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一条的理解

更新时间:2024-04-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1823 浏览:95991

摘 要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被认为是天才的大纲,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而《提纲》第十一条历来被人们所引用,被看作是解读“马克思哲学革命”实质的一把“钥匙”,被铭刻在马克思的墓碑上.本文从表面意思和深刻内涵两方面解读了《提纲》第十一条,并针对第十一条的内容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其他哲学的不同.

关 键 词马克思哲学家解释世界改变世界

1845年的春天,27岁的马克思在一个笔记本上写下了一份11条的提纲,他在笔记的上端写着:“关于费尔巴哈”.1888年,恩格斯在马克思的旧笔记本中发现了这个提纲.恩格斯认为,“这是匆匆写成的供以后研究的笔记,根本没有打算付印.但是它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非常宝贵的.”因此将它发表.

“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恩格斯准确地判定了《提纲》在马克思主义形成、发展中的历史地位.《提纲》在国内也被认为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核心的新世界观创立的标志,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的标志.

一、对《提纲》第十一条表面意思的理解

《提纲》第十一条:“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是马克思的经典名句,虽然只有24个字,然而它并没有因为人们的熟悉和频繁的引用,以及语句的简短,而变得简单易懂、内涵明了.它蕴含着的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可谓是《提纲》的画龙点睛之笔,构成了马克思思想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一环.

首先,从这句话的语言表述来看:从“哲学家们只是等”,“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句话,很容易使人感受到它强烈的感彩和要求改变世界的行动意志,从而能够为马克思这句话所蕴涵的厚重的使命感和现实感所震撼.它一方面表达了马克思对于以往哲学家们的不满;另一方面表达了一种关于自身的强烈的使命感和行动的要求;更重要是表达了一种由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即找到了问题的关键之处,因而导致马克思对自身思想处于彻底转变、根本变革之关键点的清醒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受.它清楚地表明,马克思此时已经意识到了其思想发展思路的根本性转变.

再者,从这句话表达的内容来看,“哲学家们只是等”,“问题在于等”之断语,不仅是马克思对于以往哲学家工作的一种评价或总结性阐述,而且更重要的是他点破了――“问题在于等”这一要害,表征着马克思在扬弃以往哲学家的不足和缺陷的基础上,把握住了“问题”的关键处,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以往的旧哲学的根本不同的历史使命,或者说他已经开始建立了新的问题.因此,人们在解决“马克思的哲学革命”或者马克思哲学与以往哲学的实质区别等问题的时候,不可避免地都非常重视对这句话的解读.

二、对《提纲》第十一条深刻内涵的理解

首先,《提纲》第十一条中所说的“哲学家们”,不是指马克思以前的一切哲学家,而是特指德国青年黑格尔派的哲学家;不是说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完全不想和不去改变世界,而是特指德国青年黑格尔派哲学家实质上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不敢用革命的实践改变德国黑暗的现实世界.这是当时德国资产阶级软弱性的理论表现.青年黑格尔派只进行宗教批判、哲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不敢进行政治的批判、实践的批判、武器的批判.青年黑格尔派并非完全不希望改变德国的现实,只是他们改变德国现实所采取的方法不能在实际上使德国的现实发生改变,所以从实质上和实际效果上说,他们的哲学只是解释世界,而不能改变世界.

其次,关于“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的关系问题,学者们莫衷一是.有人认为“改变世界”是马克思在哲学思维方式上的变革:旧哲学是从先验的理性原则出发的,“解释世界”,就意味着他们要让现实的世界去屈从理性的抽象原则,“改变世界”则是从现实世界出发,而不是从抽象原则出发.还有人认为,马克思说出“改变世界”的名句时感悟到了“做”的问题,这是西方哲学史上明显忽视了的问题.

显然,马克思在这里已经把重点完全放在“改变世界”上.但更重要的是,“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的关系中隐含着二者不可分割的、并非并列和等重的关系,“改变世界”是包含着“解释世界”这一层的.所以,虽然从文字的排列顺序上看来,《提纲》第十一条将“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各自平行地置于前后半句中,似乎把二者等量齐观;但是实际上,“改变世界”是更根本、更基础的,“改变世界”本身包含着“解释世界”,并且是优于、重于“解释世界”的.

“改变世界”不是盲目的,总是需要以“解释世界”为前提的.这无疑是正确的.但马克思谈论的不是问题的这个方面,或者不是在这个层面上谈论这个问题.实际上,马克思的思维更深了一步,强调的是实践自身的独立性、本源性,强调实践对于理论的优先性.实践是根本的,也只有实践是独立的;实践包含理论,理论是第二性的,是根源于实践的,是由实践所派生的,是实践或者现实世界的一个方面、组成部分.即使像哲学这样的理论具有超越性,那种超越性也是来自实践本身的.并且理论问题的提出和解答,都不是理论自己的任务,而根本上是实践的任务.

实践观的确立使“改变世界”成为马克思为之奋斗一生的思想总纲领.实践能把居于能动与主导方面的主体和居于依据与基础方面的客体联结起来,形成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马克思把实践观点引入哲学,强调即使我们对世界作出了正确的说明,提出了非常科学的理论,这件事本身并不会引起世界的任何改变.要改变世界,只有使理论回到实践中,使之成为对世界进行物质改造的巨大力量.同时,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使说明世界的理论得到检验和发展,从而使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断深化;认识的深化又反过来促进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改造世界为根本目的,是建立在正确解决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之上的.马克思要告诉人们,只有一个世界,那就是现实世界,实践是“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正因为如此,才有必要突破作为“解释世界”的哲学本身的限制,进入“改变世界”的现实中去.最后,在《提纲》第十一条中,马克思的具体指向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中前半句“解释世界”是指向哲学,而后半句“改变世界”已经从哲学转向了现实世界.以往的哲学家或者哲学只是解释世界,解释世界既是哲学或者理论所及的范围,又是它无法逾越的界限.改变世界的逻辑力量在于,应该并且必然能够突破如此的限制.问题只有在现实世界中,在改变世界的过程中才能得到真正的解决.

从《提纲》第十一条看出,马克思从一个“哲学家”转变为“共产主义者”,从一个旧式的、传统哲学家转变为实践唯物主义者了.他思考已经是“改变世界”本身了.“改变世界”的“问题”,不仅仅是或者不再是哲学家和哲学的问题,而是属于一个全新的问题,它必然地应该在一个新的、更广阔的领域里得到解决,就是现实世界.改变世界的问题是属于马克思所谓的实践的唯物主义者的任务,实践的唯物主义者能够突破作为“解释世界”的哲学本身的限制进入“改变世界”的现实中去.“改变世界”的活动能够突破哲学家或理论家的限制,使他们加入到实践的唯物主义者的行列中去.


总之,《提纲》第十一条表达了马克思对于世界(包括自身和哲学)的看法、态度、观点的根本性转变,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旧哲学的根本不同的历史使命,也是“马克思的哲学革命”的实质所在.

三、《提纲》第十一条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在马克思之前长达两千年的旧哲学里,唯心主义的最高代表是黑格尔,唯物主义的最高代表是费尔巴哈.他们都是旧制度的维护者,都不懂得实践对旧制度的改造作用,都不懂得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因此,不能科学的解决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系问题.他们只能在各各自的理论研究中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做出这样或那样的解释.

马克思则一反两千多年的哲学传统提出,哲学不仅要解释世界,弄清楚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更重要的是运用这种对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通过实践,能动的改造世界.马克思把实践的观点引入哲学领域,科学的解决了理论与实践、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关系问题.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在于,它不仅要说明世界,而且要改造世界,不仅要从理论上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要在行动中,在社会实践中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改造世界的哲学,是批判的哲学,是实践的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