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学生写作文

更新时间:2024-02-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261 浏览:6424

作文教学与学生个性

湖北省谷城县一中张志明李珍华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提倡自主拟题,多写自由作文.可以说,新课标对作文教学提出了这样的思想:只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对写作的束缚,才能实现写作的个性化,使学生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感受.

人的个性是人进行创造活动的内在依据和能动力量,是一切创造的基础.而个性化作文的教学,就是依据学生的这种个性特征,采取个性化的教学策略,让个性的翅膀翱翔在作文教学的天空中,让学生的作文更贴近生活实际,更能与众不同,彰显个性.同时也通过对这种个性化作文的教学,改变学生一见作文就头疼的状况,使学生愿写作文,善写作文,好写作文.为了让学生的作文彰显个性,也使这种个性化作文的教学富有成效,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减少束缚,还给学生自由.

语文教师大都有这样的感受:让学生写命题作文,学生能写好的不多,让学生写自由命题作文,能写好的不少.学生上了高中以后,思维能力在继续发展,世界观,人生观在逐步形成,自己独立的想法也逐渐多起来,可是他们的书面表达能力却相对滞后,常常表现为心中所想并不能随心所欲地转化成书面语言.有不少同学直到高考还写不好文章.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没有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究其原因,是传统写作教学很多时候是在搞"考试作文",讲规范,讲文体,立意,结构,表达方式等等.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写作自由,整个作文教学过程成了纯粹的写作技能训练,完全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没有了选择的余地,失去了创造的机会.长期如此的训练,使学生的作文丧失了他们所应该有的"风华正茂",丧失了他们所应该有的"".学生一提起笔来就是套话,或者言不由衷,或者空洞无物.这样,就背离了写作教学的本来目的和意义.

减少束缚,还给学生自由,就是让学生成为作文的主人,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拥有选择的权力,选用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表达自己想表达的内容.减少对学生作文的统一要求,例如不限文体,不限时间,不限内容,不限字数,让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作文时只划定一个范围,让学生自拟标题,自由立意,自由选材.从作为语文教学指挥棒的高考作文的发展来看,从原来命题作文到后来的看图作文,再到现在的话题作文,其实就是一个逐渐给学生写作自由的过程.新课标要求"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所以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变作文教学的主宰者为学生情感的激发者,逐步构建开放的,活泼的,动态的学生全程自主表达训练体系.

二、关注生活,激发写作兴趣.

作文教学必须引导学生从观察,体验日常生活入手.按新课标要求,要将学生从无效式,高压式的课堂和繁重的课业负担下解放出来,使他们走向大自然,深入社会中,去观察,体验,增进人生阅历.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学生的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都是丰富多彩的,诸如感动中国人物的事迹,环境保护,西部开发,素质教育,自然灾害,和平统一,和谐发展,博客现象以及民生,民心乃至国际政治风云变幻等等精彩纷呈的事件,种植养植的忙碌与喜悦,戏水捕鱼爬树捉鸟的极大乐趣,娶亲送终迎来送往的风土人情,雷电风雨,日落月出的大自然景观——生活中耳闻目睹的事,都是学生习作的极佳素材.但他们大多"熟视无睹",作文时往往勾不起回忆.因此,教师要在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上下工夫,少一些灌输,多一些感染,少一些说教,多一些陶冶.只有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他们的见闻,才能激发他们的写作.

我们可以经常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在校内班内开展时事分析,热点人物述评等各种活动,可以在校外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调查,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丰富学生的主体感受.让学生从生活中获取写作素材,学生的作文将不再是无源之水.如此这般拓宽学生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走进社会大课堂,把学校和社会联系起来,让学生真切地领悟到学以致用,体现新课标所倡导的"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军训刚过,我便让学生写军训话题作文,由于十天的军事化训练,对这些过多受到家人呵护的独生子女来说,新鲜刺激,印象极深,同学们有很多想写的,出现了大量的佳作,如宋敬一的《行军》描写半夜紧急集合急行军的情景,形象生动,军营气息扑面而来,黄子玥的《我的教官》,以一个女生敏锐细致的观察,写出教官冷峻严肃的外表下,那颗充满青春活力,对学员如同对自己的亲弟妹一般默默关照的爱心.学生只有从观察到体验,习作语言才会有滋有味,有声有色,富有个性化.由于形式的要求不再苛刻,写的又是自己想说的,随笔,杂感,周记等形式的小作文数量就会增加,作文实践的次数也就会大增.

中学生风华正茂,满腔热情,他们有对人生的思索对未来的憧憬有浪漫的情怀有成长的困惑.在自由作文过程中,学生可以自由地表现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作的过程成了他们发展思维净化心灵的过程,作文成了他们抒发思想感情,思考社会人生,展示自我风采的途径和方式.作文伴随着生活,生活呼唤着作文,作文就会成为一种习惯成为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这样一来,还愁什么学生作文能力呢

三、加强引导,充分展示个性.

写作中,要求学生有自己的感受,有独特的见解,在表达中不说套话,检测话,有自己的想像,自己的观察,自己的真情实感,鼓励学生自主地选择表达的内容和形式,真切地反映自己的所见所闻,写出有自己特色的作文.要做到这些,应从以下入手:

首先是鼓励学生说出自己想说的,要说的,非说不可的,真正属于自己的个性化话语.我让学生以"母亲"为话题,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写句子,有学生写到"妈妈的泪水浇醒了我迷茫的心扉","我知道妈妈这些年所受的苦和累是和这些皱纹成正比的","我以前不知道妈妈的怀抱有这么大,足以把外面刺骨的寒冷,一切的不顺利都挡在外面."这些句子都很形象的把母亲的伟大,艰辛等写了出来,给读者以全新的感受.刚开学,同学之间不熟,曾令波在周记中写道:"课后,前排的同学聊得不亦乐乎,我却默默地坐在窗下,享受这份被集体忘却的落寞.有几次我真想插进去,和他们说上几句,并因此熟络,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但我终究没有那样的勇气,他们因大笑而颤抖的背后,像一面结实的墙,把我阻隔在冰冷的世界之外."写出了自己此时孤独无助的真切感受.可见只要对生活进行了细致观察,就必定有想说的,只要对生活有丰富的积累,就必然有要说和非说不可的话语.这要说和非说不可的话就是学生发自自己内心的话语,不是别人强迫所说的.

其次是鼓励学生真正说出从自己心里悟出的理.由于受"卒章显志"写法的影响,大多学生都喜欢在作文结尾阐述几句理,以达到升华主题之目的.但常常是平庸之理,缺乏自己的真知灼见.不妨告诫学生:只有阐发了自己心里悟出的不同于别人悟到的新理,才能将不着边际的大话拒之门外.

最后是鼓励学生抒发自己真正感动着,感动了自己而又非抒不可的真情实感.其实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小事一样感动着我们,家人的一句平常话,朋友的一个会意的微笑,教师鼓励的目光,陌生人自然的搀扶等都可能引起学生心灵的震动.学生把这一切如实写下来,就有独特的个性化的东西在闪光,就能打动读者.唐经纬在《今天·明天》中写道"高中三年时间如翻动书页般刹那流逝,这如箭的光阴时刻都在提醒我改变对生活与学习的态度.我会低调面对这三年生活,但我会以高调的心态面对学习,或许有许多事情会改变心情,但不变的是我对学习的执着与不懈."写出了对高中学习的期待与决心.听了房善朝老师感恩报告会后,我要求学生以"感恩"为话题作文,胡敏丽在周记中写到:"看到老师眼眶里噙满泪水,我很诧异:原来老师也是感情十分丰富的人.看到那么多去拥抱他的那些调皮又可爱的学生,此时在他的眼中这些可爱的孩子似乎不仅仅是他的学生,其实更像是他的孩子."多么朴实的话语,多么真挚的感情啊!


我们教师如果真正能关照和鼓励学生按照这以上三个方面进行倾吐"发表",就可将真正自己的思想,性情,审美趣味,人品等随文字一同流泻出来,走进读者的心灵深处.

近两年的作文教学实践表明:只有在作文中充满生活的阳光,还学生作文以自由,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才能充分调动学生作文的主体地位,改变被动的,传统的作文教学,变"要我作"为"我要作",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在作文中得到张扬,彻底解决作文的"形式教学",从"爱生活"到"爱作文",从"爱作文"到"爱创造",真正实现作文与个性的链接.我相信:只要我们勇于实践,辛勤耕耘,就一定能够在新课改园地拓出一方个性作文的新空间.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