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学科的德育渗透

更新时间:2024-01-1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412 浏览:9997

中学历史学科的德育渗透

一、课题提出的历史背景

德育,通常意义上指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教育,它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历史学科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门基础学科,历史教育是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历史教学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思想,德育内容,德育方法.通过历史学科的德育教学,可以丰富学生知识,启迪学生智慧,陶冶学生性情,涵养学生德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史学素养,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历史教学是人文学科的核心课程,其核心是道德与人格的形成.

通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学习,扩大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深入地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所了解,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树立不断完善自我,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和关注民族与人类命运的人生理想.

2,培养中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的要求

中学生面临高考的巨大压力,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校,教师和学生往往把把高考作为自己的第一目标.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只注重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独生子女政策造成的学生缺乏合作观念,以自己为中心.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存在较强的逆反心理.中学生自我意识觉醒,自主要求强烈,自我表现旺盛,乐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却不大尊重别人的意见.再加上青少年学生的社会文化的多元化,社会不良因素,诸如网络,消极群体,家庭等因素对学生的认知结构和道德信念的影响逐渐加大,导致学生容易受不良道德的侵蚀.

在"智育第一"思想的影响下,学生们的自理,自护能力下降了,关爱他人的意识没有了,唯我独尊的学生比比皆是,我们不禁要问,"现在的学生怎么了"如何是个崭新的,赋有时代意义的课题

老师是课堂的设计者和指挥者,是学生智慧的启迪者和挖掘者,更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和培育者.因此,发挥历史教学渗透德育的作用,没有高素质的历史教师是根本不可能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而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这些观点揭示了教育的本质特征.着名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曾说过:"历史教育关键主要有三条,第一条讲做人的道理,第二条讲人类改造自然的道理,第三条讲历代治乱兴衰.这三条中,第一条是最紧要的,也就是说,学历史首先就是要懂得做人的道理."历史教育专家赵亚夫先生更是直截了当地指出:"为什么要学历史为了学会做人."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偏重课本知识传授,忽视学生人格养成,情感体验.历史教学既要注重知识的学习,又要关注培养学生道德情操.在当前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历史概念,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语焉能详,头头是道,传授知识重点难点突出,学生掌握知识也详细扎实,这本来无可厚非,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把历史教学演变成了纯知识点的传授,忽视课本中的德育因素,这就造成学生死记硬背,机械模仿,照本宣科,人云亦云,学生变成教师和课本的"传声筒",缺乏主体参与互动和积极能动思维,学生难以形成历史思维和创新能力.有的教师不注意学科特征的区分,把历史教育变成了政治教育,历史变成了政治史.课课要渗透,处处在教育,生搬硬套,牵强附会,使历史教育演化成为政治教育,把历史课上成说教课,刻意把知识德育化,久而久之,渗透变成了说教,教育变成了教条,这完全背离了历史学科的教学宗旨.割裂了历史教育与学生生活世界的关系,使德育渗透与现实生活脱节.有的教师对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充耳不闻,视而不见,关着门教书,把学生作为接受知识的容器,照本宣科,使历史学科的德育渗透蜕变为检测,大,空的死教条,漠视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做人做事的经历感受,导致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滞后.学校活动是整个社会在文化活动中最具有效力的一种文化活动,学校的文化功能是其他任何社会组织所不能比拟的.现代学校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将上一代的文化内容经过价值批判和取舍,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传播给下一代.为了达成学校教育的以上功能,学校必须充分地利用各种因素,形成具有自身独特的价值观,信念,手段,语言,环境和制度的文化特质.学校文化具有导向功能,凝聚功能,规范功能.学校仅靠传统的资源优势未必能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胜出.只有优秀的校园文化才能孕育出优秀的学校教育,只有优秀的校园文化才能具有真正的竞争优势.只有加强以文化建设为重要内容的内涵建设,才能走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相统一的发展之路,才能形成学校的整体优势,形成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学校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灵魂,是育人目标的高度概括.学校精神不但是对学校传统的继承和发展,还应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表现师生共同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和工作目标,突出表现在校风,教风和学风上.要认真总结提炼本校优良传统,紧密结合时代精神,努力营造团结和谐,开拓进取,求实创新的学校精神.学校精神要通过校微,校歌,校报校刊,校树,校花和校风,教风,学风宣传牌等物质载体表现出来,让师生耳濡目染,受到校园精神的熏陶和激励.把历史教育变成政治教育,历史变成政治史把历史课上成说教课,渗透变成说教,教育变成教条


2,通过课题研究,教师要善于将历史榜样的行为规范和学生现实生活中的行为规范有机地联系起来,指导他们在处理个人与国家,集体,父母,同学,亲友的关系以及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处事做人.要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培养教育学生以史为鉴,明辨是非,习善成性,使学生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全面振兴而奋斗.

3,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整体提升历史教师素质,历史教师不仅要有心灵美,还要有宏博,专精,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同时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发展.

4,通过课题研究,培养师生现代公民素养,以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1,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

课堂教学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历史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是德育工作的一块主阵地和一条有效途径,既突出时代感,又呈现使命感,让道德教育回归生活,融入生活,让德育走向强调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整合,并以感受体验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新课程实施为契机,以历史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从合理组织历史课中的德育资源为突破口,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体验历史和现实,综合探究历史和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形成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民族精神,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这也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

2,探索第二课堂教学,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渗透

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历史课外活动,使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爱国主义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向心力及精神支住,是中学历史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永恒主题.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现代公民素养的培养.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责任心,宽容心科学理性意识,意识

中华民族以勤劳勇敢着称于世,在五千年文明史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万世而铸人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深深扎根于神州大地.传统美德教育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应该充分重视历史学科的功能,寓传统美德教育于历史教学之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得到继承并发扬光大.

5,革命传统教育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我们应该牢记中华民族近代的屈辱史,不忘国耻.在教学中,循着历史的发展对学生进行教育,我们应使学生了解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和压迫,反抗腐朽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的精神和业绩,使学生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这是极好的革命传统教育.

6,利用校外课程资源,拓展学生发展空间

近在本土本乡的许多历史文物,遗址可供学生参观,考察,有些史实还可以让学生调查访问,从中得到一些感性知识,培养学生的情操.重视和加强乡土历史教学,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具体,更丰富.学习乡土历史往往使学生激动不已,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自然会在他们心中潜滋暗长,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是空洞的说教所无法替代的.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充分利用校外课程资源,使德育社会化,生活化,让学生回归生活基础,亲近自然,引导学生从中体验更高的道德境界,方能培养出个性化多元化健康发展的一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