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学习离不开语文

更新时间:2024-02-0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0344 浏览:44576

“文史不分家”,这谁都知道,但是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人们往往忽略了这一点.我国当今基础教育一般采用分科教学,在教和学的过程中,各学科互不相干,忽略了学习的整体性,就很容易出现“学科本位主义”. 《史记》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不仅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多篇文章被收入中学、大学的语文课本.“自古文史是一家”,但这“一家”体现在何处呢?它不仅体现于作品自身,而且也体现于学习作品的过程中.所以,我认为,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我们要认真体会这一点,充分利用语文基础学科的工具性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好历史.下面我们就看一看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如何利用语文知识和能力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效果.

首先是审题.面对要回答的问题,除了需要相关的历史学科的专门知识外,还要尽可能地利用语文的字、词的知识,细细地把握其中的一字一词的含义,以便更全面地理解相关问题.比如学习“新文化运动”,有“新”就会有“旧”,“运动”即活动、斗争,由此可知,新文化运动是新旧两种文化、思想之间的斗争,它的内容也必然分为“新”、 “旧”两部分,(提倡,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另外,因为文化斗争不是无源之水,它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必然有它相应的经济根源,也即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这样,见微知著,我们从一个题目就可以推导出很多相关的内容.

接下来,我们说一说画重点.这里所说的划重点并非考试之前画考试范围,而是在平时的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引导、教会学生提纲挈领地提炼出重点或关键篇章、段落、句子及词汇的能力.那么怎么找出一篇课文的重点呢?首先需要整体了解这一篇课文的内容,哪些句子最能够表达这篇课文的内容,哪些句子就是这篇课文的重点;一个段落之中也有相应的最能表达段落内容的核心句子,这就是段落的重点.寻找重点的过程不应该是由教师画出来的,而应该是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体会出来的,只有学生掌握了分析课文和段落的方法,学会了自己画重点,才能够真正掌握其中的重点.所以说,画重点实际上就是一个分析课文核心内容的过程.一篇文字的重点分析出来了,重点段落和重点句子找到了,实际上也就把长篇的课文缩成了一个简单的结构提纲.比如,“隋唐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教材表述为:“首先,国家统一强盛,经济繁荣,为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其次,隋唐尤其是唐朝的统治者,推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为文化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氛围.第三,国内各族交往密切,在文化上互相交流、融合,为中华文化增添了刚劲、豪爽、热烈、活泼的多民族色彩;中国和亚洲欧洲以至非洲都有频繁的往来,文化上得以吸收外来的优秀成分.第四,隋唐两代继承发扬了历代传统文化,尤其是魏晋南北朝的文化.”这段文字很长,如果抓不住重点内容,记忆起来就很困难.现在我们可以把它归纳为:“国家统一强盛,经济繁荣;政策(开明、兼容);交流频繁(民族交往密切,中外交流频繁);继承(前代文化)”,这样就简单多了.通常我们所说的重点即是重点段落和重点的句子,而对于关 键 词 则少有注意.关 键 词 告诉我们这句话、甚至这段话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和信息,如“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可以把其中的重点关 键 词 提炼为“彻底、反帝、反封、爱国”.课文中每句话的重点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这篇课文一个最简单的提纲和结构.这样,简单一点不是挺好吗?“书越读越薄”就是这个道理.

最后,我们说说如何把长篇的课文、大段的文字简化,编写出简单的提纲,显示课文、段落的框架结构.既然是框架结构、提纲,就不能太复杂,要尽量简单化.但是所显示出来的课文段落的结构提纲又必须是完整的,能够把这篇课文、这个段落的内容归纳在内,要概括化.提纲一方面要简单,另一方面要有一定的规则,这样才能使提炼出来的各关 键 词 便于管理、记忆.比如,我们学习中国古代某一个朝代的历史,一般情况是按照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思想文化这几个方面,分成六节进行讲述,基本上每一个单元都是如此,这就是一个单元的框架结构.具体到一个方面,比如经济方面,一般情况分为几类: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其中的农业又细分为:农具的改进、土地开垦、人口数量、农作物品种、政府的政策,等等,都有一定的规则、模式.既然有一定的规则,那么我们在学习每一个朝代的内容时,完全可以进行比较、分析,举一反三,推理、判断出相关内容.再比如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我们可以这样分类:日本方面(明治维新——帝国主义阶段——扩张);中国方面(腐朽、落后);西方列强(纵容).这样,把这场战争的背景分成了:你、我、他三个方面,简单明了,易于掌握.通过把大段的课文分类划块,框架化、系统化,从而把复杂的东西变成简单的,使得“书越读越薄”.另一方面,这些系统化了的框架模式,是从课文中来的,最终还要到问题中去,即帮助我们解决实际学习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比如,上面对甲午战争爆发的背景我们还可以从“你、我、他”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记忆,那么对“甲午战争的影响”同样也可以分为:对日本的影响(促进日本的经济发展);对中国的影响(民族危机越来越严重);对列强的影响(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总之,回答任何问题,只要我们掌握了一定的规则,有章可循,问题就会变得非常容易、简单.

在学习历史和回答历史问题的过程中,文史不分家,充分利用语文基本知识,认真审题,阅读课文,找到课文的重点段落、重点句子、关 键 词 语,从中获得许多新的重要信息,把大段的课文分类整理,框架化、系统化,化繁为简,使知识从课本中来,最后到问题中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加以检验、运用.我们这样充分、灵活地运用语文基本知识、能力对历史课程的学习是大有助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