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系本科毕业文题目新生

更新时间:2024-01-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396 浏览:19124

2007年度广东省精品课程

申报表

推荐单位暨南大学

所属学校暨南大学(国务院侨办主管)

课程名称中国现代文学

课程层次(本/专)本科(侨生为主)

课程类型理论课(不含实践)□理论课(含实践)□实践(验)课所属一级学科名称文学

所属二级学科名称中国语言文学

课程负责人朱寿桐

申报日期2007年5月17日

广东省教育厅制

二○○六年四月

填写要求

以word文档格式如实填写各项.

表格文本中外文名词第一次出现时,要写清全称和缩写,再次出现时可以使用缩写.

涉密内容不填写,有可能涉密和不宜大范围公开的内容,请在说明栏中注明.

除课程负责人外,根据课程实际情况,填写1~4名主讲教师的详细信息.

本表栏目未涵盖的内容,需要说明的,请在说明栏中注明.

课程负责人情况

1-1

基本

信息姓名朱寿桐性别男出生年月1958-1最终学历研究生职称教授020-85220619学位博士职务现代文学研究

中心主任传真020-85220619所在院系暨南大学文学院中文系E-mailozst@jnu.edu.通信地址(邮编)广州黄埔大道西601号暨南大学中文系(邮编510632)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1-2

教学

情况朱寿桐教授,从1986年起长期在南京大学从事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教学工作,教学经验丰富.2000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人才"计划,2002年获得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奖",先后主持过:南京大学文化素质课《文学与人生》重点建设项目,暨南大学校级精品课程建设《中国现代文学》,并参与主持"澳门科技大学文化素质课程建设项目《中国文化通论》"等教改项目,先后撰写和主编了教材多部,比较重要的有《文学与人生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中国近百年文学理论批评史》(参撰,湖北教育出1998年版),《20世纪中国文学史》(参撰,山东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等.朱寿桐教授1998年被遴选为博士生导师,2004年获聘为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调入暨南大学.朱寿桐教授以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先后获聘韩国崇实大学校专任教授(1995-1996),马来西亚韩江学院客座教授(2003),台湾佛光大学客座教授(2003-2004),澳门科技大学客座教授(2004).2001-2004年兼任浙江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其学术有:中国郭沫若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中国闻一多研究会理事,广东省鲁迅研究会副会长.

一,讲授课程

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

周学时

届数

学生总人数

中国现代文学

本科基础课

3

3

260

文学与人生

公共选修课

2

2

800

鲁迅研究

本科选修课

2

1

30

当代诗歌研究与实践

本科基础课

2

1

120

二,教学研究课题

1,南京大学文化素质课《文学与人生》重点建设项目,南京大学,2003年结项,

2,暨南大学校级精品课程建设《中国现代文学》,暨南大学2005-2007年,

3,澳门科技大学文化素质课程建设项目《中国文化通论》,第2责任人,澳门基金会2006-2016年

三,出版的教材着作

1,《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史论》(朱寿桐等着),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

2,《朱寿桐论戏剧》(专着),江西高校出版社2002年版

3,《人文社会科学十万个为什么·文学艺术分册》(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4,《中国现代社团文学史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5,《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史论》(第二版),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

6,《文学与人生十五讲》(专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7,大学语文新型通用教材《高等语文》(执行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教材规划选题,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至2005年印刷6次.

四,发表的教学论文

1,《学术评价与学术倡导》,载《中国高等教育》2006年第8期.

2,《"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与教材改革的一种思路——关于面向海外的<,汉语新文学史>,教材的编撰》,收入《暨南大学文学院本科教学论文集》,陈伟明主编,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论"学科建设"风的负面效应》,收入《关键时期的省思与实言》一书,北京:开明出版社2004年版.

4,《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阅读》(访谈录),《语文教学与研究》,2002年10月上半月刊.

5,《健全学术评价体系,培养高层次人才》,《江苏高教》,1998年第4期.

五,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

1,教育部青年教师奖2002-2006年

2,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广东省"珠江学者".

3,2000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人才"计划.

4,2001年入选江苏省"三三三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

六,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1,指导本科生论文3篇

2,指导本科学生课程论文44篇

3,主持设计《中国现代文学》(面向侨生)一套

1-3

学术

研究一,学术课题

1,"中国新文学中的新人文主义研究",国家社科基金2006-2016,主持

2,"中国现代文学社团研究",广东省社科基金,2005-2007,主持

3,"澳门新移民文学与文化研究",澳门基金会,2006-2007,主持

二,学术论文

1,《论中国新文学的负性背景及其影响》,载《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另载《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2002年春季号"SocialSciencesinChina",Spring2002.

2,《论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传统》,载《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新华文摘》2002年第5期转载.

3,《心态,姿态与情态——略论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形态与发展状态》,《文学评论》,2005年第3期,《新华文摘》2005年第15期转载.

4,《通向博尔赫斯式的第二文本——论世纪末小说的文体操作》,载《文学评论》2006年第3期.

5,"ChineseReactionstoBabbitt:Admiration,Encumbrance,Vilification",Humanitas(USA)Vol.XVII

三,获得的学术表彰和奖励

1,获聘为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广东省教育厅,2004年.

2,获全国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教育部,2003年,独立.

3,2004-2005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广东省人民政府,2007年,独立.

4,2003年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工作者称号,

5,1995年获第一届全国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课程负责人:主持本门课程的主讲教师

2.主讲教师情况⑴

2⑴-1

基本

信息姓名宋剑华性别男出生年月1954-12最终学历研究生职称教授02085224696学位博士职务现代文学研究

中心副主任传真02085224696所在院系暨南大学文学院中文系E-mailJianhua-s@sohu.通信地址(邮编)广州黄埔大道西601号暨南大学中文系(邮编510632)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2⑴-2

教学

情况一,讲授课程

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

周学时

届数

学生总人数

中国现代文学

本科基础课

3

3

260

曹禺研究

本科选修课

2

3

110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

本科选修课

2

3

120

二,出版的教材着作

1,《百年文学与主流意识形态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史主编海南出版社2003

实用科学理性与"五四"新文学结盟的逻辑关系tyaoxy@jnu.edu.通信地址(邮编)广州黄埔大道西601号暨南大学中文系(510632)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当代文化批评

中国现代文学

本科基础课

3

3

260

中国当代文学史

专业基础课

3

3

260

知青文学研究

本科选修课

2

2

80

二,发表的教学论文

《关于一次现代文学史教改实验的回顾与总结》,载《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2⑶-3

学术

研究一,学术课题

1,"新时期文学多样性文化互动关系研究",广东省高校人文社

科项目,2000-2003,主持.

2,"转型期中国文学与边缘区域及少数民族文化关系研究",国

家社科学基金项目,2004-2007,主持.

二,学术论文

1,《〈憩园〉:五四启蒙文学的一个转折性象征》,载《文学评论》,2002年4期

2,《西部电影:中国西部审美空间的盛与衰》,载《文艺研究》,2006年7期

3,《文化身份建构的欲求与审思》,载《读书》,2002年11期

4,《纪末的焦虑:知识界九十年代年代文化认同言说的反思》,载《暨南学报》,2003年3期

5,《"纯学术"何处寻》,载《读书》,2000年3期

三,获得的学术表彰和奖励

1,《主体的的塑造与变迁——知青文学新论(1977-1995)》,第八届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002年

2,《憩园:五四启蒙文学的一个转折性象征》,第二届广东文省学评论奖

3,《追求的轨迹与困惑——"少数民族文学性"建构的反思》,第三届广东文省学评论奖

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2.主讲教师情况⑶

2⑷-1

基本

信息姓名洪治纲性别男出生年月1965-10最终学历研究生职称国家一级作家38897713学位博士职务现代文学研究中心学术秘书传真所在院系暨南大学文学院中文系E-mailHzg899@vip.sina.通信地址(邮编)广州黄埔大道西601号暨南大学中文系(邮编510632)研究方向中国当代小说研究2⑷-2

教学

情况

一,讲授课程

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

周学时

届数

学生总人数

中国现当代文学

本科基础课

2

2

233

中国当代文学思潮

本科选修课

2

1

7

中国现当代文学现象研究

硕士生专业课

2

1

7

2⑷-3

学术

研究一,学术课题

1,"浙江20史",浙江省社科规划重点课题,本人任副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00年12月出版.

2,"守望先锋",2004年浙江省社科规划课题,单独承担,项目成果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出版.

3,"中国六十年代出生作家群研究",暨南大学人才引进课题,主持.

二,学术论文

1,《缝隙中的呓语——20世纪70年代出生女作家群的当代都市书写2005年第4期.

三,获得的学术表彰和奖励

1,2000年获全国首届"冯牧文学奖·青年批评家奖".

2,1999年10月获浙江省"当代文坛50杰"称号.

3,1999年12月获"99年度浙江省青年文学之星"奖.

4,《审美的哗变》获1997—1999年浙江省优秀文学奖.

5,《永远的质疑》获"第八届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优秀成果奖".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2.主讲教师情况⑷

2⑵-1

基本

信息姓名王列耀性别男出生年月1955-1最终学历研究生职称教授02085220199学位博士职务文学院党总支书记传真02085220200所在院系暨南大学文学院中文系E-mailtwangly@sina.通信地址(邮编)广州黄埔大道西601号暨南大学中文系(邮编510632)研究方向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东南亚:从华文文学到华人族裔文学的当代转型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东南亚华文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学的爱国精神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已完成)《罪意识与中国现代戏剧悲剧观》,《文学评论》2000年4期,2,《基督教文化对中国现代戏剧悲剧意识建立过程的影响》,《中国比较文学》2001年第一期,3,《东南亚华文文学华族身份意识的转型》,《文学评论》2003年5月,4,《欲回而又难回的远乡--印尼土生华人文学的"寻根"地图》,《郑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37卷第6期%xdwx.jnu.edu.)和"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网站中的互动系统,构成学生与教师的网络交流平台.

附2006级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导师与学生名单:

学生名

E-mail

指导老师

陈路得

allmay_chan1984@yahoo..

13416174268

邓齐平

张旭阳

jndx.zxy@yahoo..

13926950994

许静

me.jean@yahoo.

13926953721

刘珊珊

shanshan633lss@sina.

13926953719

张凤娟

jndxzfjdoudou@yahoo..

13926953706

汪安琦

Angelawang1117@hotmail.

13926953705

徐仲佳

孙泓

gyzhill@126,

13926953703

李楠

kiNan401@163.

13411352320

刘金香

jinxiangmg@163.

13926953675

刘述清

lsq880405@163.

13926953691

吴小刚

wxg0423@126.

0756_3151109

罗执廷

郭瑾

guojinchristy@163.

13926953677

伍茂源

maocat165@163.

13926953727

余志水

y5z8s4@yahoo.

13926953734

肖雨竹

hanyexyz@163.

13926953740

郜文芬

gaowenfengao@163.

13926950548

张志国

解昕慧

xiexinhui123@126.

13926954281

贾卓

margiejia@hotmail.

13926960533

张敏

zhangminjnu@126.

13926950986

高成升

kosingkosing@yahoo..hk

13425082791

赵琪

qiqi316@163.

13926950990

郑作民

zuomin8811@sohu.

13926950994

王际兵

郑凯林

haruka0909@sina.

13678924596

韩碧英

hbylwq@163.

13926952189

陈子微

zwpp@126.

13926952191

陈秀雅

sumi8752@163.

13425090869

叶锐挺

lopezye@tom.

13750027158

杨诗丽

yangshili1226@tom.

13631274731

王晖

罗樱樱

surewincookie@21.

13926952196

刘君

rdream1822@tom.

13926952225

王瑶

shallowxingchen@126.

13926952230

吴夏曦

wxx87719741@163.

13580447199

冯艳

Sleepless_1979@eyou.

13580497976

曾锋

张莹莹

yingying3780727@sina.

13727040619

刘诗敏

BeeBee2133@hotmail.

13425089943

陈淑娟

sabrinawing_86@yahoo..

13825639717

姚月明

YzuYueMing@hotmail.

13425093298

赵雅婷

Zyt1987gd@hotmail.

13825635817

伍毅敏

chessrice@yahoo.

13825639734

曹亚明

陈瑞贞

hong@microsoft.

13825639742

谢镇铭

dzigjin123@hotmail.

13411350049

莫锦屏

kritymo@yahoo..

13425082033

雷诗恩

yanyan629@hotmail.

13416174268

三,以审美教育为主的文学史学习与初步的文学史研究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本课程的教学对象大多是来自台港澳,他们特殊的知识结构使得他们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缺少必要的认识和兴趣.他们多元的文化背景也注定了他们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强烈的意识形态性不会有很高的认同性.基于这样的情况,本课程选择以经典作品赏析的审美教育与初步的文学史研究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来更好地使侨生们能够尽快地进入中国现代文学史特定的语境中,感受中国现代文学的魅力.

所谓"以审美教育为主的文学史学习"是指在教学实践中着重以讲授现代文学史中"文学性"演变的轨迹为主,不去过多的纠缠意识形态的演变.国内许多高等院校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常常受过去与政治-革命文学史观的影响,把本课程讲授成中国现代革命史的注脚,而"文学"史的演进却讲的比较少.本课程在面对侨生这一特殊的教育对象时,有意识地加强了文学本身演进史的讲授.同时,"以审美教育为主"在本课程中的实现还是通过大量的经典作品的研读来完成的.在本课程的教学学时安排大体上是:"文学思潮与运动"占1/3,"文学体裁演进"占1/3,"经典作品解读"占1/3,这种学时安排突出了"以审美教育为主"的教学改革思路.

所谓"初步的文学史研究实践"指的是在审美教育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探讨,解决他们感兴趣的文学史问题.任何研究都是来源于好奇心,而对中国现代文化并不熟悉的侨生来说,他们的好奇心常常来源于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感性认识上.这是我们的"初步的文学史研究实践"为什么要建立在审美教育基础之上的原因.在实际教学中,本课程组的教师已经通过与学生的多次交流,引导他们开始摸索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门径.(具体成果见"学生实践论文")在每轮讲授结束之后,我们将以出版学生论文集的形式集中展示这些成果,同时激励学生的研究探索热情.(本论文集的出版已经列入本课程的发展规划中)

这样,通过学习与实践的结合,学生们通过自己兴趣与热情,在教师的引导下会对中国现代文学史有一个比较独特但清晰的认识.

四,在保证本科生教学质量的前提下,依托本科生教学,设立青年教师导师制,探索青年教师培养与博士生教育的新路.

青年教师的培养是教学梯队成熟的必要条件.在这种立体教学模式中,青年教师的培养是我们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助讲教师,课程导师制度的设立的另一个目的就是为青年教师提供一个成长的舞台.同时本课程组通过"青年教师导师制",以老带新,一对一的指导青年教师熟悉教学业务.目前我们已经建立了三对这样的对子:朱寿桐-徐仲佳,宋剑华-李亚萍,王列耀-赵静蓉.老教师通过教案指导,课后教学评点等多种方式来帮助青年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同时,青年教师还作为课程导师与学生密切接触,这种接触不仅要求他们把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而且这种接触也提高了他们作为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通过这种教师与学生,学习和研究,老教师与青年教师的紧密结合,青年教师得到了良好的成长环境,不仅能够在短时间内学习到教学所需的基本技能,也能够在教学中促进科研能力的提高.

博士生的参与,不仅使他们所学的知识得到实际运用,而且这种教与学的紧密结合也促使他们更快更好了理解本专业所蕴涵的丰富内涵,培养起他们热爱本专业,献身本专业的热情.

这一立体教学模式,立足于本校特殊的教育情况(侨生),因应着目前高等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呼声,大力加强文学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的学术研究的能力,摆脱了过去文学史教学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弊病,课程导师制与青年教师导师制的设立则有利于青年教师和博士生的成长,保持本课程教学梯队的质量.

近五年来教学研究成果:

课程组获得省部级教改项目2项,校级教改项目2项,省部级教学奖励4项,出版教学着作1部,发表教改论文6篇.

教学研究项目:

项目

来源

作者

时间

4.课程描述

4-1本课程校内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一,名家云集,谱写中国现代文学史(1927~1949)

暨南大学中文系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活动最早可以追溯到解放前.自1929年暨南大学中国语文系创立至1949年暨南大学停办,先后有夏丏尊,王统照,沈端先(夏衍),沈从文,郑振铎,许杰,李健吾,钱钟书,洪深,曹聚仁,张天翼等一大批名彦学者在梁实秋,叶公超,夏丏尊 4-2理论课和理论(含实践)课教学内容4-2-1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源情况,说明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

暨南大学是中国第一所由国家创办的华侨学府,是中国第一所招收外国留学生的大学,是目前全国境外生最多的大学"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国际化,现代化,综合化"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办学理念弘扬"爱国爱校"的传统,贯彻"侨校+名校"的发展战略,早日把暨南大学建设成为一所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现当代经典作品研读20世纪中外文艺思潮研究鲁迅研究海外华文文学"五四"小说取得文学的正宗地位,冰心,王统照,王鲁彦,彭家煌,庐隐的小说问题小说形成的原因,叶圣陶(叶绍钧)的小说创作,郁达夫的"自叙传"抒情小说,"五四"新诗诞生的概况湖畔诗社,冯至的小叙事诗冰心的小诗,闻一多徐志摩,李金发新月派的"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与诗的形式格律化的主张纯诗"概念的提出与早期象征派诗歌,《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的创作概况,周作人,俞平伯的散文,"语丝"派和"现论"派的散文冰心,朱自清,梁遇春,许地山,郁达夫的散文中国现代话剧的诞生概况,业余的,非营业性的"爱美剧"与"小剧场运动"的倡导田汉,丁西林的话剧创作,《野草》与《朝花夕拾》的内容与创作风格《呐喊》与《彷徨》两部小说的情节结构模式阿Q形象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色郭沫若的历史题材的剧作《屈原》的内容及艺术特色,《星空》,《瓶》,《前茅》,《恢复》的简况《女神》的时代精神和艺术特色《女神》中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

2,20年代到30年代新诗的基本情况,掌握中国诗歌会诗人群,后期新月派和现代派诗人群的流派特点和代表作家创作特征.

3,,20年代到30年代散文的流派,社会功能与文体特征,在政治化的背景中,杂文,小品文和抒情散文的发展.

4,20年代到30年代话剧的不同类型,试验与艺术特征.

重要作家与作品

茅盾与《子夜》

老舍与《骆驼祥子》《家》《边城》4-4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

1,寻找适应外招生教育的教学方法.在本课程的教育对象中,港澳台留学生(外招生)占了大多数,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其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与内招生迥然不同.因此,我们的教学就要在不同的价值观的冲突和磨合中发挥影响和引导作用,这需要我们对外招生的思想,习俗,情感等等进行深入研究,找出适合外招生教学的方法.本课程的教学基于上述认识,自觉地使教学有别于国内其他高等院校同类课程的授课方法,不仅调整教学内容,适当淡化中国现代文学史固有的意识形态性,增加审美教育,以中国现代文学的世界性影响及其在不同地域的变异为重点.这样做就比较容易适应外招生的心智结构,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

2,建立适应于本课程的独特的"立体培养模式"的教学方法体系.由于我们已经自觉地意识到本课程授课对象的特殊性,因此,我们精心设计了"立体培养模式"的教学法(主要内容见表3-3).这一方法在实践中得到学生的好评.许多学生在受教过程中开始有意识地以所学知识去解决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开始初步的学术研究尝试.到现在为止以有多名学生写出了相当不错的小论文.

3,实现从教学到教育的转变.教学仅是一种知识传授,教育则是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发挥社会影响作用.中国现代文学史通过鲜明的形象体系记录了百多年来中国人的思想情感,他们的喜怒哀乐,我们在讲授中注意通过这些鲜明的形象系列来传达丰厚的人文主义传统,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增强外招生的民族认同感.

教学手段:

1,主讲教师熟知外招生心理,与港澳台侨学生互动频繁.在通过频繁的课堂,课后交谈,邮件,短信交流过程中使得学生能够对本课程以及授课教师有亲切感.这既便于学生认同中国现代文学传统,也利于主讲教师把握学生心态和学习进程.

2,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请参见"4-3教学条件"一栏.

3,建立课程网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见同上)

4,为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我们在课堂上采用独特的随机的讨论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常常把经典作品解读与学生所关心的热点问题融合起来,随机设问,例如,在学习到沈从文的作品时,在课堂上有一位同学(许静,中文系2006级学生)就提出,沈从文的文学作品中为什么常常描写,而且这种往往负载着他的人性理想,如何理解这种道德意识.当时课堂上学生对此问题有相当热烈的讨论,这种讨论极大地唤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继续研究的好奇心.让学生在一种轻松的,感兴趣的,与他们在境外学习习惯相近的氛围中,进行思考和领会,是本课程师生互动的一个重要手段.

作业与考试:

在布置作业时,我们也通常以课堂上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为中心,鼓励学生采取比较和独立思考的手法,一方面避免他们到网上抄袭,一方面也是启发他们去进行对比思考.基于"立体培养模式"的指导思想,我们也重新设计了考试形式.我们加重了学生课程论文,日常交流互动在分数上所占的比重,这两者的比例达到40%.同时考试的内容,也减少知识点的考察,而着重分析能力的考察.这样做,使教与考能够协调统一,自始至终贯彻"立体培养模式"的教学思想.4-5教学效果(含校外专家评价,校内教学督导组评价及有关声誉的说明,校内学生评教指标和校内管理部门提供的近三年的学生评价结果,课堂教学录像资料要点)

校外专家评价(原件在网络上,以下是抄件):

全国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博士生导师

欧阳光博士的评价意见:

朱寿桐教授主持的暨南大学中国现代文学精品课程,充分考虑到本科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努力追寻可靠的知识性,独立的探索性和特别的系统性,更主要的是,创立了立足于本科生教学但同时又致力于博士研究生教育以及青年教师培养的"立体培养模式",不仅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教学,乃至对于整个中文学科的教学都有相当的启发意义.

如何将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结合起来,是中文学科的教学研究着面临的共同问题,许多有识之士都做出过很好的探索,但朱寿桐教授建立的这种"立体培养模式"更具有可操作性,也更加吻合中文学科的传统手法.中文学科的传统教学手段往往是主讲教授的讲授与助教辅助教学的结合,当传统的助教制度失去了其相应的执行机制之后,相信这种"立体培养模式"必将成为良好的且行得通的替代物.

全国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谭桂林博士的评价意见:

朱寿桐教授主持的精品课程《中国现代文学》拥有诸多建树,而他们的教材编写尤为值得称道.

眼下,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教材非常之多,但朱寿桐教授围绕着他们的精品课程建设所设计的这部教材,立足于海外大学生和研究生的培养,体现出他们自己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认识,是一部风格独特,内容十分广泛而系统性很强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专着,加之宋剑华,王列耀,姚新勇,洪治纲等教授的通力协作,一定能够成为本学科具有明显特色和学术魅力的一部教材.

中国新文学是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学的赓续和更新,我们的研究对象确实不应仅仅局限在中国,更不应局限于中国大陆,而应是辐射到整个汉语世界.汉语文化有着辉煌的历史,在新文化基础上又有着卓越的建树和广泛的世界影响,并且相信有着灿烂的未来.以汉语为载体的新文学写作当然主要承载着百年来中国新文化和中国经验的表述,体现着与亿万中国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意识形态,不过作为汉民族乃至中华民族的共同语言,汉语还通过新文学的各种样式表达着与时代紧密相关的审美价值理念和审美趣尚,表达着世界各地华人以及在传统上和习惯上使用汉语的人们各自的人生体验,这些都不是"中国现当代文学"概念所能包括的内涵.因此,朱寿桐教授所领导的这个教学与科研团队旨在编修一部囊括整个汉语世界的白话汉语文学的文学史,是非常有远见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着名词学专家,广州大学中文系主任曾大兴先生

关于《中国现代文学(面向侨生)》课程的评价意见:

朱寿桐教授主持的暨南大学精品课程《中国现代文学》,立足于该校作为侨校的特点,在课程格局上打破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基本框架,以世界范围的汉语文化圈的文学运作为基本对象,是一种着眼于海外,着眼于世界,也着眼于汉语文化发展的未来的教学工程.这项教学工程不仅适合于面向台港澳和海外学生的教学,而且也有利于对大陆以外地区"中华现代文化的国际推广".领导同志明确提出注重中国文化的国际推广,"汉语桥"工程和各地开办"孔子学院"的举措得以蓬勃展开且卓有成效.但这样的工程和举措主要致力于推广中国语言文化和传统文化,未能关注中国现代文化的国际推广.完整的中国文化概念应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现代文化,这门课程的内容设计以及相应教材的编修能够使中国文化的国际推广计划更加完整与完善.海外华人社区一直没有割断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从民俗民风到文化教育,都有存续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觉.但对于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和艺术文化等了解甚少,甚至由于意识形态的关系予以误解并加以排斥.暨南大学的这门课程的推广,有利于克服海外华人对中华现代文化长期隔膜的状况,有利于增强在现代文明语境下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特予以推荐

学生评教

校内学生评教指标:

长期以来,我校教务管理部门坚持"结束一课,评估一门"教学检查原则,组织学生按学校制定的评估表对任课老师进行评估,其评估指标如下:

评估指标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权重

评价等级

教学态度0.20

1遵时守纪,为人师表

0.40

2严格要求,尊重意见

0.60

教学内容0.35

3观点明确,概念清楚

0.30

4精选内容,更新知识

0.30

5联系实际,例证恰当

0.20

6重点突出,条理分明

0.20

教学方法0.30

7因材施教,注重启发

0.35

8语言生动,深入浅出

0.35

9手段多样,板书有序

0.30

教学效果0.15

10知识掌握,能力培养

0.50

11思维开拓,兴趣激发

0.50

附加分

非英语课程用英语教材,英语讲授

近一年学生对宋剑华,姚新勇评价结果:

老师能够为人师表,教学态度认真,教学内容丰富,观点明确,注重方法教学,注意授课方法,重点突出,条理清晰,多媒体使用恰当.语言生动,深入浅出.注意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近一年来,学生给两位老师的平均评估分为90.1分(85分为优秀等级.外招生受居住地习惯的影响,给老师评估的标准与内招生不同.他们的考核分数会视实际情况,略作微调.)

朱老师讲课深入浅出,往往能将一个抽象的理论术语解说得非常形象生动.比如他用不同的画家画同一个茶杯所呈现出的不同的绘画效果作为例子,来说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这三种文学创作方法的区别,就让我豁然开朗.

2006级中文系学生陈路得

朱老师讲课很生动,很有,常常是口若悬河,根本不用看讲稿.有时讲到得意处,辅之以姿体动作,很有感染力,同学们时常报以热烈的掌声,教室里充满快活的空气.2006级中文系学生张旭阳

朱老师很善于譬喻,经常联系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我们感觉到文学并不是书本上的东西,而是活在现实之中.同学们常常听得如痴如醉,鸦雀无声.

2006级中文系学生许静

宋老师知识很渊博,讲课时旁征博引,随意拈取,让我们大开眼界,钦佩不已.2006级中文系学生刘珊珊

宋老师在课堂上常常很风趣,幽默,往往引起同学们会心的微笑.下课后同学们经常还围着宋老师问这问那,讨教各种问题.宋老师总是不厌其烦,让同学们满意而去.2006级中文系学生张凤娟

课堂教学录像资料要点:

朱寿桐教授录像资料要点:

本节课内容:徐志摩的诗歌创作

一,徐志摩是一位具有自由心性的杰出诗人

徐志摩的婚姻变故与他的自由心性

徐志摩对梁启超的服膺与反叛:基于对自由的追求

二,徐志摩的诗歌具有无与伦比的艺术成就

1,徐志摩多种文体的涉历

2,徐志摩散文的特色:浓烈,强烈

3,徐志摩散文与诗歌的比较

4,关于徐志摩散文成就高于诗歌的谬误认识

三,徐志摩的诗歌风格

1,与散文相反:表现出诗兴的轻盈典型的例子《雪花的快乐》

2,与散文的浓丽和强烈相反:情感趋于疏淡典型的例子《沙扬娜拉》

3,与他的人生性格相反:不粘着的潇洒风神典型的例子《偶然》

4,上述三种风格集中表现在他的代表性诗作《再别康桥》

四,布置作业:以《再别康桥》为例,整理出徐志摩诗歌风格的几方面的体现.

宋剑华教授录像资料要点:

一,一部《雷雨》拯救了中国话剧

1,《雷雨》的创作背景

2,关于"雷雨"论争的再思考

3,现代舞台上的"雷雨"

二,《雷雨》的矛盾结构模式

1,周朴园性格的发展轨迹——从邪恶走向忏悔

第一次出场

第二次出场

第三次出场

2,《雷雨》环境布局的宗教情绪

《雷雨》的序幕与尾声:大有深意的情节存在

雷雨:命运(因果报应)

教堂:忏悔(原罪意识)

巴赫的宗教音乐:劝善惩恶的道德主题

作家在狭小的空间与浓缩的时间里,以周鲁两家的血缘纠葛为核心,错综复杂地连接成一张巨大地矛盾之网.

三,人物:"天"—"上帝"

周朴园与侍萍的情感纠葛与矛盾冲突

蘩漪——雷雨式的性格

四,《雷雨》的主题显示

思考:

1,谈谈序幕与尾声在整部话剧中的作用.

2,怎样评价周朴园这一人物形象

3,如何看待蘩漪"最雷雨"的性格

王列耀教授录像要点

题目:"留学生文学"及代表白先勇

要点:本节主要讲授北美华人文学中的留学生文学及代表白先勇.

介绍"留学生文学"的内涵及特点,白先勇与"留学生文学"的关系

北美"留学生文学"的主要作家:欧阳子,陈若曦等

来自台湾的"留学生",不变的"中国心"

身在"中心",心在边缘

双重"放逐",意境悲凉

接受西方现代思潮的影响:女性主义,现代主义

白先勇的创作阶段,通过作品分析表现各个创作阶段的特色.

早期,台湾(1960-1962)《金大奶奶》,《玉卿嫂》,《我们的十七岁》,《我们看菊花去》等,多写青少年时代的经验.

中期,在美国爱荷华大学和加大分校时的作品(1963-1976),代表作《纽约客》,《台北人》,现实主义作风

突破期(1977年以后)长篇小说《孽子》是其创作突破期,作品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方面都在寻求新的突破.

分析作品《玉卿嫂》.

人物:玉卿嫂,庆生,容哥儿

情节

视点

背反式结构

批判性的意义

姚新勇教授录像资料要点:

第四章第一节关于《关连长》,《我们夫妇之间》,《洼地上的"战役"》等建国初期受到批判的作品

一,有关作品的大致介绍

1,《关连长》作者,朱定,《人民文学》1950年第一卷第3期发表.作品以一个下连队锻炼的知识分子的视角,讲述了三连关连长和他的连队的故事.

2,《我们夫妇之间》(《人民文学》第一卷第3期)作品从一个知识分子主人公李克的角度,叙写了与工农出身的妻子进城后的一段生活经历和情感危机.

3,《洼地上的"战役"》(《人民文学》,1954年3月号)作者,路翎,四十年代"七月小说派"的代表作家.《洼地上的"战役"》,并没有描写真正的战斗,而是写了一场心灵,情感的战役.朝鲜姑娘金圣姬爱上了志愿军战士王应洪,为军纪所不容.

二,三部作品的特点:

1,从内容上看,三部作品都与革命事业有关,但都不是直接着力描写重大事件和冲突,而是各有其独特的选择面.

2,福柯说过,重要的不是说什么,而是怎样说.从此角度看,《关》与《我们》都是第一人称知识分子叙述人的身份来讲述故事的,作为叙述主人公,他们在作品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位置.

3,三篇作品没有将人物脸谱化,注意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而且注意传达人物和生活的本色.

4,三篇作品都表现出的"外倾性叙述",即明显可以感到作者是在向第三方读者讲述.

三,此三部作品当时被指责,批判的主要问题:

1,对《关连长》的主要批判是:(1)看不到支部的活动和政治工作制度,(2)歪曲干部群众关系,丑化党员,人民军队的形象,(3)以小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歪曲革命的人道主义.(4)不从正面表现伟大的解放战争,却抓住一个小小的局布做文章.

2,对《我们夫妇之间》的批判:(1)抱着玩弄人民的态度,站在小资产阶级的立场上观察生活,表现生活,(2)丑化工农干部,小资产阶级情调,(3)将知识分子与工农结合的思想斗争路线问题,用夫妇日常生活的争吵来表现,把严肃的思想斗争庸俗化,(4)流露出以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面貌来改造党,改造世界的错误倾向.

3,对《洼地上的"战役"》之批判:(1)不去正面,全面地表现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2)有意将革命纪律要求与个人幸福对立起来,好象坚持了革命纪律,就会导致个人的不幸,(3)用小资产阶级的情调,来污蔑英勇的志愿军战士和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

四,为什么这些作品在当时会遭受批判

1,思考的出发点:要注意,此处所涉及的不是简单的"谁对谁错"的问题,而要仔细体会所涉各方表面文字之后的含义,这样才能抓住事情的主要方面.

2,这几篇作品遭受批判的话语关系之因分析:它们之所以遭受批判,问题不仅仅在于它们违背了""的教条的文艺观点和政策,而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它们在当时话语权力结构中的不谐和性.

由上述角度看问题,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情","情感"这些东西,在建国头二十多年中会受到严厉的批判.作品中的"个人之情"与"纪律要求"之间的冲突,正是现实生活中的"政治权力"对"个人"的管束,是政治权力对作家,作品批判的另一个语言存在层面的呈现.

*思考题:

一,认真阅读《关连长》,《洼地上的"战役"》,《我们夫妇之间》.

二,试分析比较三篇作品的叙述视角的一致性,即讲故事的人的身份,思想特征的一致性.

三,当时对这些作品的批判主要是针对哪几方面你怎样看待,理解这些批判的

5.自我评价

5-1本课程的主要特色(限200字以内,不超过三项)

本课程的特色之一是因材施教.我们充分考虑侨生的特点,调整教学内容,在教学中以文学历史规律的揭示,经典作品的审美分析以及中国新文学传统的世界性影响与变异为重点,避免强化中国现代文学史所固有的意识形态性,以适应侨生的知识背景和实际情况.

本课程的特色之二是教学与初步的科学研究实践相结合.通过"立体培养模式"的实施,努力克服学生基础薄弱与理想教学效果之间的矛盾.

本课程的特色之三是探索立体培养路数."立体培养模式"有效地将青年教师的培养,研究生的培养与本科生培养直接纳入一个系统工程之中,具有一举多得的立体效果.

5-2本课程与国内外同类课程相比,所处的水平

中国现代文学史是我国大陆高等中文教育最重要的课程之一(但是在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高等院校中文专业设置中却不是核心课程),各个高校在此课程的建设都有各自的优势.我们申报的本课程立足于特殊的教育对象,探索出独特的教育方法体系(即"立体培养模式"),故与其他兄弟院校相比,有鲜明的特色和优势.

随着教育体制的日渐开放以及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文化的世界性影响必然越来越凸显出来.外国留学生,海外侨生,台港澳学生的人数会有迅猛增加.本课程由于开设历史悠久,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改革成果显着,因此在因应上述形势方面处于国内领先的地位.5-3本课程目前存在的不足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教学应该让学生获得较强的历史感,但就目前的条件而言这一教学目标还受到相当的限制,主要是旧期刊,旧版本书籍较为缺乏.课程实践教学方面也受到相应限制.今后将争取更多资金,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或购写胶片,或购写光盘,或实物复制等手段弥补这一不足.

6.课程建设规划

6-1-1本课程的建设目标,步骤及五年内课程资源上网时间表

本课程建设目标:

编写完成能够反映课程组教师学术高度,本学科研究前沿,适合特殊教育对象,体现"立体培养模式"教育思想的教材《汉语新文学史》,通过教学交流,学生作品(课程论文)出版,教材发行等多方面措施促进"立体培养模式"方法体系的完备,召开国内,国际"中国现代文学史立体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学术研讨会推广,扩大该教学方法体系的影响和运用.

步骤分为三个阶段:

2007年下半年到2016年上半年完成《汉语文学史》教材的编写出版,召开一至二次小范围国内专家的研讨会,充实《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网站,同时出版学生课程论文集.

2016年下半年到2016年底,将已经修改完备的讲义等挂到网上,以方便学生远程阅读.

2016年底争取实现网上教学.6-1-2三年内全程授课录像上网时间表

2016年完成第一,二部分的录相上网,并配以相关的制作.

2016年完成第三,四部分的录相上网.

2016年完成第五部分和第六部分的录相上网,并对前期工作进行检测.6-2本课程已经上网资源网上资源名称列表

电信网入口:jnujpkc.

教育网入口:jpkc.jnu.edu.

自编教材大纲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