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贫困女大学生就业难

更新时间:2024-01-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0721 浏览:44978

【摘 要】目前高校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贫困女大学生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就业面临的困难更多.本文基于学生工作案例,分析了贫困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并基于此提出了解决问题之管见.只有国家、社会、高校以及贫困女大学生自己共同努力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关 键 词】贫困女大学生;就业;对策

教育部公布的数字显示,20世纪末我国高校毕业生有近20%来自于贫困家庭.她们由于家庭经济与社会资源等的匮乏,成了大学生求职队伍中的弱势群体,其中不乏很多女性同学.所有学生在毕业时均对工作的渴求非常强烈,贫困女大学生更是如此.因为对她们来讲,若能顺利就业,不仅解决了自身的生存问题,而且还拯救了整个家庭,也能够为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做出贡献.本文从一名高校学生工作人员的角度着眼于贫困大学生中女性群体的就业难问题,通过对其形成原因的分析,试图找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一、贫困女大学生毕业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贫困大学生是指零就业家庭、城镇低保家庭、农村贫困家庭和残疾人家庭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贫困女大学生就是指这个人群中的女性成员.这些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同非贫困家庭相比存在先天的差距,这些先天的差距使得来自于此类家庭的大学生不仅在经济方面贫困,更表现为心理上的贫困和各种机会的缺乏.有一些贫困大学生在毕业时还表现出在就业人格、就业观、自身综合素质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在求职过程中,她们除了会遭遇大学生普遍面对的竞争压力、择业劣势,还会由于其群体的特殊性而面临更加困难的求职问题,贫困女大学生毕业就业难主要原因体现在:


(一)就业观念与生长环境形成鲜明对比,是其就业难的根本原因

据有关调查和统计资料显示,贫困大学生基本上都来自于农民阶层,还有小部分来自于城镇中低收入阶层,她们在择业时普遍表现为:都市情结严重,择业预期过高.可以看出,贫困生生长的环境与她们的就业观念反差鲜明.

1.都市情结重

大部分贫困生是长于农村,却在城市中上大学.她们在上大学期间深刻地体会到了城市与农村或者乡镇在社会生活环境、教育环境、医疗养老保障制度建设、工资收入、工作条件、培训发展等方面存在的巨大差距.这令她们更加向往能在城市生活与工作,有甚者宁愿在城市失业,也不回乡工作.很多原因致使她们工作在城市的梦想破灭了,才会有很强烈的压力情绪、很难再去就业.这让我们看出贫困女大学生在求职方面的局限性,使得她们在就业中处于格外困难的境地.

2.择业预期过高

对于贫困生而言,在农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使她们厌烦,她们认为这是在社会的下层;在上大学的时候,她们背负着整个家族的期望来到了城市,对大学生活充满着离奇的幻想,更对大学毕业后的生活充满着想象――期待着毕业之后,可以出人头地,对她们和家里人而言,大学生还是“时代精英、天之骄子”.她们将自己的就业目标定在城市里,也期望更好的待遇.但是这样的单位提供岗位极其有限,竞岗基数却很庞大,竞争激烈程度可见一斑.

(二)就业难也源自于心理上的“羊群”效应

在就业市场之中,经常出现聘者多、招聘岗位少的差异,这使得就业本身就有很大困难.加之用人单位与求职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现象,求职者对于用人单位的了解,渠道有限,内容很少,缺乏公正性,大都是在与用人单位第一次接触时,通过单位的宣传海报或是网上的简单介绍来了解的.求职者真正在乎的用人单位规模、未来的发展、薪资待遇等情况是很难了解到实际情况的,因此,在这种非对称信息下,就业市场中的求职者普遍存在着羊群行为,而对于信息闭塞的贫困家庭及贫困大学生而言,这种羊群行为表现得更加突出,具体表现为从众、模仿、攀比三种心理状态支配的行为.这种从众、模仿、攀比的现象就是羊群效应.

(三)贫困女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不足,影响就业

贫困女大学生在大学学习的过程中,基本的知识点掌握得比较不错,但是在与人沟通、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方面比较弱.这种理论与实践不能结合的情况是非常明显的.虽然贫困女大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但是因为顽固地、单一地认为知识可以改变一切,使得她们除了学习成绩优秀外,计算机与英语的运用水平、文体技能等综合素质的培养都被忽视了.虽然在大学四年中这些不足有所弥补,但是相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尤其在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沟通交际能力方面,而这些综合能力正是用人单位在选拔人员时最看重的,由此,综合素质的欠缺使得贫困女大学生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四)经济与社会资源匮乏延缓了贫困女大学生就业进程

在就业竞争激烈的今天,学生无论是考研、考公务员还是参加人才交流会,到企业面试所支付的费用是越来越高.中国人民大学于2004年4月份对北京市18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花费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的平均求职花费是1079元,其中不包括为求职而花费的考证费用.求职成本的高昂,给贫困毕业生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也加大了她们的就业难度,有些贫困生为考虑费用的支出只能坐失良机,望职兴叹.

在毕业之后的竞争上岗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熟人”和“关系”也是影响就业的很大的因素.随着毕业生就业体制的改革,人才市场上资源配置的方式已发生了显著变化,但在公平竞争用人机制尚未健全的今天,各种人为因素对就业的影响仍然很大,比如说,有些单位的用人信息不对外公布,这就需要有一定的人际关系才能获取到.再比如,同等条件上,熟人比陌生人更容易得到竞争的岗位,这也是贫困生在求职时总会面临的无能为力的状况.据有关数据调查显示,毕业生家庭背景越好,毕业时的工作落实率和工作质量相对越高.贫困家庭女大学毕业生严重缺乏来自家庭和社会关系方面的经济和“关系”支撑,从而延缓了她们的就业进程.

二、贫困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探究

高校贫困女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改进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涉及到国家政策的制定,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而且还涉及到贫困生就业环境的改善,贫困生自身素质的提高,以及高校对贫困生就业指导的加强等,所以,贫困生就业难状况的改善需要政府、社会、高校、贫困生四方的相互配合,群策群力.(一)政府方面:加强宏观引导与政策支持

目前,国家制定的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频频出台,但这些对于大学生就业队伍中的弱势群体---贫困女大学生而言,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国家应在出台的所有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中,给予贫困女大学生以特殊待遇,以示对其的特别帮扶.贫困女大学生由于自身具有肯吃苦,好钻研,熟悉艰苦环境的特性,她们如能到基层发展,一定能很快适应并且可以大有作为,因此,国家应加大力度缩小城乡两地就业市场的差别,并且扩大“大学生志愿怎么写作西部计划”、“大学毕业生基层志愿怎么写作团”的女大学生的招生名额,积极吸引和鼓励贫困女大学生去农村基层和国家西部工作.

为加快解决贫困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政府部门除了在宏观政策方面给予引导和偏斜外,还应主动为贫困女大学生创造各种形式的就业机会.如政府部门出台直接为贫困女大学生解决就业费用与提供就业信息资源的措施,为贫困女大学生进行专项就业指导等等.

(二)社会方面:为贫困女大学生就业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社会各行业招聘者是公平、公正、公开就业竞争环境的主要缔造者,社会各用人单位只有在招聘过程中坚持公开录用程序,严守录用规定,防止暗箱操作,杜绝不正之风,贫困女大学生才能得到公平竞争的就业机会.贫困女大学生就业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与支持,要在社会各界广泛宣传,摒弃以往对贫困女大学生的歧视,给予贫困女大学生就业以特殊关照和帮助,争取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她们成长,有利于她们就业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学校方面:完善就业怎么写作,改进就业指导

在缓解贫困女大学生就业压力方面,高等院校是主力军.学校在日常的就业工作中,应将贫困女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工作的各个方面给予特殊帮助.比如:学校应加大奖助学金的支持力度,建立贫困女大学生就业“绿色通道”,增加贫困女大学生勤工助学的岗位等等来解决她们求学与就业的经济负担;校院两级就业部门,应对每位求职有困难的贫困女大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并做长线跟踪与怎么写作,帮助她们根据市场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合理定位,确保每位贫困女大学生在离校前都能落实工作.学校负责的就业老师要帮助贫困女大学生学习国家有关大学生创业的各项资助政策,并鼓励她们借助国家提供的免息贷款和创业基金回家乡自主创业.

(四)贫困生方面: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自己就业竞争力

现代企事业用人单位除了注重学生的在校学习成绩外,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因此,用人单位更喜欢招一些兴趣广泛,有过实践经历、干部经历的学生.大多数贫困女大学生,由于上大学前一心只顾高考,所以忽略了学习以外其他能力的培养与锻炼,因此,大学四年里,贫困女大学生除了学习好本专业知识外,还要积极参加以提升和拓展就业能力为主题的课外活动来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自我推销的能力,以此来弥补用人单位需求的综合能力方面的不足.另外,作为贫困女大学生,还要客观的认识自己,在就业选择时,要合理定位,降低就业期望值,这样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参考文献】

[1]陈桂蓉等.贫困女大学生的心理与行为实证研究[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7(3):36~40.

[2]毕红艳.贫困女大学生的心理现状及对策研究[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5):31~33.

[3]王文娟.贫困女大学生的就业困境与出路[J].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2):81~83.

[4]肖燕.论女大学生就业困境及对策[J].宜春学院学报,2008(6):165~167.

[5]杨在华.大学生弱势群体就业难现状及对策分析[J].宜春学院学报,2007(6):7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