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文要查重伪原创

更新时间:2024-03-1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4748 浏览:116688

教学论文

题目:让历史材料走进课堂

姓名:陈军

工作单位:始兴中学

科目:历史

让历史材料走进课堂

内容摘 要:2007年广东省历史高考的命题趋势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每一道题的前面都有一段或几段历史材料,这充分的体现了论从史出的历史学科特点,这也给我们每一位历史学科教学工作者一个信息,课堂教学要多用历史材料.但如何来组织和使用材料却成为了我们的该思考的问题,本文就这个问题做了初步的探讨.

关 键 词:历史材料课堂

一历史材料的来源与分类

依据史学专家对历史材料的分类,并结合中学历史教学实际,我们把教学中的历史材料分为文字历史材料和图片历史材料两大类.

(一).文字历史材料就是用文字记录的历史材料.

1,原始历史材料.它包括文件,日记,报告,笔记,标语,回忆录等.例如,岳麓版必修三第16课近代科学技术革命就展示了爱迪生的语录:"惊奇就是科学的种子,发明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的汗水,我平生从来没有做出过一次偶然的发明.我的一切发明都是深思熟虑和严格试验的结果."这些对学生来说都是很有感染性的语言.

2,撰述历史材料.主要出自各种历史着作.例如,老教材人教版讲三国时代曹魏兴屯田,教材引用的"数年中,所在积粟,仓禀皆满".此语出自《三国志》.讲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引用唐太宗的话:"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该句出自《资治通鉴》,表明了唐太宗平等对待各民族,在民族关系问题的处理上达到前无古人的高度.又如,叙述五代军阀,有一段历史材料:后晋的一个节度使说:"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尔."这段话出自《新五代史》,真实地反映了这位节度使的野心,同时为其在实现野心过程中的残暴行径作了很好的注脚.


3,文艺历史材料.指用诗歌,小说,戏剧等文艺体裁反映历史的历史材料.例如,讲南朝佛教盛行,老教材引用唐杜牧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该诗点明南朝都城建康的寺院数目,虽然实际不止这么多,但已能说明建康寺院之众了.又如,叙述北宋末年朝廷腐败,教材引用当时流传于民间的一首歌谣:"打破筒,泼了菜,便是人间好世界."这里,"筒",谐音"童",指童贯,"菜"与"蔡"谐音,指蔡京.该谣表现了民间痛恨朝廷奸臣,希望过上太平日子的愿望.这些均为文艺历史材料.

(二).图片历史材料

就是将实物等不能变为文字的材料,用图片形式反映的历史材料.历史教材中的图片历史材料不胜枚举.诸如金石,甲骨文,竹木简之类的文物照片,历史地图,想象画,数据图表等均属图片历史材料.

图片历史材料可分为原始性图片历史材料和再造性图片历史材料两种.前者指的是文物,文献,人物等的照片,古画,拓片等,真实,直观地反映了历史的面貌,后者指的是后人根据历史材料想象而作的历史图画(人物像,历史画面,漫画等),其历史材料价值不及前者.这里,应明确两点认识:第一,图片就是历史材料.图片历史材料能说明许多文字历史材料不能表述的内容.例如,讲商代青铜器的发展,让学生阅看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图片,因为它们既是教材文字部分的历史材料依据,又使讲述形象化,图文配合,相得益彰,完成学生对商朝青铜器的认识和掌握.又如,讲述新教材第21课两种命运的较量时,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文字的同时,让学生看教材中的《和的合照》.再讲解象他们这样一个生死对头能站在一起照相的机会太少了,所以弥足珍贵.第二,图片证实历史材料.文字历史材料已说清楚的问题,再用图片历史材料证实,更有分量.例如,讲太平天国耕者有其田政策时,老教材人教有一则历史材料,说在江苏吴县一带,太平天国"监军提各乡卒长给田凭,每亩钱三百六十文,领凭后租田概作自产,农民窃喜,陆续完纳."这原本就是很具体的笔录.为了进一步说明,教材又编辑了一幅忠王李秀成颁发的"田凭"图影,以图证史.

二、历史材料走进课堂的方式

1,材料导课式

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一环,成功的导课往往能够迅速调动学生的情绪,吸引学生注意力,有先声夺人的效果.例如讲解老教才古代史北京人的体态特征,教材中有一幅北京人的头像复原图,这虽然给学生一种直观印象,但还不足以引起他们的兴趣,我在课堂上展示北京人的头像模型导入,其效果便大不相同了,学生甚至会用自己和头像模型比较,兴趣盎然.

2,以一贯之式

即在教学中只引进一则材料,并贯穿始终,一例到底,层层剖析,逐步递进.这种方式对教师本身的要求很高,一要选准选好典型材料,二要做好观点与材料统一,三要有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对材料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剖析,能够使学生自始自终,保持较高的,如我在讲授《综合探究五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一课时,就收集,整理,归纳并分析郑和与哥伦布航海这一材料,一例到底,左右逢源,层层深入,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激发思考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引入开放性材料,并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既可以提高学生兴趣,也可以磨练学生的思维,提高其思维能力.如我为讲授"战争的影响"而查阅资料时,看到了一篇"应该感谢战争"的文章,作者是位大学生,观点颇为大胆.如果让学生置身历史,对这一观点进行探讨,也许比直接讲授材料效果更好,于是,我向学生推荐了有关战争的书籍,以及和战争相关的,让他们利用校本课程时间,去查阅有关资料,然后在课堂上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学生便思维飞扬,议论风生.

4,情境渲染式

历史课教学是知识,能力,觉悟的三位一体,教学中引进适当的材料有利于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引起学生共鸣,以达到教育的目的.比如:讲授"抗美援朝战争"就可以运用历史资料录像:美国第七舰队进逼台湾海峡,朝鲜三千里江山的浓烟烈火,麦克阿瑟在朝鲜登陆,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历史真实的再现就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现其行,不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产生了积极的注意倾向并激起热烈,持久的情绪,使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同时运作,感性认识与理性思考有机结合.

三、

(一)利用图片资料,可以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体验和感悟历史的能力.

1,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

人们一般地对重要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都会有着一种好奇心,这恰恰是兴趣的原动力之一.教师适当地补充一些历史人物的经历或轶闻趣事,揭示一些历史事件的精彩细节,往往会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

如讲到周恩来总理时,可补充以下两则材料:

一个材料是周总理去世时联合国降半旗的事,当时有外大使不服气,联合国的官员就说:中国有近十亿人口,但是周总理没有要一个孩子,中国有几千年积累下来的珍奇古玩,但是周总理没有存一分钱,如果哪国的政府首脑或国家元首能做到,联合国也给他降半旗.但以后联合国再也没降过半旗.

还有一个材料是:周总理出访外国,有一位女记者问他为什么总是这样英俊潇洒(当时周总理已经60多岁),周总理回答说:因为我是按东方人的生活习惯生活,当时与会者特别是东方代表都报以热烈的掌声.

这两则材料能让学生了解周总理高尚的人格和非凡的魅力,油然而生出对周总理的敬仰之情,并能影响他们的文化人格形成.

如讲到黄海之战时,可补充中日双方作战时阵形部署,引起学生对具体史实的兴趣,也可以加深学生对战败原因的理解.

2.利用历史实物的影像和重大历史事件的特写照片,帮助学生从一定程度上感知体验当时的历史,追今抚昔,萌生感慨.

如"《南京条约》签订时的情景"一图中:在中国的土地上,但却是在英国的军舰上,在英国人团团围观下,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足以让人想见那段屈辱的岁月,而从"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时与各国使节的合影"一图中不难看出他的得逞与背后列强的支持是分不开的.这是一种穿透时空的情感体验,教师要注意引导.

(二)利用表格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能力.

知识型表格最大的特点就是体现归纳和条理.如《战争》一课中"第一次战争中壮烈捐躯的清朝爱国将领一览表",《战争的影响》一课中的"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表,这方面可以要求学生动手培养归纳能力.如列表归纳解放战争第二年战略反攻情况表.

数据型表格最大的特点就是反映个性或共性,并从中发现规律,这种规律就是表格反映的实质,所以此种表格的分析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分析能力.如《两次世界大战之比较》从原因,规模,结果等展开比较.

(三)文字材料是包含信息最丰富的历史材料,利用文字材料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1,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如《洋务运动》课后阅读与思考题中李鸿章和郑观应在探索中国富强之路的问题上的比较,等等.教师要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这种比较能力.

2,培养学生的质疑批判精神.

又如《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一节课后材料题对邹容盲目排满和他对西方共和政体缺乏全面认识的批判等等,通过有计划的训练,可以使学生做到不盲从,敢于怀疑.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还有一种更好的方法,即找到两则内容相同,但说法矛盾的材料,这种辨析当会引起学生相当的兴趣.

除了充分利用教材现有的材料外,我们还应该尽可能进行补充和拓展:

(一)引入材料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如《洋务运动》一课中,教材对洋务运动四个方面内容表述得很明确,但是要弄清其来龙去脉却是学生颇感为难的地方,我们在教学中补充了下面这则材料:

"以上全盘建设事业(即指洋务运动)的动机是国防,故军事建设最多.但我们如仔细研究就知道国防的近代化牵连甚多.近代化的军队第一需要近代化的军器,所以有江南及天津两个机械制造厂的设立,那两个厂实际大部分是兵工厂.第新式军器必须有技术人材去驾使,所以设武备学堂,和派遣军官出洋留学.第三,近代化的军队必须有近代化的交通,所以有造船厂和电报局的设立,及铁路的建筑.第四,新式的国防比旧式的费用要高几倍.以中古的生产来负担近代的中防是绝对不可能的.所以李鸿章要办招商局来经营沿江沿海的运输,创立制布厂来挽回权利,开煤矿金矿来增加收入.自强运动的领袖们并不是事前预料到各种需要而定一个建设计划,他们起初只知道国防近代化的必要.但是他们在这条路上前进一步以后,就发现必需再进一步,再进一步以后,又必须更进一步."

这则材料对于理解洋务运动内容之间的联系,课堂教学效果学生反映是很好的.

(二)引入历史人物个人详细资料来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

新教材对人物大多还是粗线条的勾勒,对其鲜明的个性的风采介绍不多,要达到这样的教学高度显然是不够的.这就需要我们放开眼界,给学生提供这样的材料.

如讲到林则徐时,可以补充他被发配到新疆后,在新疆垦辟屯田的史实,当可让学生体会其人生境界.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

这是最好的但也是最难的一种方法.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把图表,文字,影音等资料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动画和交互,声情并茂,生动传神地再现历史情境,使教学效果更趋佳境.

四, 1,选取历史材料应适度灵活.初中历史课本中出现的历史资料,由于课时等方面的限制,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都要求运用,对历史材料的取舍应保持适度性.选用的历史资料应围绕本章节的重点或难点,要以学生的知识起点为依据,选用那些最有论证性和说服力的材料,而不能搞材料的简单罗列和堆砌. 2,把握历史资料应层次一致.历史资料的运用是为完成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怎么写作的.其中既含有知识的目标也含有能力目标.历史资料使用的本身包含着培养学生处理历史资料的能力.因此,教师在选用历史资料时,应充分考虑面对的具体对象和学生的实际能力.例如普通中学与重点中学学生相比,初一与初三学生相比,后者在分析历史材料的综合能力方面肯定优于前者,所选用的历史材料也应略难于前者所使用的.教师在选用历史资料时,要充分注意把握历史材料的使用和学生处理历史材料的能力层次相一致,注意学生年龄增长与历史资料难度的递增相适应.过易或过难,只会导致我们教学的事倍功半. 3,使用历史资料要防止"舍本逐末".课本和课外提供给我们的历史资料是如此的丰富,但在运用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把握提纲挈领的原则.即历史资料的选用是为课本中心内容怎么写作的,是为解决重点,难点内容,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怎么写作的,切忌为用历史资料而用历史资料.如果一整堂课大部分时间被历史资料分析所占用,会将课本的知识体系结构肢解得零零碎碎,学生在课后难以形成完整的历史概念和体系.那么这堂课无疑是失败的.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是我们在运用历史资料时应注意防止的. 4,展示历史资料要多种手段.虽然课本上已以文字,照片,图画等多种形式给学生展示多面的历史,但如果在教学中仅让学生读读看看,未免单调,使教学效果打折扣.随着现代教学技术引入课堂,我们可充分运用幻灯,投影仪器,尤其是多媒体技术,让"历史"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看得见,听得懂,想得通. 5,历史材料教学中教师要慎言或不言,给学生勇于表达发挥的机会,精于练习.学生从材料中得出的结论概念,教师用马克思恩格斯的结论去比照,表现了教学的严谨.学生讨论发言的广度,深度和高度都表现出学生对材料思考的积极性和思维的扩散性.练习部分简明扼要,重在对本课知识,能力和方法的理解与应用.如每一组材料后都有不同婚姻形式的示意图,学生通过收集,阅读历史材料和观点的提炼,再通过专家对历史结论概念的表述,对照自己的结论,加深理解,并立即解决问题,将自己的研究结果以通俗化的方式(示意图)表达出来.教学中教师做到了引导学生走进去,深入到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情景中,又从中走出来,看重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情感体验.

五、总结

历史材料教学这一教学方式恰到好处的运用,无论对学生学习三个目标的落实,终身学习能力的形成,还是对教师专业化发展,都是一种愉悦的过程和体验.让学生学习"真正"的历史,让学生"真正"的去学习历史,这是我们每一位历史教学工作的职责,让历史材料走进我们的课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