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文题目大全中考

更新时间:2024-02-2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109 浏览:8444

稿件标题: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文章类别:教学论文

适用学科:小学语文

作者姓名:唐晓玲

作者单位:商洛市商州区北宽坪镇郭湾小学

联系:0914-257546518700563843

邮政编码:726004

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商州区北宽坪镇郭湾小学唐晓玲

【关 键 词】:阅读指导情境引导涉猎

【内容摘 要】: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学校学习与家庭,社会生活相结合,使语文阅读活动无所不有,无处不在,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利用一切阅读学习的机会,进行反复能动的阅读实践,在听,说,读,写的实践操作训练中,把阅读所获还原到一定的语言环境和生活情境中加以模拟,演习和创造,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它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而书籍作为人类文明和智慧的结晶,它是知识的宝库,是广大青少年的良师益友,也是孩子们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用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如何正确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丰富他们的知识,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已是刻不容缓.因此,抓好阅读教学,培养他们良好的读书习惯,对于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开阔视野,提高兴趣,培养自学能力语文素养都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一语道出了读的重要性,由此可见,阅读作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其正体现"以读为主"的教学原则.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课前,课中,课后作了以下尝试,与大家交流.


一、课前指导,为学生创设情景.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阅读教学更应该注重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为突破口,教师可以在课前侧重于从导"读"和导"游"上入手,以"预习提示"为主线布置预习提纲,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预习,思考,为学生创造方法上的条件.就拿阅读课文来说,有相当一部分是绘景状物的,可以事先布置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去感受,教师再从"导游"到"带游",其正为学生创设前期的阅读场景.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的割裂开来.比如低年级学生,可借助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等,使他们展开想象,向往美好的情景,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获得初步的情感和体验,并乐于与人交流,感受语言的优美.教师作为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在阅读教学中,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等环节,抓住学生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二、课中引导,激励学生质疑问难.

课堂上要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多质疑,激发学生求异思维和创造意识.有人说,没有提问就没有回答,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问题更有价值.因为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里触角,所以,教师应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针对学生提出的不同问题妥善处理,指点质疑途径,教给质疑方法.在课文课堂中,教师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读",在阅读中仔细品味,有机会"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能经常"议",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让学生能自由"讲",讲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同时,教师还要善于设疑激趣.要尽力去打破学生头脑中的"平静",激发学生思维活动的"波澜",也就是激发学生的疑问,引发他们在生疑——置疑——释疑的循环往复中探求新知,发展智能.设疑的作用不可低估,他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它使学生在寻疑中产生求知欲,形成探索和发现知识的动力,使学生学习具有探索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材切入要有独创性,课堂提问有激活性,联系感悟要有针对性,问题设计要能起到一石击破水中天的效果.在有些教学中,前后环节在逻辑上是逐层深化的关系,在这些地方,教师应随时引导,提出问题,诱导学生去追根求源.如《桥之思》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乡村的小桥,城市的立交桥等的理解,体会人们通过交流,沟通所建立的连心桥,会让人与人,国家与国家之间更加和谐美好,课文内容逐层深入,思想含义逐层明朗.教师可指名让学生回答:"我们学习了乡村美丽的木桥,石桥,还学习了城市雄伟的立交桥,那么课文还讲了什么桥这桥是不是真正的桥"当学生作答后再提问:"为什么要写这样的桥这种桥与我们乃至人类有什么好处"这一问一答,既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广阔又引向深入,顺理成章的激起学生对语文做进一步探究,从而使整个教学活动呈现出严密,自然的特点.所以课堂上形式新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可以随时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使之保持旺盛的求知欲,进而激发他们积极主动参与的.有了学生参与的教学,知识的生成性就是动态的思维碰撞的过程,才会将课堂演绎成丰富多彩,变化多端的小世界——有和风细雨,有凉风习习,有浪花点点,有澎湃,这才是真正充满活力的课堂.如果教师仅仅是关注知识点的落实,没有去关注学生学习情趣的体验,那么学生永远只能是知识的"容器",知识的生成性也就永远处于一种静态之中.

三、课后涉猎,为课外阅读导航.

为引导学生去感悟和接受更多的知识,使他们在浩瀚的书海中尽情翱翔,那么仅靠书本中的几篇范文是不够的,教师还应指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和课外实践活动.把课内所得之法及时应用于课外阅读和实践之中,以求"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只有不断拓宽课外阅读的知识面,才能举一反三,才能在应用中化方法为动力,使阅读能力越来越强,收到"课外促课内"的效果.在此,教师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知识水平,有教育性地来为学生选读.为了给学生选好读物,教师必须博览群书,特别要广泛认真阅读文学,数学,理化,史地等通俗少儿读物.教师不但要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而且要交给学生如何选择一些思想健康,有益身心发展的课外读物.可选择与课文的作者,历史背景相关的故事,与课文内容形式写法相关的其他文章等.也可选择与自己年龄特点,认识水平相符的课外读物,在课外阅读中,要指导学生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要有针对性,侧重点的阅读,这样才能取得阅读的最佳效果.与此同时,还应当把教会学生边读边想边记作为课外阅读指导的又一个重点.在思索中钻研,在钻研中发展,在发展中创造.对阅读中遇到的优美词句,学到的新知识,发现的新问题以及读书心得等逐一摘记,以便今后查阅.新大纲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的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换句话说,学生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就是在课内外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研究,练习,敢于独立思考,判断,求新,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语文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既要有读,听的语文实践,又要有说,写的语文实践,既要有基础训练,更要有语文的综合训练.教师要保证学生有自主的语文活动时间,如课外阅读,课外练笔,写日记,读书笔记,办手抄报,课外朗读,演讲,讲故事等,以参加社会实践的形式,实现与学生的紧密衔接,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

总之,阅读教学是文本,生活与人心灵之间的一道桥梁,欲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得不断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意识,使他们在快乐的阅读中打开心灵的窗口,放飞理想的翅膀.

【参考文献】:

陕西教育

教师报

教育文摘

教育网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