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设计

更新时间:2023-12-3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134 浏览:13487

构筑多层次,复合型,模块化的中学计算机课程结构

陈越

[关键字]课程建设,教材改革,素质教育,计算机教学

摘 要

1,国际性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城市和一流信息中心城市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和复合型的.人才的多层次需求要求中学教育相应地开展有针对性的基础教育.

2,为培养多层次,复合型人才打下扎实的信息技术和知识的基础,中学计算机(信息学)课程必须建立多层次,复合型,模块化的新的课程结构.

3,根据多层次人才的培养目标,确立四类学生的基础培养目标,即对使用信息技术工具的普通办公人员,掌握并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知识的非计算机专业人员,计算机信息专业人员和计算机信息专家这四类人才的培养,在中学教育的计算机(信息学)课程中进行相应的基础教育,以打下扎实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基础.

4,根据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特点和中学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在中学计算机(信息学)课程结构中设置33个模块和4组模块组合.

5,中学计算机(信息学)课程结构建立在上海课程教材改革的课程设置三大板块的总体框架内,15类33个模块和4组模块组合与三大板块的课程总体结构相结合.

6,中学计算机(信息学)的课程结构对中学计算机学科教师和其它学科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问题的提出

在迈向廿一世纪的今天,上海正向实现"在本世纪末,下世纪初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性的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而积极努力.这是机遇,更是挑战,面对廿一世纪的挑战,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战略主动地位,关键在人才.同样上海要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上海人的整体素质,取决于上海能否培养出一大批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秩序的多层次专业人才.

基础教育既是各级各类专门人才成长的根基,更是为广大劳动者奠定基本素质的关键环节,作为基础教育主阵地之一的中学教育,将要承担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基础工作,为此必须要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要首先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全面转变.素质教育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本质,是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的目标出发,以全面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健康的个性为宗旨的新型的教育观.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打下扎实基础,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和协调的发展.

为培养一大批多层次专业人才奠定扎实的基础是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也是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城市对中学教育的基本要求.中学教育应该担负起为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一代高素质的跨世纪人才奠定基础的神圣职责,上海的中学教育更要为实现上海要在本世纪末,下世纪初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中作更多的工作.上海的中学课程教材整体改革已经全面展开,上海的课程教材改革方案在课程设置和教材结构方面对素质教育作了相当多的有益的尝试,但勿庸讳言,目前的课程结构离素质教育对中学教育的要求,离上海要在本世纪末,下世纪初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城市对中学教育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上海的中学课程结构必须站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高度,立足上海的战略目标对中学教育的要求,进行全面的调整,构筑全新的符合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秩序,满足上海建设对人才要求的课程结构.

在当代科学技术革命中,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居于先导地位,世界科学技术已经进入信息革命的新纪元.上海的振兴正处于这一信息革命的时代,上海要在本世纪末,下世纪初成为国际性的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城市,就必须牢牢把握机遇.大力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并使计算机信息技术为上海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城市提供必不可少的技术支撑.所以,作为上体发展战略的先锋和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必须建设成为一流的信息中心城市.同时,上海对计算机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又呈现出多层次性,上海作为国际性的经济,金融,贸易中心的大都市,既要有一大批能够从事计算机信息技术专业研究开始的高级专业人才,也要有大量的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非计算机专业的人才,更要有成千上万的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的普通办公人员和计算机操作人员.


中学计算机课程是为培养多层次计算机信息技术人才打好扎实基础的基础课程,应该建立适应培养目标的新的课程结构.目前,上海的中学计算机课程存在知识结构老化,知识覆盖面狭窄,知识要求单一等弊端.上海中学计算机课程的总体教学目标应该是,既要为学生毕业后踏上工作岗位或升入高一级学校继续学习提供必要的计算机操作和应用技能,又要为今后从事计算机信息技术专业研究开发工作的学生铺设台阶并打下扎实的基础,从而最终实现培养学生掌握运用计算机知识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能力.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将上海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城市和一流信息中心城市,应该如何进行中学计算机课程改革是一项放在每一位关心中学计算机教学的教师和专家面前的课题.

为了实现上海的中学计算机课程的总体教学目标,必须改革现有的中学计算机课程结构,即在中学课程设置的三大板块总体框架中,充分发挥"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这三大板块的优势,构筑中学计算机学科的多层次,复合型,模块化的课程结构.

正文

廿一世纪的国际竞争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人才的竞争,谁在人才培养上取得优势,谁就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上海要建设成为国际性的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和一流的信息中心城市,更离不开人才的培养.上海的中学教育应该根据上海的总体战略目标对人才的要求,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工作,为上海面向廿一世纪人才的培养成长打好扎实的基础.而作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和先导基础的计算机信息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人才的培养,是建设一流信息中心城市的要求,更是建设国际性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城市人才培养的基础.中学计算机课程应该为其提供相应的操作应用培训和各级各类人才培养的基础教育.

一、一流信息中心城市对人才的需求

建设一流信息中心城市,需要一支庞大的拥有大量各级各类,各种层次,复合型的高素质的人才的建设队伍.

1,人才需求的多层次性

一流信息中心城市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的,除了从事信息技术研究开发工作的专业人员外,大量的是非计算机信息专业的人员.一流信息中心城市对人才的要求是:无论是否是计算机信息技术专业人员,都必须会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工具.国外有资料表明,到2000年,在专业技术人员中只有36%的人员没有具备信息技术资格,在具备信息技术资格的64%的专业人员中,其中计算机科学家占4%,具有信息技术资格的其它学科专业人员占20%,能胜任使用信息技术工具的专业人员占40%.同样,上海要建设成为一流的信息中心城市,所需要的人才也应该具备相应的人才结构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一流信息中心城市需要一大批高素质,能使用信息技术工具的各类专业人员.计算机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不会使用计算机这一信息技术工具对于处于现代社会,正在进入廿一世纪的各种专业人员来说是不可思义的.计算机可以帮助各种专业人员加强与外界的信息交流,了解最新的专业动态,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工作质量.这里所说的专业人员是广义上的专业人员,包括工程科技人员,文化人士,各级管理人员,政府官员以及文秘人员等,这些专业人员人数众多,涉及的专业范围广泛,具有很强的主动使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

一流信息中心城市也需要相当数量的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各类专业人员.应该有一批能够使用计算机信息的技术和方法与信息技术工具结合起来,从而解决本专业的专业性问题,如运用信息技术工具解决工业,商业,金融,科研,教育等领域的专业问题.

这其中既包括从事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工作的计算机信息专业人员,更包括大量的非计算机信息专业但与信息技术和知识有密切联系的专业人员,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专业领域与计算机信息技术愈来愈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些专业的研究人员必须掌握并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知识来进行本专业的研究开发工作.

一流信息中心城市同样需要一定数量的精通信息技术,掌握前端技术的计算机信息专家.这些精通计算机信息技术,掌握前端技术的信息专家是建设一流信息中心城市的专业保证.

2,人才需求结构的复合性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已经呈现出一派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发展欣欣向荣的景象,这就要求人才具备多种知识结构,其中信息技术和知识是所有知识中的基础工具之一,并愈来愈体现出不可替代性.

信息技术是现代社会工作和生活的基石.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缩短,使世界变小,使人类思维在深度和广度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拓展,人类现代社会工作和生活已经越来越离不开信息技术了.

各类优秀专业人员同时是本专业的信息处理专家.作为一名优秀的专业人员必须了解本专业的最新技术动态和发展前景,它们应该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同时,很多专业的研究工作在引入了信息技术后,大大提高了研究水平和效率.可以说当今绝大多数的研究领域都可以并且应该主动,积极地结合计算机信息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带动了许多专业的突破性进展,更多的专业需求,也对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各种专业的研究与信息技术发展的紧密结合是廿一世纪信息中心城市的重要特征.各类专业人员只有同时具备了本专业的扎实基础知识和研究方法以及掌握并运用了信息技术的专业技能,才能成为本专业的优秀专业人员.

二,一流信息中心城市对中学教育的人才培养的要求

一流信息中心城市要求在中学教育阶段,所培养的学生应该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学力,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能适应各种工作性质的具体操作能力以及能继续进行各专业学习的基础知识和操作能力.

作为下一世纪的人才,必须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继续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能力.中学教育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学生培养目标.

中学生应该掌握各工具学科的较高的基本知识.基本掌握数学,语文,外语等在工作,学习中必须使用的工具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以便能在今后的学习中充分运用这些工具进行更高层次的学习,为今后能够顺利地从事各行各业的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中学生同时应掌握各基础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掌握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政治等基础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从而为今后继续进行各相关专业的学习及从事相关的工作进行必要的知识准备.

中学生应该具备可迁移的继续学习的能力.根据素质教育对培养学生的总体要求,即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健体,学会审美",中学教育应该在帮助学生掌握各工具学科和基础学科的知识的学习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具备"对所学知识的可迁移能力",使学生能够有效地运用所掌握的工具学习新知识,新技能,达到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目的.要培养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自我学习,自我知识更新,自我拓展知识结构的能力.

中学教育培养的学生除了掌握必要的学科知识以外,更要注重具体工作能力的培养,要避免"高分低能"的情况.各学科应该根据自身的学科特点和社会实际需求,培养学生相应的实际应用能力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外语的口语和书信能力,语文的写作能力等.

三,建设一流信息中心城市对中学计算机(信息学)课程的要求

为建设一流信息中心城市,在中学教育中首先应该确立中学计算机(信息学)课程的基础学科地位,为此必须完善中学计算机(信息学)课程的课程结构,课程标准和考核方法.中学计算机(信息学)课程的建设要朝着工具学科的方向努力,要以中学教育工具学科的标准和要求来确定自身学科建设的目标,在此基础上,逐步确立中学计算机(信息学)课程的中学教育工具学科的地位.

确立并巩固中学计算机课程的基础学科地位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日益广泛,人们对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普及越来越重视,社会需要中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和计算机基础知识,同时计算机课程结构本身不断改进和完善,这些都为确立中学计算机(信息学)课程的中学基础学科地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上海的总体战略发展目标要求中学计算机(信息学)课程牢固地确立其在中学教育中的基础学科地位.

目前,在上海的中学课程教材改革方案的课程结构中,高中阶段的计算机课程已经作为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高中计算机必修课学习结束后,高中学生要参加市教研室统一组织的计算机等级(二级)考试,二级考试不合格的高中生不发给高中书.但由于前些年大多数学校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不充分,导致对高中计算机的教学和考核重视不够,尚未真正确立高中计算机课程的基础学科地位.显然,这与上海的整体战略目标和建设一流信息中心城市对中学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对中学计算机(信息学)课程的要求相去甚远.中学计算机(信息学)课程必须作为中学教育的基础学科,这是时代对我们中学教育的课程设置的要求,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逐步转变,人们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不断提高,人们对计算机作为一种信息工具的意识不断增强,以及高中计算机课程本身的不断完善,高中计算机课程必将逐步确立起基础学科的地位.

初级中学的计算机课程目前的情况是:一方面初中计算机课程总体尚停留在课外活动的层面上,虽然课程教材改革方案中,计算机课程也是必修课,并且也进行市的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但能正常开设计算机课程的学校不多,组织学生参加计算机等级考的学校则更少.初级中学的计算机课程要成为初中阶段的基础学科困难比高中更大.但另一方面,广大学生和家长以及很多学校对计算机知识在初中的普及积极性很高.许多家长自费让孩子参加计算机的市民初级证书的学习和考试,不少学校克服困难引进社会办学力量,在学校中开设电脑学习班,吸引了很多学生参加学习.这些都是在初中普及计算机教育的有利因素和很好的前提条件,只要我们认识上重视,政府继续给予大力支持,初中计算机课程的基础学科地位一定能得到确立.

中学计算机(信息学)课程必须加强自身的学科建设工作,中学计算机课程要进行学科知识结构的更新,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秩序,满足上体战略目标要求的人才培养的需要,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结构.中学计算机(信息学)的课程结构的确定一方面要根据现在学校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定的超前意识,在知识内容的安排上要以社会的需要作为重要的标准,不能因为每个学校的计算机硬件条件的不同,而以最低的标准来设置课程结构和设定课程标准,从而导致中学计算机课程结构和标准与当今世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严重脱节的问题.要化大力气完善中学计算机(信息学)的课程结构和课程标准,以及新教材的选编,练习的配套,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更新.在教学评价上,要重视中学计算机学科的考核,进一步完善现有的计算机等级一级,二级考试制度,强化等级考试的客观性,科学性,严肃性.

逐步建立中学计算机(信息学)课程的工具学科地位

作为中学教育基础学科的计算机课程,将主要承担为计算机操作应用和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进行基础教育.但由于其基础学科的地位和特点制约了中学计算机(信息学)课程作为基本工具在中学教育乃至今后工作,生活中应起的作用,很难对其它学科的学习在应用工具方面有所帮助.要使计算机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自我学习新的知识,提高教学效率的有力工具,就必须在其中学教育基础学科的基础上,逐步确立其在中学教育中应有的工具学科地位.即要求所有的中学生都必须学习计算机(信息学)课程,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以作为其继续学习和工作的基本工具.

计算机技术在中学各学科教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可以在中学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发挥提高备课效率,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的作用.各学科的任课教师运用INTERNET技术建成的学科数据库系统进行数据检索,查询就可以了解最新的学科动态和技术发展情况,从而提高备课质量.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即时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在中学教育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

计算机是提高学科学习质量的有力工具.中学生一旦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就可以利用家中或学校中的计算机设备开展各种各样的自我学习.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是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计算机信息技术不但是中学教育中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习效率的有力工具,更是学生离开学校以后继续学习和工作的基本工具.现在各个高等院校都在或已经建成了校园网,并且已经接入INTERNET国际互联网.学生掌握了INTERNET操作,就能沟通与世界的联系,加强与外界的学术交流,从而使我国的高等教育向高效量,高质量的方向发展.而在一般的办公环境中,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如办公自动化工具的大量使用,电子邮件的广泛使用,将极大地提高办公效率和办公质量.

中学计算机课程对培养多层次,复合型人才的针对性基础教育

针对培养多层次,复合型人才的目标,中学教育要确定不同层次基础教育的要求,可以将中学阶段的基础培养目标分成4类,即:

第一类:对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工具的普通办公人员进行基本操作技能的教育和培训.

普通办公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必须要经常使用一些现代化的自动化信息办公工具,这就要求以后从事这方面工作的学生在中学就学习并掌握一些基本的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这也是中学计算机(信息学)课程的一个主要目标.

通过中学计算机(信息学)课程的学习,中学生应该知道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的一般基础知识,基本掌握计算机操作系统的操作方法,熟练掌握一种汉字输入方法并具备一定的输入速度,能够利用计算机进行文字处理,能使用数据系统和电子表格的应用软件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能进行简单的网络操作,能收发E-mail电子邮件.

第二类:为非计算机专业的其它专业人员使用基本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工具以及进一步学习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知识进行基础教育.

为了为培养非计算机专业的其它专业人员掌握,学习计算机信息技术打下扎实的基础,在中学计算机(信息学)课程中除了第一类基础培养目标的要求外,要求这部分学生进一步掌握计算机国际互联网INTERNET的使用方法,能使用数据库管理系统和电子表格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掌握一些常用的工具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了解一些计算机辅助工程的基本知识.

第三类:为计算机信息专业人员进一步学习计算机信息专业课程进行基础教育.

对今后立志从事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工作的部分学生,在中学阶段就应该进行有关的基础教育,能够较好地与大学教育相关科目衔接,为在大学中继续学习相关的知识,掌握必要的操作技能和扎实的基础知识.

在中学计算机(信息学)课程中,要求该部分学生在第二类基础培养目标的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了解多媒体技术的一般知识,

第四类:对立志成为计算机信息技术专家的学生开展早期的适当的基础教育.

要求该部分学生掌握一种计算机程序设计高级语言的程序设计方法,了解一些数据结构的基本知识,了解一些工程数学的基础知识,初步涉及一些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基础知识,掌握一些简单的计算机科技英语.

对以上四类不同层次的基础培养目标分别确定相应的不同层次的基础教育要求.

四,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中学计算机(信息学)课程的模块化设置

多层次人才的基础培养目标对中学计算机(信息学)课程的多层次培养要求,决定了在中学计算机(信息学)的课程设置中不可能要求每一个学生都按照一个统一的标准和课程要求进行学习,必须根据不同学生的培养目标,开展多层次的基础教学工作.这就必须首先确定一些既相互独立又能有效组合而且能扩展的计算机教学模块.

计算机课程模块的设置标准

计算机(信息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中学计算机(信息学)课程在设置课程模块时,要求各个模块之间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要有一定的阶梯性,既有一般的基础模块又有较高要求的模块,各个模块能够按一定的目标组合成一个较完整的学科体系,各个模块之间要有一定的连续性,能够保证学生连续地学习相关的学科知识,计算机(信息学)技术一直在不断地发展,这就要求中学计算机(信息学)课程的模块能够进一步随着技术的发展有所扩展.

计算机课程模块的独立性.中学计算机(信息学)课程的各个模块之间应该保证相对的独立性,每一个模块都能自成体系,有独立的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及考核方法,能够单独开设相应的课程.同一层次的各个课程模块之间原则上不应有相互的依赖关系,比如:电子表格软件模块的学习不应建立在已经学习过数据库模块的基础上,在学习操作系统WINDOWS模块之前没有必要先学习DOS模块,文字处理软件模块与数据库模块之间不应有任何联系.

计算机课程模块的阶梯性.在不同层次的中学计算机(信息学)课程模块之间,当然应该有一定的阶梯性,低层次的课程模块应该为高一层次的课程模块的学习奠定基础,高层次的课程模块应该充分利用低层次课程模块中已经掌握的知识,避免不必要的低层次重复.如:在网络操作模块中就没有必要再学习操作系统的使用方法,FOXBASE(FOXPRO)程序设计模块应该建筑在已经学习了数据库基本操作模块的基础上.

计算机课程模块的连续性.每一层次的人才对中学计算机(信息学)的学科知识有不同层次的要求,不同层次的学科应该有一组相关的课程模块为其怎么写作,那么,这组相关的课程模块之间应该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包括知识体系上的连续性和操作技能上的连续性.如:学习了汉字输入技术模块以后可以学习文字处理模块.

计算机课程模块的组合性.中学计算机(信息学)课程的各个模块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具有一定的阶梯性和连续性.将这些课程模块按照一定的课程标准组合起来,应该能完成一定的人才培养的基础教育学科目标.这就要求在设置各个模块时,充分考虑到以后需要组合的情况,注意各个模块之间的接口衔接问题.组合的标准应该是完成一定的学科培养目标,不能打乱学科知识体系随意组合,避免在中学计算机(信息学)课程模块组合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计算机课程模块的扩展性.在中学计算机(信息学)课程模块中,每一个课程模块,特别是较高层次的课程模块,都应该为以后继续学习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知识留下相关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拓展空间.比如,可以在课程模块中专门设本模块的最新技术发展和前景展望一节.

2.中学计算机(信息学)课程的模块设置

根据中学计算机(信息学)课程的学科特点,以及中学计算机(信息学)课程模块设置的要求,在中学计算机(信息学)课程中设置15组33个独立的课程模块.

3.中学计算机(信息学)课程模块与相应的软件配置

模块模块内容推荐教学软件1A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2B1DOS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和使用DOS6.223B2WINDOWS操作系统的功能和使用WIN3.x,WIN95,win98等4C1汉字输入技术和技巧操作系统中文版5C2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WORD系列6C3文字处理软件的操作技巧WORD系列7D1局域网与INTERNET和校园网WinNT,Novell8D2INTERNET上网的操作方法和技术Nigator,IE9D3利用电子邮件进行信息交流Nigator,outlook10D4利用网络进行信息检索查询,Gopher11D5网页HOMEPAGE的制作Nigator,Prontpage12E1数据库应用系统的操作FOXBASE,FOXPROFORWIN13E2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使用FOXBASE,FOXPROFORWIN14F1电子表格软件的基本知识与操作EXCEL,LOTUS1-2-315F2电子表格软件的数据处理EXCEL,LOTUS1-2-316G1LOGO语言LOGO17G2FOXBASE(FOXPRO)程序设计FOXBASE,FOXPRO18GASCAL,C语言基础PASCAL,C19G4数据结构基础PASCAL20G5线性代数基础21H1系统信息类工具软件的使用MI,QAPLUS等22H2文件操作管理类工具软件的使用PCTOOLS,ND等23H3数据压缩类工具软件的使用ZIP,ARJ,Winzip等24H4消毒类工具软件的使用KILL,KV300等25I多媒体基础知识26J计算机通信基础知识27K计算机图形,图象处理基础PHOTOSHOP,AniGif等28L1计算机辅助管理MIS王特MIS29L2计算机辅助设计CADAUTOCAD,TurboCAD等30L3计算机辅助教学CAI31L4计算机辅助制造CAM32M基础计算机科技英语33N计算机升级与维护

五、中学计算机(信息学)的课程设置

中学计算机课程的多层次设置

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培养目标的基础教育要求,中学计算机(信息学)课程的设置要体现出多层次的特点,将总的课程分为4大类,即通用课程,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

通用课程是最基础的课程,是现代信息社会中所有办公人员都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课程要求,同时也是各种专业技术人员继续学习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知识的必要准备.

为各类非计算机专业人员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工具作准备,打基础的的基础课程,起到了一个桥梁的作用,它既非常实用,所学知识和操作方法能运用于实际工作,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又能为这些人员继续学习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知识奠定一个扎实的基础.

专业基础课程是今后从事计算机信息技术专业领域工作的部分学生应该掌握的一些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

专业课程是指以为培养信息技术专家打基础为目标的中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应该涉及的一些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

中学计算机课程的复合型设置

中学计算机(信息学)课程模块相互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它们必须按照各种课程的要求进行组合,才能发挥其固有的效果,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针对不同的课程设置要求,一般将各个课程模块组合为4大组模块组合.

中学计算机(信息学)课程的各个模块在组合时,应该遵循独立性,阶梯性,连续性,并行性和可扩展性相结合的复合原则.

各个课程的模块组合分为4组:

(1)第一组模块组合:通用课程的模块组合

(2)第二组模块组合:基础课程的模块组合

(3)第三组模块组合:专业基础课程的模块组合

(4)第四组模块组合:专业课程的模块组合

每组模块组合的组成如下图所示:

模块组合对应的课程类别所包括的模块组合第一组通用课程A,B1,B2,C1,C2,D1,D2,D3,E1,F1,H4第二组基础课程C3,D4,D5,E2,F2,G2,H1,H2,H3,L1,L2,L3,L4第三组专业基础课程G1,G3,H1,H2,H3,I,L1,L2,L3,L4第四组专业课程G4,G5,J,K,M说明:第二组和第三组的模块有些涉及到共同需要掌握的知识,所以是交叉组合的.

六,三大板块的中学课程结构与计算机(信息学)课程结构的关系

1.计算机课程结构与三大板块的紧密结合

中学计算机(信息学)课程结构必须建立在三大板块的总体框架内,同时对三大板块的结构进行补充,丰富三大板块的内容.计算机(信息学)作为一种融知识性与操作性一体的学科,其特点决定中学计算机(信息学)课程在三大板块中既是技能类的选修课也是知识类的选修课.中学计算机(信息学)课程与三大板块的中学课程结构紧密结合,才能充分发挥三大板块中学课程结构的最大优势,才能真正实现多层次,模块化,复合型的中学计算机(信息学)课程结构的总体构想.

2.中学计算机(信息学)课程结构在三大板块的课程安排

中学计算机(信息学)课程结构中的通用课程主要安排在中学的必修课板块中,而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则安排在选修课板块中,活动课板块主要对计算机特长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具体的安排建议如下表:

年级三大板块类别课程类别模块组合组别初二必修课通用课程第一组高一必修课通用课程第一组高一选修课基础课程第二组高二选修课基础课程第二组高二选修课专业基础课程第三组高三选修课专业课程第四组

七,中学计算机课程对计算机教师的要求

新的中学计算机课程结构对中学计算机任课教师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按照新的课程结构,一般高中都要求配备二至三名计算机教师,并且应该具有一定的业务水平.然而,目前的现状是中学计算机教师奇缺,业务水平高的专业计算机教师更少.

1,计算机教师的多层次配置

计算机教师目前乃至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是非常紧缺的.在计算机学科教师数量不可能大幅度增加,计算机学科教师素质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下,新的中学计算机(信息学)课程结构要求学校合理配置和利用有限的教师资源.按照多层次的课程结构进行相应的多层次配置.

通用课程的计算机教学工作可以安排大专毕业的低年资专业教师担任,或者可以安排一些已经掌握计算机知识的相关的非计算机专业的理科教师担任.

基础课程的计算机教学应安排工作多年的专业教师或本科毕业的专业教师担任.

专业课程的计算机教学工作应安排本科学历以上的专业教师担任.

2,计算机教师自身教学研究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学科是一个新兴学科,其学科知识更新频率非常快,计算机教师要完成新的课程结构的教学要求,势必要解决知识结构老化的问题.新的中学计算机(信息学)课程结构要求每个计算机专业教师积极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一方面要组织一定的业务培训,帮助广大教师知识更新,同时,每一个计算机专业教师要自觉地进行新的计算机知识的学习,主动适应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从而为顺利实施新的中学计算机(信息学)课程结构奠定扎实的教学业务的基础.

3,计算机教学中教师的作用

新的中学计算机(信息学)课程结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兼顾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指导作用.新的中学计算机课程贯彻"素质"教育的精神,要求学生不单是掌握有限的操作技能和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运用计算机技术和知识学习新的知识,包括新的计算机知识和其它知识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避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应该以指导作用为主,引导学生多思考和探究,力求掌握计算机学习的一般方法,从而达到授之于"渔"的目的.

问题与讨论

综上所述,为了建设一流的信息中心城市,就必须构筑多层次,模块化,复合型的中学计算机(信息学)课程结构.新的多层次,模块化,复合型的中学计算机课程结构,顺应了面向廿一世纪的素质教育的总体要求,能够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的要求.新的中学计算机课程结构是可行的.但目前实施的困难不小,主要问题有:

1,学校的计算机硬件条件参差不齐

2,学校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要以上海的总体战略目标和一流信息中心城市的要求来考虑问题.只要我们引起足够的重视,困难是可以克服的.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硬件越来越低,现在组建一个CPU为586的计算机房,一般15万元即可,硬件问题已经可以解决.关键是软件的困难,特别是计算机教师的缺乏.一方面可以积极开展职务培训工作,全面加快在职计算机教师的知识更新速度和力度,使之适应新的课程结构对计算机教师的知识,能力要求,同时,针对不同的具体科目,可以培训部分其它相关学科教师担任一些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任务,如数学教师可以教授线性代数内容,外语教师可以教授计算机科技英语等,充分发挥中学的现有师资力量,另一方面可以大量引进专业技术人才,首先把师范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学生留在中学任教,同时可以引进外系统的计算机专业人员充实计算机教师队伍,更可以拓展办学渠道,开展大教育,利用高校和社会的力量,提高中学计算机(信息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水平.

只要我们解放思想,积极开拓,就一定能够构筑多层次,模块化,复合型的中学计算机(信息学)课程结构,从而为实现上海的总体战略目标和建设一流信息中心城市,作出中学计算机课程的应有贡献.

参考书目:

1.中学信息学课程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5年9月第一版

2,中小学计算机教育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

1997年第一期

3,素质教育学习资料选编浙江教委教研室

1997年5月

4,计算机应用能力教程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年2月第一版

5,高中计算机教材华东师大出版社,万嘉若主编

1996年6月第一版

6,多媒体程序设计技术西安交大出版社,宋云娴等

1995年11月第一版

7,电脑报96年合订本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7年1月第一版

8,计算机网络西安科技大学出版社,雷振甲,马玉祥

1996年5月第一版

9,办公自动化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5年5月第一版

10,软件报97年合订本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7年1月第一版

11,JA教程电子工业出版社,美KrisJamsa

1996年9月第一版

12,多媒体个人计算机人民邮电出版社,徐光佑等

1995年7月第一版

13,Foxpro2.5forwindows实用(高级)编程指南

陕西电子出版社,梁晋等

14,DELPHI程序设计指南学苑出版社,美JeffDuntemann等

1995年12月第一版

I.beinganinternationalcityandthecenterofeconomy,finance,tradeandinformation,SHANGHAIisingreatneedofhumansource.Thesociety'sneedissoprogressive,diversifiedandplexthatthesolidacademicfoundationsinhighschooleducationshouldbefocusedonanddeveloped.

II.Withthepurposeoftrainingpeopletobeequippedwithfundamentalconcept,knowledgeandskillsofinformationtechnology,Inaccordingwiththeprogressive,diversifiedandplexnatureofhumanresoucerequirements,thecurriculumarrangement,aswellasthecoursesyllabusofputerscienceshouldbesetup.

III.Tomeettheprogressiveneedofthesociety,educationinsecondaryschoolwiththeobjectiveofintroducingfundamentals,theories,operatingprinciplesandinformationtechnologymustbemoreeffectiveandpractical,andaccordinglythestudentscanbecategorizedintothefollowing4groups,oneofwhichthestudentswillprobablybeeinthefuture:

a)officepersonneloperatinginformationtoolorgeneralpurposes.

b)non-informationtechnologyprofessionals(whopossestheinformationtechnologyknowledgeandskillsandknowhowtoapplyputers)

c)informationtechnologyprofessionals

d)informationtechnologyexperts.

IV.Dependingonthecharacteristicsofputerinformationtechnologyandtheobjectivesofeducationinsecondaryschools,thebinationof33modularprogrammesand4modularblocksareabsolutelynecessary.

V.Thenewputer(informationtechnology)programmeisonepartofShanghai'soveralleducationreforminsecondaryschools,whoseframeworkconsistsof3boardcategories.

VI.Inthedevelopmentofthisnewputer(informationtechnology)programme,thedemandoftheputerteachersandputer-relatedteachersinsecondaryschoolsaccordinglyincrease.

附录:中学计算机课程模块

1.模块A: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

本模块的主要内容是:

(1)计算机的发展及应用

(2)计算机与信息处理

(3)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4)计算机病毒和版权

(5)开机和关机

(6)显示器,软驱,硬驱,光驱,鼠标器的使用

(7)键盘的使用

2.计算机操作系统基本功能及使用

针对目前计算机技术的现状和发展方向,将计算机操作系统模块分成两个独立的模块,分别介绍DOS磁盘操作系统和图形介面的WINDOWS操作系统.

模块B1:DOS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和使用

本模块的主要内容是:

(1)DOS的基本功能和启动

(2)文件及文件操作命令

(3)目录的树型结构及目录操作命令

(4)磁盘操作命令

(5)显示打印命令

(6)批处理文件及系统配置文件

(7)应用程序和软件的安装和使用

(8)错误信息

模块B2:WINDOWS操作系统的功能和使用

本模块的主要内容是:

(1)WINDOWS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

(2)程序管理器的功能与使用

(3)文件管理器的操作与使用

(4)控制面板的功能与使用

(5)打印管理器的简单使用

3.汉字输入及中西文文字处理

模块C1:汉字输入技术和技巧

本模块的主要内容是:

(1)汉字操作系统与汉字处理

(2)常用汉字输入方法

(3)汉字拼音输入法的输入技巧

(4)介绍一种汉字形码输入法

模块C2: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

本模块的主要内容是:

(1)文字处理软件的主要功能,特点,社会应用及发展

(2)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功能

(3)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操作

(4)排版及打印基本操作

模块C3:文字处理软件的操作技巧

本模块的主要内容是:

(1)页面中的图形处理

(2)表格数据的图形化

(3)文档中的嵌入功能

4.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

模块D1:局域网与INTERNET及校园网

本模块的主要内容是:

(1)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结构和分类

(2)计算机局域网的特点

(3)计算机广域网的结构和特点

(4)国际互联网INTERNET的结构

(5)校园网的组建及功能

模块D2:INTERNET上网的操作方法和技术

本模块的主要内容是:

(1)INTERNET上网的几种方式

(2)域名的命名规则

(2)拨号方式上网的硬件配置

(3)拨号方式上网的软件准备

(4)拨号上网的操作步骤

(5)网络浏览

模块D3:利用电子邮件进行信息交流

本模块的主要内容是:

(1)电子邮件的软件设置

(2)电子邮件的收发

模块D4:利用网络进行信息检索查询

本模块的主要内容是:

(1)使用WWW或Gopher进行网络信息的检索

(2)使用类似于YAHOO的网络检索软件进行信息查询

模块D5:网页HOMEPAGE的制作

本模块的主要内容是:

(1)HTML语言的基本结构

(2)运用HTML语言编制HOMEPAGE

(3)运用可视化的编辑工具编制HOMEPAGE

5.数据处理与数据库管理系统

模块E1:数据库应用系统的操作

本模块的主要内容是:

(1)基本概念,功能,运行环境,安装

(2)记录的输入,编辑,增加和删除

(3)数据的排序,索引,查询和统计

(4)数据库应用系统的操作

模块E2: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使用

本模块的主要内容是:

(1)功能,主要性能指标,运行环境,启动和退出

(2)建立,修改,复制,显示库结构

(3)记录的输入,编辑,增加和删除

(4)数据的排序,索引,查找,统计,报表

(5)多库操作

(6)工作区与库函数

(7)命令文件的建立,修改和执行

6.电子表格

模块F1:电子表格软件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

本模块的主要内容是:

(1)功能及应用:建立,打开,保存,退出工作表

(2)数据的输入,修改,插入,删除,移动

(3)设置和调整数据格式

(4)数据单元的选中,删除,插入,移动

(5)数据的排序和筛选

(6)输入,复制公式

模块F2:电子表格软件的数据处理

本模块的主要内容是:

(1)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根据不同需要制作图表

(3)输出打印

7.计算机程序设计

模块G1:LOGO语言

本模块的主要内容是:

(1)LOGO的作图方法

(2)LOGO的过程定义

(3)LOGO的文件管理

(4)递归的初步应用

(5)LOGO的程序设计

模块G2:FOXBASE(FOXPRO)程序设计基础

本模块的主要内容是:

(1)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

(2)简单语句

(3)选择与分支语句

(4)循环语句

(5)数组及其应用

(6)常用函数与子程序

(7)非数值处理

(8)上机基本操作

(9)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

模块G3:PASCAL,C语言基础

本模块的主要内容是:

(1)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

(2)简单语句

(3)选择与分支语句

(4)循环语句

(5)数组及其应用

(6)常用函数与子程序

(7)非数值处理

(8)上机基本操作

(9)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

(10)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思想

模块G4:数据结构基础

模块G5:线性代数基础

本模块的主要内容是:

(1)工程数学的基本知识

(2)矩阵的简单运算和转换

8.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

模块H1:系统信息类工具软件的使用

本模块的主要内容是:

(1)计算机系统的主要信息分类

(2)计算机系统配置方法

(3)查询计算机系统信息的常用工具软件

模块H2:文件操作管理类工具软件的使用

本模块的主要内容是:

(1)文件管理的特点和方法

(2)磁盘管理的特点和方法

模块H3:数据压缩类工具软件的使用

本模块的主要内容是:

(1)数据压缩的原理

(2)常见数据压缩与解压缩软件的使用

模块H4:消毒类软件的使用

(1)计算机病毒的病理机制

(2)计算机消毒的基本方法

(3)常见消毒软件的使用

本模块的主要内容是:

9.模块I:多媒体基础知识

本模块的主要内容是:

(1)多媒体技术的概念,应用与发展

(2)多媒体技术的基础知识

(3)多媒体个人计算机的概念,标准,软硬件配置

(4)一些多媒体个人计算机软件,硬件的安装与应用

10.模块J:计算机通信基础知识

本模块的主要内容是:

(1)计算机通信的基本内容

(2)计算机通信的基本知识

11.模块K:计算机图形,图象处理基础

本模块的主要内容是:

(1)计算机图形与图象处理

(2)常见计算机图形,图象处理软件的使用

12.计算机辅助工程

模块L1:计算机辅助管理MIS

本模块的主要内容是:

(1)计算机辅助管理的特点和应用

(2)MIS与INTERNET技术的结合及前景

(3)常见MIS自动生成软件的一般使用方法

模块L2:计算机辅助设计CAD

本模块的主要内容是:

(1)计算机辅助设计的特点和应用

(2)AUTOCAD的简单操作方法

模块L3:计算机辅助教学CAI

本模块的主要内容是:

(1)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点

(2)常用CAI课件的使用

(3)常见CAI课件编辑软件的使用

模块L4:计算机辅助制造CAM

本模块的主要内容是:

(1)计算机辅助制造的现状和特点

(2)计算机辅助制造CAM的发展方向

13.模块M:基础计算机科技英语

本模块的主要内容是:

(1)科技英语的一般格式和语法特点

(2)计算机专业词汇

14.模块N:计算机升级与维护

本模块的主要内容是:

(1)CPU的基本知识

(2)底板和总线

(3)存储设备

(4)视频系统

18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