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下学期数学教学总结

更新时间:2024-04-0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320 浏览:14409

运用物理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方法,对王老师《大气压强》

一、

课堂一:

师:请大家利用前面我们学过的密度知识来计算一间普通教室中空气的重力.


生:(计算并报告答案).

师:液体有重力,所以液体内部有压强,气体也有重力,所以大气对大气中的物体也有压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大气的力量.现在大家齐读学习目标.

生:(齐声朗读学习目标)

课堂二:

师:大家都用吸管喝过饮料吧.你是怎样喝到饮料的

生众:吸!

师:只要吸就可以喝到饮料吗

生众:当然!

师:那我请一位同学来吸可乐,注意只能"吸"!

生一:(吸可乐,但没有吸到.)

师:平时我们很容易就能吸到的饮料,今天为什么吸不到了

生一:这个玻璃瓶用一个塞子塞住了,不透气.

师:那怎样才能用吸管喝到饮料呢

生众:把塞子打开!

生一:(打开塞子,用吸管吸到饮料)

师:饮料不是被我们吸上来的,而是有了大气相助我们才能用吸管喝到饮料.

师:液体因为受重力且有流动性,所以有压强,气体和液体一样,也具有这两个性质,所以气体也有压强.我们把大气的压强叫做大气压.大家知道哪些关于大气压的知识关于大气压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生:等

引入新课环节有两个作用,一个是引起学生的兴趣,另一个提出学习目标.第一节课的引入环节是老师用一个计算题做为铺垫,由老师分析大气压存在的原因,学生通过朗读学习目标知道这一节课老师将讲授什么内容.这一设计好象是学生自主认定了学习目标,但实际上目标是老师定的,是老师要讲的,是老师要求学生必须完成的任务.这种方式实际上还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方式,学生还是在被动的接受老师提出的要求,其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抹杀了.第二节课的引入环节一个与实际生活非常接近的小实验出现了与平时非常不同的结果,这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好奇心驱使他们问为什么,怎么办.接着教师趁热打铁抛出大气压的概念,并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已有知识经验和自己的疑问,这不仅使老师掌握了学生的学习基础,而且自然的确定了学生学习的目标.这个目标的确定是建立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的,是学生迫切想了解,想知道的.在这样的目标指引下,学生会非常投入地进入学习和讨论.

二、

课堂一:

师:通过马德堡半球实验我们可以看出来,大气压是非常大的.大家想不想知道大气压到底是多大早在300多年前,托里拆利就用实验测出了大气压的值,我们在这里再现托里拆利实验,再测大气压的值.(边讲接边实验)

课堂二:

师:通过马德堡半球实验我们可以看出来,大气压是非常大的.那么大气压的值到底是多大呢大气压是怎样测量出来的呢请大家通过自学课本托里拆利实验部分找到答案.

课堂三:

师:通过马德堡半球实验我们可以看出来,大气压是非常大的.那么大家一起来想想看我们怎样才能测量出大气压强的值,提示:从压强公式p等于F/s和p等于ρgh找找思路.

学生:思考并讨论

体会与借鉴:

托里拆利实验是这一节课的难点,而大气压强的值是这一节课的重点.课堂一当中,老师采用了实验再现的方法,老师通过讲解和实验,让学生接受了这一知识点.课堂二当中,老师采用了阅读的方式让学生自学这一部分.看起来好象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但它不过是把老师讲变成了课本讲,而学生还是在接受他人的观点.这两种处理方法充其量能让学生知道一个结果,但是对实验的来龙去脉却不知道.学生失去了一次学习探究方法和探究过程的好机会,同时学生的思维被老师的讲解和课本的描述禁锢了.课堂三当中,老师把这个测量大气压的任务和一些提示先交给学生,学生在此基础上展开积极思考和讨论,结果是学生也找到了一种正确的测量大气压值的方法,而且学生的方法和托里拆利实验不同.这样以来我们看出了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发散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学生体验到发现的快乐,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信心.

物理学科的自主学习是学生在自愿的情况下,利用科学的方法开展的独立学习探究活动.教师不能把简单的阅读当成学生自学的法宝,而是应该在引导学生展开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散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创造的潜力.我们应该在这些方面多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