写者、使用者判断文本语言难度的计算公式.

三、文学作品可读性研究

国内关于文学作品可读性的研究远不如教材可读性研究那样受到重视.大致有三个方向:第一类主要阐述可读性在文学作品的评价中占有怎样的位置.一些学者指出可读性不应该作为评判文学作品的一个标准,然而另外一些学者认为,一部文学作品的可读性越高,该作品的文学价值就越高.曹晓丽(2007) 指出,可读性不应被当作一个单独的要素评判文学作品,不管是文章的文本特征还是读者对该文学作品的反映都应考虑在内.第二类是通过名小说的分析总结出影响文学作品可读性的因素.曹晓丽(2007) 在《从张恨水通俗小说的热销看文本的可读性》一文中,指出张恨水的小说可读性较高是因为小说结构,艺术特征,人物塑造,作者自身的价值体系,文章的背景信息有较为突出的特征.文然和魏海岩(2006) 总结国内外学者关于一些文章的研究分析,总结出四个影响文学作品可读性的因素,分别是句子长度,图画,标点符号,和文体类型.第三类是分析翻译作品的可读性.冯秋香(2006) 采用多元理论,指出华生(Burton Waston)翻译的《左传》和里格(James Legge)翻译的《左传》的差异,同时分析了华生译作里为了实现可读性而运用的一些技巧以及得与失.

四、新闻可读性研究

国内新闻可读性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是讨论如何加强新闻可读性.王文(2003) 指出新闻工作者应该重视新闻的可读性这一特点.他从三个新闻可读性公式出发,就如何提高新闻的可读性提出三条重要的原则:用最简洁的语言编辑新闻;写贴近人们生活的新闻;用细微细致的最为人性的方式表现最感人最新鲜的新闻事实.严晓明(2000) 讨论了如何提高新闻可读性的问题.他认为最精确的标题;高超的写作技艺;精雕细琢的新闻细节是提高新闻可读性的三种方式.第二是新闻文本的可读性研究以及对比研究.刘煜(2008)以中国日报和美国华尔街报的新闻文本为对象,分析对比了可读性和趣味性.提出了优化对外经济报道的可行性建议.贾从永(2004)通过比较新闻的结构模式、新闻导语、直接引语用、表现手法和背景的使用等五个方面比较了英、汉新闻的可读性,并探讨了二者的可读性差异产生的根源.第三是新闻可读性现象的研究.陈佳璇(2003)讨论了最近出现在新闻文本中的“字母词”(例如:BBC, WTO),并提出了解决由于字母词的使用而导致的新闻可读性问题.

五、其他

(一)词汇角度方面的可读性研究

词汇是影响可读性研究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在可读性研究领域是重点.穆后方(1996) 指出词汇是影响可读性研究的一个基础因素,列出了八种对读者造成理解困难的词汇类型:回生词、抽象化的词、专门化的词、俚语、古词与新词、多义词、上坐标词以及词的内涵和外延.

(二)心理学角度方面的可读性研究

一些研究者还试图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可读性问题.张学亮 (2008) 分析了在心理学中测定可读性的可行性:1.通过受众的言行来探测其可读性的心理反应;2.通过受众的生理反应来探测可读性的心理活动;3.通过掌握一般思维规律定势,推导可读性的心理轨迹.曾路(2009) 详细解释了不同难度的文章对阅读中元认知和认知策略运用的影响,元认知策略和认知策略的运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学习者认知策略的运用在文本难度的渐变中相对稳定,但当从最易文本转到最难文本时,认知策略的运用呈显著变化;而元认知策略的运用则随着文本难度的变化频繁出现显著变化;学习者在篇章阅读时认知策略与元认知策略的使用之间呈显著正相关. (三)计算机语言学方面的可读性研究

一些研究者通过软件的编制以及可读性公式的创设来研究文本的可读性.邢富坤(2006)将信息论引入英语可读性研究之中,不仅提出并检验了影响可读性的关键信息变量,并在大量训练语料的基础上构建出基于信息计算的可读性测量模型,同时利用数据库技术和VB.NET 2005开发环境开发出可读性测量应用系统,具有测量准确性高、测量范围广、测量变量齐全等特点.晏生宏(2004)总结了影响文本可读性的因素:1.文章中句子的平均长度;2.文章中单词的平均音节数;3.新单词的数量;4.所用语言的语法复杂程度易读度等.将易读度研究成果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形成研究工具—易读度测量软件,对三套大学英语教材进行易读度分析研究.随着可读性研究的不断发展,可读性测量软件无疑会成为辅助可读性研究的重要工具,而且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六、结语

本文回顾和总结了国内可读性研究的重大成果和研究特点.大多数研究在国外可读性研究理论和成果的框架下进行,主要研究外语学习的教和学的问题.近年来,他们也开始利用国外的可读性公式和理论对汉语的可读性进行研究,同时提出关于可读性的见解和观点.虽然国内可读性研究范围广,但是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国外可读性的研究则经历了从文学,词汇,文本特征,成人教育,可读性公式这五个阶段的发展,这使得西方的可读性研究完整而清晰.相信会有更多研究者投入到可读性的研究中来,为可读性研究的深入发展贡献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