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云南省教育教学优秀文

更新时间:2024-02-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8271 浏览:32836

2007年安徽省中学历史课程改革优秀论文评选参评论文

坎坷定会变通途

——关于历史新课改的几点心得

【内容提要】

历史新课程改革在全国掀起了浪潮,不断的冲击着原有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制,作为一位在新课程改革中的年轻教师,自从参加工作以来从初中到高中,我一直都在进行新课改,所以相对于老教师来说并没有太多的不适应,反而觉得这样的教学方式更加适合我的教学观点,更能显示出年轻教师的优势,更能调动学生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对自己这几年来的教学工作不断的地进行总结和反思,使我深深的体会到了新课程的巨大魅力,同时还有一些自己在这几年的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想提出来,供大家一起商讨.


参赛单位:亳州一中

姓名:李璐

坎坷定会变通途

——关于历史新课改的几点心得

【内容提要】

历史新课程改革在全国掀起了浪潮,不断的冲击着原有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制,作为一位在新课程改革中的年轻教师,自从参加工作以来从初中到高中,我一直都在进行新课改,所以相对于老教师来说并没有太多的不适应,反而觉得这样的教学方式更加适合我的教学观点,更能显示出年轻教师的优势,更能调动学生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对自己这几年来的教学工作不断的地进行总结和反思,使我深深的体会到了新课程的巨大魅力,同时还有一些自己在这几年的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想提出来,供大家一起商讨.

【正文】

新课改在全国推行的这几年里,取得了很大的收益,也遇到了很大的阻力,可以说是支持与反对并存.在这样的大形式下,就有人产生了很多疑问,也有人产生了很大的动摇,"到底新课改能够走多远""新课改能否取得成功""我们应该怎么办""我们会不会成为实验品的同时也变成了牺牲品"种种的疑问成了新课改推行下去的艰难阻力.而我,作为一个年轻的教师,本身就受到过传统应试教育的毒害,所以对于新课改的到来我是持支持态度的.而且,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我也切实感觉到新课改的优势所在,有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新课标改变了传统教材的模式,专题式结构更加注重系统学习和课堂效果

首先,传统教学模式下,按照时间和章节的顺序,把从古到今的重要历史任务,历史事件娓娓道来,就像传统教学方式下的教师只顾自己教而不顾学生学一样,根本不去顾及学生们的学习效果.所以,学生们学习一遍之后脑子里就像是过眼烟云,并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到考试的时候,学生们也只能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获得成绩.这无疑会使人产生一种感觉:历史上课学不学都无所谓,临考试背背就行了.有的农村学校条件差一点,师资力量不足,就随便找一位老师教历史,认为只要是认识汉字的老师就能教历史.其实这是对历史的极大的侮辱和歧视.而产生这种歧视的根源是传统教材的弊端.

很多从农村来的孩子们,在进入像我们一样的省市重点高中之后感叹到:"老师,你讲的很多东西我在初中时听都没有听说过,我们老师原来上历史课都让我们自己看书,他教也只是把课本从头到尾念一遍,一点意思都没有."这就造成了,农村与城市学生之间素质与成绩之间的差别,而且这种差别在刚刚升入高中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是扭转不过来的.

新课改的高中历史教材在初中课改教材的基础之上又进行了整编,以模块和专题为其最突出的特色.这就要求历史老师必须是科班出身,而且全部要培训上岗.这首先就把关门把紧,使那些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老师不能含糊上阵,因为历史不能有半点含糊.

其次,新教材改变了传统历史教材的模式,以专题为主线,把同一专题中的问题从古到今的演变集中挑选出来,各个朝代之间的对比,各个问题之间的联系也变的一目了然,避免了临近高考时教师要花上一,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对学生进行专题复习了.其实,原来考试之前的专题训练也充分说明了这一模式的实用性和可行性.

但是,就是有些教师因为教惯了编年体的老教材,对于新的教材不知该如何下手,惟恐学生的基础不足,不能进行专题训练.其实,这是因为教师观念没有改变的结果.大家都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吧:一位学生向一位高师求学钢琴,老师先是给了他一个比较难的曲子,他练了一个星期都没有练熟.二个星期,老师又给了他一首更难的曲子,他又练了一个星期,还是没有练熟.之后,每个星期的曲子都比前一个星期要难,无论他怎么努力都无法达到老师的要求.第十个星期过去后,老师来了,但是没有再带来新的曲子,只是要求他把第一首曲子再重新弹一遍.奇迹出现了,他惊奇的发现自己竟能够如此熟练地弹奏出那么复杂的曲子来.其实,这个小故事只是告诉我们,学生的基础固然重要,但是教师的引领也很重要,很多农村学生在升入高中一年后优势就显现出来了,成绩就超过了曾经的同伴.这说明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无形地就已经把一些基础知识重提了很多遍,只是在这一过程中,有的学生是复习,有的学生是初学罢了.历史上也有这样的例子,德国虽然统一很晚,基础没有英法雄厚,但是因充分利用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交叉成果而迅速崛起,很快超过了英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这些例子都足以证明我们可以用这个看似很难的专题性教材把学生教得更好.

再者,新教材的专题性会给学生很深的印象,因为它把同一专题古今中外的事物放在一起比较中学习,更能增加学生的兴趣和对此类问题的深入探究,这无疑会增加课堂教学的效果.

再说,传统教材太过于讲求完整,就显得偏,难,杂,而我们在初中乃至高中的历史教学中只是为了教会学生一些简单的历史知识和一些初步的学习历史的方法,并不是把每一位学生都培养成历史专家,所以教材一定要改.而新教材就避免了这一不足,只是挑选重要的相关内容来讲,避免了不必要的赘述.比如,人教版必修2第一单元第2课《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中,教材也只是挑选了中国手工业比较繁荣的几个行业以及这一行业比较繁荣的几个时代略讲一下,在讲到丝织业时,就一下子从汉代的丝绸之路跳到了明清时期的花耧机和妆花缎,把不必要的赘述就省去了,也使学生很容易就能找到重点.

二,新课标更加注重调动学生的兴趣,注重提高历史课堂效率

心理学家认为当学生有兴趣时,注意力一般都比较集中,思维也比较活跃,想象力也比较丰富,记忆的效果也比较牢固.所以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注重学生兴趣的调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更好的提高历史课堂的效率.

初高中的学生都已经能够理解身边发生的一些事情的对错与否,也能够很好的把现实中的一些事情和历史上的一些现象联系起来.如果能在历史教学中从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出发,把现实中一些事情引进历史课堂,将趣味性和理论性相结合,运用一些生动的语言再加上贴切的动作,就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不知不觉中就把一些知识记得特别牢固.比如说,在上人教版历史必修2《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时,并不是很有趣的一节内容,怎么才能够调动学生们的兴趣呢在备课的时候我准备了很多版本,自己都不是很满意.正在这时,电视上正在播放《鲁豫之门》,它是一档古董类的鉴赏节目,当我看到那些专家们在那么短的时间里就能很快的推断出一件古董的产生的大致时间,地点,以及生产的厂家是官营,民营还是家庭手工业,我的灵感就一下子涌了上来.于是第二天,我很高兴的走上了讲台,我的第一句导入词就是:"你想成为鉴赏家吗你想增加自己的鉴赏能力吗那就跟我一起走进我们今天的新课《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吧!"一下子,学生的好奇心和热情就调动了上来.接着我又用多媒体展示了几个鉴赏类的节目片段,学生们看的是津津有味,而且我明显的感觉到了学生们的钦叹和佩服.于是趁热打铁,我就问学生:"你们从这些节目中学到了什么"有的学生说:"实在是太神奇了,一件看似普通的古董,这些鉴赏家们为什么就能一下子说出他们的时期,出处和类型呢""是啊,我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也能具有一定的奖赏能力."于是,整整一节课学生们都很兴奋,很积极的配合我的教学.尤其是讲到商周时期青铜器的特点时,我举了1995年中国在送给联合国五十周年诞辰的礼物——世纪宝典,它是"司母戊鼎"的仿制品,同时我又展示了世纪宝典的有关图片,学生就理解了此时青铜器的特点就是:器形巨大,文饰细腻优美,工艺精湛.之后,我又展示了"西汉博山炉"的

有关图片,我让学生分析了它的特点,学生自己就很清楚的指出:秦汉时青铜器的器形从巨大向灵巧发展,文饰也日趋简单,装饰工艺更加精美.最后,我就总结到:欣赏青铜器时需要把握两点首先是外形和大小,其次是文饰和工艺.学生们很内行的点了点头,我知道效果不错.其实历史教学也可以很灵活有趣,关键是教师的设计和引导,一定要立足于现有学生的基础,在此之上一点点的引导,用一些史料,图片,更好是影片资料,让学生自己分析,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总结,这种效果可能比老师满堂灌和死记硬背的效果要好的多.

三,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高中的学生可能知识更加丰富,自己的观点更多些,所以对有一些历史问题也有很多

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所以老师就可以在这一点上下工夫.多让学生自由想象和发挥一下自

己的观点,也许这些观点可能是非常幼稚,非常可笑,甚至是非常不可思议的,但只要他们想象了,他们思考了,他们就会有收获.最后教师作总结,当他们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的时候,他们也会很清晰的记住本来历史的面目,我想这种效果可能比念书十遍的效果要好的多.

在刚刚结束的第五单元第一课《开辟新航路》的教学设计中我就多次用了这一方法.对于这一课,可能很多教师都是很老套的问学生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条件,经过,影响等几个方面.而我在教学中则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如果你是当时的一位商人,在新航路开辟以前你会选择怎样的道路到东方去""如果你是当时的一位航海家,你觉得到东方去需要哪些条件""如果你是当时的一位航海家,你会选择怎样的路线去东方,为什么能不能在出发之前作一下演讲,号召海员们与你同行""检测如你是当时的一位人(可能是航海家,可能是商人,可能是奴隶,可能是非洲人,亚洲人,美洲人)你的生活在新航路开辟以后会有怎样的变化"其实,用这样几个生动的问题我就把全课的内容贯穿了起来,并且使学生深入历史之中感受历史,体味历史,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们都争着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再加上多媒体课件的配合,我又展示了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学生们更是觉得自己学到了很多东西,比起原来的教学方式来说更加生动了.

有人很形象的比喻教师是电影中的编剧,而我认为,历史教师"编剧"已不是简单地写出常规的教案,而是要求历史教师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对自己所教的课程进行重新设计(大家都称之为教学设计).必修课而言,历史教师可以对承载课程基础内容的教科书作出适当的"裁剪",无论你现在使用的是什么版本的教科书,你都应该以课程标准为指导,最好还能把各种版本的内容重新组合,写出自己体系的"戏"来.当然,"戏"归根到底是要学生自己去"演",但是必须要做到在历史教师的指导下,主要由学生自己去策划,安排,展示,从根本上开发学生的潜能.这样,才能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由原来学生学习的裁判变成学生探索知识的同行者,可能这种角色学生们更加容易接受,而且在"主角"这一角色的驱使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容易得到发挥,学习的效果会更好.

四,新课程改革下,多媒体的应用更加广泛,这使历史课堂更加生动,鲜活.

在新课改的教学设计中,很多老师都会不约而同的选择多媒体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更加生动,直接一目了然.比如说,我在讲到新航路开辟的过程时就播放了一段非常好的视频资料,它把开辟新航路的四位航海家的生平,活动和具体的航海路线,都用影象的方式展播出来,效果比老师空口说白话要好的多.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学生知道怎样,从哪里获得感兴趣的知识,通过网络迅速实现知识的拓展,选择,归纳,凝炼,使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更加透彻,形象,有助于解决课堂教学不足的后顾之忧和某些教材知识的遗漏,实施个性化的教育.

历史课程标准中也提出"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起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因此作为历史教师必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积极进行教育创新,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历史教学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学科整合,为历史教学开辟一片崭新的天地.

当然,因为我们省进行高中新课改是第一年,而且历史变动最大,所以存在着很多不利于新课改推行的因素.比如说:我们在上课的时候多都要用到多媒体教学,而学校的配套设施却严重不足,每次上多媒体课都要提前一个星期预定多媒体教室,晚了就不一定能够上成,这无疑会严重挫伤教师们的积极性,在省重点高中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偏远的农村呢还有,就是对于学生成绩的评价,当然以考试成绩得分去评价学生是最为简洁,方便的方式了.但是,这是应试教育下的弊端,造成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一味追求分数的最直接的原因.新课程体系下要求全面客观的评价学生,要把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以及平时的纪律,作业等情况都能用分数反映出来.我用心记录,整理了一个学期,并把平时成绩作成表格在班级里公示了几天,还信誓旦旦的告诉学生平时成绩可以占本学期成绩的30%左右.而期末考试一结束,班主任们就把考试分数直接填在了通知书上,发给了学生.所以这学期一开学就有学生问我是不是骗他们回答问题的,这学期学生上课回答问题的人数和频率明显减少,还有就是虽然新课改了,但是领导对教师的评价体制还是老样子,在参加一些比赛的时候仍然以有经验的老教师为主,开公开课评课时,仍然以没有参加新课改的老教师的标准为主,这无疑会严重挫伤教师们推行新课改的积极性,不利于新课改的推行.所以,新课改要想全面推行下去,配套设施,评价体制,还有相关教辅资料都是不可缺少的,这也是新课改的阻力之所在.

路就在我们的脚下,关键是看你怎么走,有没有合适的鞋子,是不是一条平坦的大道,行走者的心情,都会决定着走路的速度.但既然已经开始了行程,就让我们迈开大步,一直向前.只要我们充满信心,相信坎坷定会变通途!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