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更新时间:2024-01-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139 浏览:15105

[东莞市2007年中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题目:《构建有效的"对话"课堂》

工作单位:东莞市凤岗镇中心小学

作者姓名:郑玉娥

联系:13620069237

日期:2007年5月28日


构建有效的"对话"课堂

【内容摘 要】:我们和学生的平等对话并非是给予学生的恩赐,而是课堂的本质所在,我们要认识到课堂乃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生命时空,而"平等"则是"成长"的前提,教师恰当的"点金之言",可以帮助学生由小的现象联想到更大的空间,从具体的变化中获得抽象的规律,在感到困惑时找到探究的方向,让真理的争论变得更趋向明朗,使创造得以激发,创新的灵感得以跃现.

【关 键 词】:平等对话预设生成点拨赞美

这儿所说的"对话",已不是一般语言学意义上的对话,而是一种"教学对话"."教学对话"是一种以沟通与交流为基本特征的动态行为.在对话式教学中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在自己的思考中获取知识,并使思维能力得到发展."教学对话"既有利于学生主体的凸现,又有利于新型师生关系的培育.他们在传播知识信息的同时也在传播着情感信息,在进行着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思想与思想的碰撞.克林伯格认为,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志.长期的教学实践也使我们认识到:教学对话就是师生在课堂教学中倾听不同的声音,调试自己的经验世界,调整自我"在场"的姿态,重建自我对外部感觉的过程.纵观我们以往的课堂教学,很难看到有真正的对话.纵使在学习中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有了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悟,也难有释放和表达的机会,因此形成不了课堂对话.课堂上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对话".那么,作为教师该如何实现课堂的真正对话呢一,少一点权威,多一些尊重,在平等中对话心理研究表明,作为生命个体都有得到尊重的需要,生命的就是在受到尊重的过程中得到释放.常言道:"无规矩,难以成方圆",学生需要被理解被尊重,也需要被管束被要求,宽而有限度,严而不苛刻.在课堂上,学生能否得到尊重,将决定着课堂师生关系是否和谐与融洽,也决定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对话中来."权威",心甘情愿地做学生学习的辅导者,这正是数学新课程所要求的"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心态.有了这样的心态,我们不会因为学生没有实现自己课前的"预设"而焦虑,也不会因为学生和自己意见不一而感到不愉快,更不会因为学生引出了好像不相关的话题而批评他们.我们要认识到课堂乃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生命时空,而"平等"则是"成长"的前提.只有这样,师生才能获取真正意义的对话,才会获得新课程所倡导的师生共同发展.

综上所述,教师作为平等对话中的首席,既应保持必要的权威,而又不能以绝对真理的拥有者自居.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各方面都存在着差异,要达成真正的对话,达成双方思想上真正的相互回应和碰撞,就必须以尊重为准则,对学生的创见要充分鼓励,对学生的异见要尊重理解,对学生的误见要宽容引导.为了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我们的教师必须放下架子,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发言,建立平等,,安全,愉悦的课堂.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激发学习的信心.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促进学生进步与发展的同时,也促进自身的提升与发展."死",我们的对话便会变得拘束呆板,没有了对话的情趣,也就很难有思维火花的碰撞和创新灵感的闪现,把握过"松",我们的对话就不能突出主题,实现教学目标,我们的对话也就变成了空谈.比较有效的方法是把教材规定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体验进行整合分层,把抽象的教学目标分解成不同层次又互相联系的问题情境,从而引出"分话题".分层推进,同时又在各个阶段留有一定的个性思维空间.

比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的教学,我把教学活动分解成几个不同层次的阶段:首先是用七巧板进行有趣的图形拼割转化,把一个小动物图案变成一个正方形,渗透图形等积转化的思想策略,其次是看一看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数方格的面积结果和邻边乘的结果是否一致,然后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把平行四边形进行转换成另一种更规则的图形,最后是找到平行四边形和转化后的长方形的联系,归纳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与此相对应也有四个"分话题",第一个话题是:这个由七巧板拼成的图形变换成另一个图形以后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图形变简单了,面积大小没有变),第二个话题是:为什么长方形数方格的结果和邻边相乘一样,而平行四边形却不一样难道他们有什么不同吗第三个话题是:为什么你想到要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第四个话题是:能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中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吗由于我们把对话的话题设计成几个相互联系的"分话题",而"分话题"又与知识形成的逻辑过程密切结合,有了这样合理的对话"框架",师生的对话变得有的放矢,也有了实在的内容.当然,"分话题"的设计可以是更多层次的,但不可以太细,否则就没有问题的空间,另外,"分话题"的预设并不拒绝动态教学生成的话题介入,只要它没有背离本节课的主旨.

像这样,置学生与平等的地位,消除了学生在对话交流中的畏惧紧张心理,给予他们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对话教学的课堂才能散发出浓浓的充满人情韵味的温馨,才能听到发自学生内心最深处,最真实的语言.所以,教师要转变"权威"角色,把自己当成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平等中的首席",与学生共建平等,互尊互爱,互教互学的新型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进入平等对话的氛围,享有平等对话的权利,具有平等对话的条件.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对话中,我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平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充分对话.教师要做到"引而不发,导而勿牵""引在迷茫处,导在关键点",让学生沿着正确的道德价值取向展开生动的教学对话.二,少一点预设,多一些生成,在创造中对话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真正的教学技巧和艺术,就在于一旦有这种必要,教师就能随时改变自己的授课计划."课堂教学不应是预设的一成不变的僵化程序,应该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在预设中生成,在创造中对话,在对话中发展.教师必须根据交流中的这些不确定因素,进行即兴设计,随时能够接住学生抛过来的这只球,或回应,或反击,或再击,组织,参与,引导.也就是说,我们既要有课前的预设,又要开放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对于师生对话中出现的即兴创造的火花,教师应敏锐地捕捉住它,并予以引燃,使不同的体验有一个交流和争辩的机会,从而超越预先设定的目标.再者,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我体验,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的素质.教师应不惜为卓有成效的对话付出大量的教学时间,虽然通过对话也可能得不出什么结论,但却换来了学生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释放,这才是给予教者最为丰厚的回报.然而,直至今日,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仍有许多教师以"教案"为本,照本宣科.我们无法否认他们在课前对教材研究所付出的艰辛,也许他们曾为了一个环节是否通顺而冥思苦想多日,为了一个问题的提问学生能否顺利回答而绞尽脑汁多时.但就因为如此,他们往往对教学中的每个过程,每个细节都了如指掌,于是就无法放开自己,常常被教案这只"无形的手"所牵制,始终挣脱不了它的束缚.实际上随着学生课堂主体性,自主性的增强,学生质疑,反驳,争论的机会已大大增多.教师应该学会倾听,在倾听过程中及时发现他们困惑的焦点,理解的偏差,观点的创意,批评的价值.针对其中有价值的"意外"合理打乱教学节奏,演绎不曾预约的课堂精彩.等

师:(对全班)我们不知道他说的对不对,但知道他在动脑筋,老师最喜欢动脑筋的孩子.来说说你的想法.

生1:(声音变大)我先把小猴的6个桃和大猴采的1筐12个桃加起来得18个桃,再把大猴剩下的2筐算出来,2乘12得24个,18加上24等于42个桃.(虽然说得不太流畅,但意思说得很明白)

师:你们觉得他的方法怎么样

生2:对是对,就是烦了点.

生3:我觉得他能想出不同的方法,就很了不起.老师不是经常要求我们解决问题时想法要与别人不一样吗

(我不禁点头称许.这一鼓励不要紧,又有一个同学站起来.)

生4:老师,我也有不同的方法!

生4:小猴的小筐里有6个桃,大猴每大筐12个桃,可以分成2小筐,3大筐就变成了6小筐,再加上小猴的1小筐,一共7小筐,就是6×7等于42(个).

(多精彩的回答!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教学细节,往往无法预设.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有了问题才会去探究,只有经过主动探究才会有所创造.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课堂中学生大胆提出异议,教师不但真诚鼓励他,还为他们创造了一个"对话"环境."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学生在这样生成的对话中,所获得的感悟更丰盈,同时也创造出更多的具有新价值的东西.

上面的教例中,我们看到,课堂的思维空间是开放的.对话的过程,也是学生互相借鉴,互相补充,互相激发的过程,在教师的点拨下,在同学的启发下,自己突有所感,忽有所悟,这便是生成,这便是创造.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在求异中拓展思维,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这样的课堂,才有望成为学生表演的舞台,发展的舞台,才有望成为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但是,在教学实践中,经常会遇到老师这样或那样的"一相情愿"的事例.法国着名儿童心理学家卢梭说:"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愚蠢的."课堂是不确定的,学生的思维是多元的,只有尽情展示学生思维的火花,课堂才能显得精彩纷呈,充满生命的活力.在上述的案例中,如果教师能发动全体学生参与讨论,深入对话,可以让各个不同的见解得以呈现和展示,可以让问题在对立和交锋中得到有效解决,通过思维的直接碰撞,还可以让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培养.所以,教师要善于捕捉在师生对话中闪耀出的创造火花,适时组织合作性学习,通过心灵的碰撞,促进学生的深入思考,从而生成新的认识.三,少一点批评,多一些赞美,在欣赏中对话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晓云认为,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是一种脆弱的不负责任的教育.诚然,批评自有它的教育价值,如帮助学生辨别是非,能使他人得到警戒,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可是在实际生活中,每个人都需要善意的赞美.可见,赞美和批评是不可缺少的两种教育方法,赞美是教师把对学生的希望转化为现实的艺术,而批评的玄妙恰在于它的适时适度.美国着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人类本性中最深的企图之一是期望被赞美,钦佩,尊重".希望得到尊重和赞美,是人们内心深处的一种愿望,心理和生理还处在发展阶段的学生更是如此.教师不应把精力放在专挑学生的毛病上,因为"毛病会越挑越多,绝不是越挑越少",而应把注意力放在发现和赞美学生的闪光点上,因为"美的东西越赞美越多,越美".赞美使人温馨和感激,能让人产生一种向上的力量,学生需要这种善意和美好的表达.因此教师在与学生的对话中要多一些赞美,让学生在欣赏中对话.作为教师来说,赞美学生是一种感情的投入,是驱使奋发向上,锐意进取的动力源泉.甚至,教师的一个笑脸,一句发自内心的鼓励或者一次诚恳的期望,都会触及学生的心灵,甚至震撼.在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恰当地赞赏,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你的调查角度真有创意!""哦,你获奖后很开心,恭喜你!""你说得太棒了!"正是教师这样充满的鼓励话语,使教学对话更充分,学生的思维更活跃,课堂始终充满着精神更振奋,所以学生的回答精彩纷呈,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情感得以宣泄,心灵得以净化,人格得以完善,生命价值得以提升."揣摩"教师的想法,因为有了欣赏,师生的对话已经超越了知识的掌握,而同时获得了成就感和对学习的兴趣.当学生表达创造性的发现时我们欣赏他们的才智,当学生提出不同意见时我们欣赏他们有自我主见,当学生不能很及时准确的说出自己的想法时,我们仍用欣赏的目光注视着他,给他们鼓励:"你行的,再好好想想!"等也许,这种充满相互欣赏,闪耀着智慧火花的对话就是我们期望的师生对话的最好境界吧!

我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一课时,为了区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异同点,创设了"信封拉纸"的情境.我拿出了一个信封,信封露出一部分,然后神秘的问学生:"藏在信封里的信纸是长方形还是正方形呢"此时,教室里像砸开了的锅一样,长方形,正方形的呼声彼此起伏.最后,我小心翼翼的拉出信纸,学生看着拉出的是长方形纸,猜对的同学鼓掌叫好,猜错的同学要求老师再来一次.此时,我满足了学生的要求,并要求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再作出判断.第二次拉出的是正方形信封,第二次的场景比上次更热烈,这次猜对的同学激动的从座位上跳起来,并高喊"耶,耶".此情此景,让我感受了学生的天真与热情.

在听课中我们也发现,有的教师为了赞美激励学生,充当了学生课堂活动的捧场人.无论学生发言的情况如何,教师总是赞不绝口:"棒极了!""真了不起!""想不到你这么聪明!"由于教师无不停地赞美,使得课堂上该引导的地方得不到适时引导,该深化的地方得不到及时深化,该训练的地方得不到有效训练.学生的品德行为难以得到实质性的提高.总之,对话教学中的教师与学生都是平等的对话者.对话的过程是师生生生间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对话的结果是师生认知,思想情感的渐进与提升.在对话过程中,要求教师既要重视对话的设计,更要关注课堂生成,善于倾听,积极回应,引发交流,使对话及其过程成为教学的重要内容和目的,真正实现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对话"课堂.参考文献

2.鲍东明.《构建现代化教育模式》.中国教育报,2003.7.11.3.章志光.《学生品德形成新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修订版.4.杨章宏.《课程改革与学习主题构建》.科学出版社,2004年.5.《小学教学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2004.11..《福建教育》.《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3.2005.1.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