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第一章

更新时间:2024-01-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044 浏览:9738

认知心理学第一章绪论

引子

上个星期我做了一件自认为很奇怪的事.有一天晚饭后,我告诉妻子要去食品店写牛奶,她让我顺便到图书馆还本书.我做了其他一些家务后,走出家门,几乎把还书的事忘记了,之后又想了起来.我把书放在车内我旁边的座椅上.上周天气已有些冷了,因此我决定先去食品店,写了牛奶放在车上再去还书,反正牛奶也不会变质.主意已定,我赶往食品店写来牛奶,放在座椅上.驱车赶到图书馆,下了车我抓了一件东西就进了图书馆.径直走到还书处,感到图书馆以异样的眼光看着我,我这时候才意识到手里拿着的是牛奶,而不是书.我很不好意思地退出图书馆到车上取书.

回家的路上我反复思考出错误的原因.起初,我找不到答案.牛奶和书一点相似之处也没有,也不具有类似的功能,温度与重量均不同,我怎么搞混淆了呢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认识到我的认知系统产生了牛奶和书的内部表征,其次,这些内部表象具有自己的特性.一些特性以我对对象的了解为基础,因此这些特性是稳定的,不会发生变化.例如,我知道牛奶是食物,书不是食物,这些特征是我对这些对象永久内部表征的一部分.但是内部表征的一些特性是指对象暂时而非永久拥有的一部分.也就是说,或许是出于便利的目的,我们的认知系统似乎有一批供对象暂时存放的"暂时文件",在这些"暂时文件"中对象通过一些暂时特征进行表征.这就是我对自己犯错误的基本解释:座椅上的两个对象只是被简单地表征为"座椅上的东西".检测设东西在座椅上,我拿错对象进入图书馆的概率为50%.

从上例中可以引出本章要解决的,并且会在本书中多次出现的几个问题:如何描述和说明人类知识认知过程确实像本例中的过程那样分离吗我们从这一章开始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并试图揭示以下问题.

1,认知心理学试图了解人类的智力的性质和人们如何进行思维.

2,研究认知心理学的动机是出之于科学的好奇,出之于实际应用的愿望,和出之于为社会科学的其他各个领域提供一个基础的需要.

3,人们已经对人的认知思索了两千年.可是,只有在最近一百年内,才一直用科学的方法对认知进行研究.在最近五十年里内,有关人的认知的知识已经大大地增加.

4,认知心理学是由信息加工的研究途径所支配的,这种研究途径把认知的过程分析为一系列有次序的阶段.每一个阶段都反映认知信息的加工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

5,认知心理学的各种理论都是试图概括大量的资料并且为预示新资料建立根据.这些理论在说明我们所知道的人的认知情况方面是相当成功的.不过,在一定的程度上,它们是思辨性的,因而不应该当作绝对的真理.

认知心理学(CognitivePsychology)既是当代心理学的一个流派,也是一种哲学思潮.

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因此又可称作信息加工心理学.它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其后得到迅速发展.直到20世纪80年代,认知心理学才被介绍到中国,并如雨后春笋般生长.认知心理学以其新的理论观点和丰富的实验成果迅速地改变着心理学的旧貌,给许多心理学分支以巨大的影响,当前已经成为占主导地位的心理学思潮.在此期间,认知心理学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研究内容体系,因而它被看作心理学的一个新的分支.从世界范围来看,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和壮大是近半个世纪来心理学中出现的大事.对心理学的发展有深远的意义.

认知心理学被看作是探索人类如何获取和使用知识的一门学问,是国外发展最快的心理学分支学科之一.在人类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和重视.

下面我们开始学习绪论.在这一章中,将从认知心理学的对象,认知心理学的兴起,认知心理学的方法和关于认知心理学的争论等四个方面向同学们介绍,以期形成一个整体概要的认识.

主题词:认知,认知心理学,智力,思维,研究原则,相加因素法,相减因素法,开窗法,出声思考,计算机模拟

学习任何一门学科,首先应该明确的就是该学科的研究对象.本节的学习,要明确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又必须弄清认知的涵义,以及认知与心理学中的其它相近概念智力,思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同学们就能够相对容易地理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了.

一,"认知"的涵义

"认知"是近几十年来由心理学家提出的一个描述人的认识能力的新概念,源于英文cognition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一)广义的"认知"

随着关于人类智力的思维研究的信息加工理论的出现和相关研究技术的引入,心理学家们目前更倾向于用"认知"这个词来描述个体在认识方面的能力.这一方面是因为这个词的含义比较广泛,"认知"--认识和知识,它既包含了一种动态性的加工过程(认识),也包含了一种静态性的内容结构(知识),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能将在学术意义上进行讨论的内容与在较为通俗意义上使用的名词(认识)区分开来.在本课程中,我们也主要是采用"认知"这一概念来指代和描述个体呈动态或静态的各种认识能力的.

(二)狭义的"认知"

狭义的认知具体是指那些能使主体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操作和能力.认知是人类个体内在心理活动的产物.虽然,我们不能直接看到主体内在的认知过程,但可以通过观察,分析主体认知活动的外在行为来推断在其大脑内部进行的认知活动本身.

认知加工的两种表现方式

在通常情况下,心理学家所能观察到的是主体认知活动的外显行为.我们从意识到的和无意识两方面来看.

有意义的识记

诸如,儿童所能记住的某个词列的数量,儿童在辨认某些图片,字词时所花的时间或计算某道算术题的正确性等.但心理学家所真正感兴趣的并不是这些容易被观察到的内容,而是那些潜藏在这些行为下面的加工过程和技能.例如,6岁儿童和14岁少年在完成某项认知任务时,所使用的认知操作各是什么对词义的辨别速度是如何反映主体对信息的不同贮存方式的婴儿是如何利用其关于自己母亲的心理表象去区别其他形象的这种心理表象又是如何产生的如何被不断精确化的等等.简言之,认知发展心理学家所关心的问题是,儿童进行认知活动的内在过程以及导致儿童认知发展的内在机制.

无意识的加工过程

认知不仅寓于我们意识水平之上的那些认识活动中,同时也寓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某些非意识行为的过程中.例如,当我们平时在听收音机和看报纸时,我们对每一个声音和字符的辨认都似乎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其实,在这些活动中包含着非常复杂的认知机制.

从广义的角度看,认知几乎包含在所有的认识活动中,例如,在获得信息,理解信息,验证信息等过程中包含着认知的成分,在制定计划,执行计划,评价计划的可行性和修改计划的过程中也离不开认知的参与.

(三)认知与智力,思维的关系

在较通常的意义上,智力(intelligence),思维(thinking),认知(cognition)这三个术语之间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即都表示人在认识方面的特点和能力.因此,在一些不需要作严格区分的情况下,这三个概念常被混用.但是,从较严格的意义上看,在这三个概念间还是存在着区别的."智力"是指人认识,理解事物和现象并运用知识,经验解决问题能力的总和,它包括所有的与认识活动有关的能力,"思维"是人运用表象和概念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是智力的最高级和核心的部分.因此,"智力"与"思维"间的关系应该是:智力包含思维,思维是智力中的灵魂.而当从广义的角度使用"认知"这个概念时,其含义与"智力"的含义等同,当从狭义的角度使用时,其含义与"思维"更接近.

实际上,关于智力与思维的研究正是当代认知心理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心理学家们为了弄清智力的本质,揭开思维的谜团正在不断深入地研究着.

二,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广义的研究对象:

从广义上讲,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测量理论(最早的测量学派认为认知能力是由各种亚认知能力构成的)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以生物,数理逻辑为基础,认为人的认知具有不同的性质,处于不同的年龄阶段的人的思维有本质差异),生态学理论(由吉布森提出,认为心理学研究不应局限于实验室内,更重要的是生态学效度,即在自然环境,没有严格的条件控制下,能够发生和实验室条件下相同的结果就说明具有较高的生态学效度),信息加工理论(即狭义的认知心理学)等.

(二)狭义的研究对象:

从狭义上讲,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仅指信息加工理论.信息加工的观点就是将人脑与计算机进行类比,把人脑看作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因此,认知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包括:人如何获取信息,这种信息怎样表征,从而转变为人头脑中的知识,知识怎样贮存,又是怎样用以指导我们的注意和行为.它涉及心理过程的全部范围:从感觉到知觉,模式识别,注意,记忆和学习,思维,表象,语言和情绪等,以及人工智能领域的计算机模拟.

在后面的学习中我们会专章论述认知心理学研究的各个对象.

第二节认知心理学的兴起

在西方的文明中,对人的认知的兴趣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希腊.柏拉图(Plato)和亚理斯多德(Aristotle)在他们关于知识的性质和由来的论说中,曾经推究了记忆和思想.这些实质上属于哲学性质的早期论说,终于演变为延续很多世纪之久的论争.对立者是经验论者--这些人相信一切的知识都来自经验,和先天论者--这些人认为儿童出生时就具有大量的先天知识.这种论争在十七,十八和十九世纪时由于英国的哲学家们加洛克(J.Locke),休谟(D.Hume)和穆勒(J.S.Mill)等人维护经验论的见解,和哲学家们如笛卡尔(R.Descartes)和康德(I.Kant)等人提出先天论的见解而日益加剧.虽然这些论辩的核心都是哲学的,但它们常常滑入关于人的认知的心理学构思.

认知心理学是当代心理学发展的新方向,20世纪中叶兴起于美国,同时对美国心理学影响最大,扩展至欧洲,波及苏联.80年代传入中国,1983年中美科学院联合召开"认知心理学讨论会"为标志.1986年着名的认知心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西蒙(HASimon)曾来到西南师范大学讲学,其信息加工的观点使人耳目一新.

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有其外因和内因,认知心理学的兴起也离不开孕育其诞生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本节将分析认知心理学产生的外部和内部条件,以及它对心理学的贡献.

一,认知心理学产生的外部条件

认知心理学产生的外部条件主要是指邻近学科的发展对心理学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讲,特别是新"三论",计算机科学以及语言科学成为了认知心理学的"助产士".

(一)新"三论"对心理学的影响

科学的发展往往与实际需要有关.二战期间,商农(Shannon)和维纳(Winner)分别从事于改进通讯效率和火炮追踪目标的研究,并分别于1948年和1949年创立了信息论和控制论,而控制论又为系统论奠定了基础,此"三论"极大地影响了心理学的发展.

信息论着重研究信息的传送,即通讯技术问题,在20世纪50年代曾一度盛行,后来它的影响才逐渐下降.该理论能够较好地说明被动的信息传输系统,但不能为人的心理机能提供合理的模型,因为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信息论对认知心理学的诞生主要是思想上的影响,认知心理学把人的信息加工系统比作"通讯通道"(municationchannel),并借用了大量的术语,如信息量,信息编码,通道容量等.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信息加工研究法对心理学的影响.信息加工研究法源于有关人的因素的工作和信息理论.人的因素是指对人的技能和操作的研究过程.这个领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受到巨大的推动,当时非常需要关于这方面的实用知识.信息理论是通讯科学的一个分支,这种理论为分析知识的加工提供了一种抽象的途径.英国心理学家布罗德本特(Broadbent)将心理学与信息通讯这两方面的知识整合起来,发表了关于知觉和注意的关系最直接的观点.信息加工的思想弥漫了整个认知心理学领域,虽然还存在其它类型的分析,但信息加工的观点在早期在认知心理学中占着统治地位.随着认知心理学这门学科本身的发展,已经从单纯的信息论观点过渡到现代认知心理学观点.

控制论和系统论对心理学的影响主要也表现在思想上.控制论主要研究系统的控制过程,认为控制是通过信息反馈实现的:系统论则强调系统的作用.系统把有关过程的当前状态反馈给中枢,以实现对过程的控制.人的认知系统在执行过程中同样需要监视和控制.它们推动了自动控制理论,心理学的系统观的发展.

(二)计算机科学

计算机科学对心理学的影响是另一外部因素.早在心理学家讨论计算机之前,计算机科学家就大声讨论心理学了.不管采取什么具体观点,计算机科学家总要这样或那样将计算机与人进行对比.

和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研究法的发展密切关联的是人工智能的发展.人工智能是企图使计算机进行智力的行为.艾伦·纽厄尔(AlienNewell)和赫伯特·西蒙(HerbertSimon)在卡内基一梅隆(Carnegie-Mellon)大学,已经花费了二十五年的功夫,来培养兼懂人工智能的认知心理学家,而且也培养兼懂认知心理学的人工智能的工作者.计算机的基础理论对认知心理学的直接影响始终是极小的.然而,间接的影响却一直是巨大的,很多概念已经从计算机科学中采用过来并且用之于心理学的理论中.也许更重要的是,观察我们如何能够分析一部机器的智力行为,已在很大的程度上使我们从分析我们自己的智力时的各种约束和错误想法中解放出来了.

从解决计算机能否思维的理论问题到智能计算机的研制都要涉及心理学,需要与计算机科学有某种"共同语言"的心理学.这对认知心理学的出现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力量.计算机科学对心理学的影响同时就包含了它对心理学的需求.

(三)语言学

对认知心理学有影响的另一个领域是语言学.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位语言学家诺姆·乔姆斯基(NoamChomsky)开始发展一种分析语言结构的方式.他的工作表明语言要比以往所设想的更加复杂得多,而且许多盛行的行为主义的表述公式是不适以解释这些复杂性的.乔姆斯基的语言学的分析,在使认知心理学家们能够击退盛行的行为主义的想法方面已被证明是带有关键性的.哈佛大学的乔治·米勒(GeeMiller)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初期,在使心理学家注意这些语言学的分析,以及识别各种研究语言的新途径方面是起过作用的.

二,认知心理学产生的内部条件

认知心理学产生的内部条件主要是指从心理学这门学科发展历史的角度来看,认知心理学的产生是心理学本身发展的结果.

(一)早期实验心理学的影响

1879年,冯特(W.Wundt)使心理学脱离哲学而独立出来,开始了早期的实验心理学研究.早期的实验心理学研究对象是内部的心理过程和状态(即研究意识),方法是以内省为主,实验为辅的元素分析.内省法是需要受过高度训练的被试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报告他们的意识内容,其基本检测设是人的心理活动应该是可以自我观察的.以冯特为首的心理学家将人的心理看作似化学元素一样,研究人的感觉,知觉等.尽管当时各学派具体的理论观点不同,但研究方向是一致的.也就是说,认知心理学的产生受到早期实验心理学中构造主义的研究方向的影响.

正因为如此,在认为认知心理学产生的初期,甚至有人怀疑所谓新兴的认知心理学不过是回退到冯特时期的实验心理学而矣.这种认识是错误的,二者存在如下区别:(1)高级心理过程能否用实验进行研究.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高级的心理过程,早期实验心理学只研究较低级的心理现象.(2)是否研究无意识.冯特认为无意识不是心理学研究内容,认知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涉及无意识,如内隐的心理过程研究,(3)方法上的区别.是注重实验还是依靠内省,这是一个极其显着的差异.(4)概念,理论和技术手段的不同.现代认知心理学比早期实验心理学而言,更加系统化,大量的概念,丰富的理论,新颖的技术手段,这些都是早期心理学不可比的.

(二)行为主义的影响

行为主义的出现被称为心理学上的第一次革命,其代表人物华生(Watson)高举行为主义大旗,提出只有外显的行为才是心理学研究的(唯一)对象,反对研究意识.并提出着名的刺激--反应(S-R)理论.

认知心理学受到了行为主义(特别是新行为主义)在研究方法上的影响.行为主义和新行为主义者都强调用科学的方法去进行实证的心理学研究.如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托尔曼(Tolman)强调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存在中间变量的作用(S-O-R).托尔曼曾经做过一个着名的小白鼠走迷宫实验,认为小白鼠之所以能够成功走出迷宫,认知地图(cognitivemap)在这个认知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行为主义大约盛行了40年,它的影响至今仍在.由于它的极端性,不可避免地与大量积累的知识经验相矛盾,与心理学发展的要求相矛盾,与心理学其他学派的思想相矛盾,这就使得新兴学派的诞生成为历史的必然.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在行为主义的极端性中就已经孕育了认知心理学.

(三)格式塔学派

这个学派与行为主义几乎同时代产生,他们既研究人的行为也研究意识,试图揭露有别于生理机制的心理过程,对知觉,思维等领域的研究贡献最大.格式塔学派提出"完形"的整体观,反对把人看成被动的刺激反应器,强调人组织和解释感觉信息的主动性,这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是一致的.如代表人物魏特海默(Wertheimer)曾经较为深入地研究过思维,并着有《创造性思维》一书.格式塔学派的心理学家们的研究为后来认知心理学的产生奠定了相当的基础.


(四)神经计算

二战后许多心理学家对计算机和人类神经系统之间的相似性留下深刻的印象.正是在这个时候,D.O.Hebb(1949)一改常规,对这种对比提出一种新的观点,他不是考虑计算机与神经系统在哪种方式上相似,而是对神经系统计算的方式进行思考.在他看来,如果两种观点在你的头脑中发生了联系,那么一些神经元与另一些神经元就会获得突触上的某种联系.另外,Rosenblatt(1958)等人也从自己的角度研究了神经计算,这些研究对认知心理学的产生同样起到了促进作用.

20世纪50年代,正是在以上这些方面研究的共同作用下,认知心理学逐渐兴起.1956年,几项重要的研究展现了心理学的信息加工观点.例如,Miller对短时记忆的有限容量做了信息加工的说明,Chomsky发表了对转换语法的形式特点的一个早期分析,Bruner,Goodnow和Austin阐述了策略在思维活动和认知理论中的作用,Newell和Simon发表了模拟人的启发式搜索的问题解决的计算机程序(逻辑理论家)等.依照Simon的看法,甚至可以说,认知心理学的诞生不晚于1956年.后来,Neisser于1967年发表了心理学史上第一部以《认知心理学》命名的专着.认知心理学迅速发展,其影响之大是任何一个心理学思潮或流派都无法相比的.

还应指出,认知心理学的兴起与社会的教育实践和对智力开发的需要也是密切有关的.在行为主义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心理学思潮以后,教育的实践和理论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行为主义的影响.但教育实践是无法全部纳入行为主义轨道的,它不能像行为主义那样否定意识,相反,它需要了解人的心理活动规律.这种需要是使心理学得以将意识恢复为研究对象的强大动力.当前,人类面临着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许多领域将会发生很大变化,社会对智力开发的要求也愈益增多.这些无疑是认知心理学近50年来得以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由于认知心理学赖以产生的心理学外部的和内部的条件在美国显得最成熟,同时美国拥有强大的心理学家队伍,所以美国成为认知心理学的主要发源地,而横跨心理学和计算机科学两个领域的美国学者Newell和Simon成为重要的奠基人.目前大部分认知心理学研究也是在美国进行的.

第三节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学习一门学科,除了明确它的研究对象和发展历史,更重要的是掌握这门学科的研究方法.本节将从信息加工的一般原理讲起,引出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原则,最后再介绍主要的1研究方法,包括反应时技术,实验法和计算机模拟等其它方法.

一,信息加工的一般原理

关于信息加工的一般原理,Newell和Simon提出了迄今最为完整的说明.他们认为(NewellandSimon,1972,Newell,1981,Simon,1981),无论是有生命的(人)或人工的(计算机)信息加工系统都是操纵符号(Symbol)的.符号是模式,如语言,标记,记号等.在信息加工系统中,符号的功能是代表,标志或指明外部世界的事物.一些符号通过一定联系而形成符号结构(SymbolStructure).符号结构又可称作语句(Expression).符号和符号结构是外部事物的内部表征.但是,符号不仅可以代表外部事物,而且还可以标志信息加工的操作.一个符号结构可以标志另一个符号结构,或标志一个程序.信息加工系统得到某个符号就可得到该符号所代表的事物,或进行该符号所标志的操作.Newell和Simon进而认为,信息加工系统也就是物理符号系统(PhysicalsymbolSystem)或符号系统.之所以冠以"物理"一词,目的在于强调这种符号系统确实存在于现实世界之中,或者在现实世界中是可以实现的.

Newell和Simon认为,包括人和计算机在内,信息加工系统都是由感受器(Receptor),效应器(Effector),记忆(Memory)和加工器(Processor)组成的,其一般结构见图1-1.

感受器接收外界信息,效应器作出反应.信息加工系统都以符号结构来标志其输入和输出.记忆可以贮存和提取符号结构.加工器包含3个因素:

(l)一组基本信息过程(ElementaryInformationProcesses),如制作和消毁符号,制作新的符号结构和复制,改变已有的符号结构,以符号或符号结构来标志外部刺激并依据符号结构作出反应,以及贮存符号结构,进行辨别,比较等,

(2)短时记忆,它保持基本信息过程所输入和输出的符号结构,

(3)解说器(Interpreter),它将基本信息过程和短时记忆加以整合,决定基本信息过程的系列.对基本信息过程系列的规则的说明即构成程序,它是信息加工系统的行为的机制.这也是解说器名称的由来.信息加工系统的上述功能也可概括为输入,输出,贮存,复制,建立符号结构和条件性迁移.照Newell和Simon看来,凡具有这些功能的系统必然表现出智能行为,同样,见表现出智能行为的系统必然具有这些功能.这样,以符号操纵为基础的信息加工系统就具有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表现出目的性行为.这种系统的加工能力是有限的,加工方式是系列的.

二,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认知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有其特殊性.在进行认知过程的研究时,除了遵循心理学研究的一般法则,还必须注意下面三条原则:

(一)经验性原则

经验性(empirical)原则相对于哲学思辨而言,认知心理学强调以实验,统计为主,用实证,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的认知过程.比如说,一个实验要经得起重复验证,多次相同条件下的实验结果应该一致才能说明问题,一个理论检测设应该能够证真也能够证伪,即不仅能够证明它在什么条件下成立,什么条件下不成立.

(二)分解性原则

分解性(analytic)原则是指分解实验,研究大问题中的小问题,即把复杂的心理活动分解为一个个小的部分来研究.这样做有一个好处,那就是题目小便于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当然,过于严格的实验控制带来较低的外部效度,这又带来另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因此,一般来说,一个大的研究课题首先要"分解"成若干小题目,当小题目的研究取得结论之后再进行"组装",即从整体考察大题目下小题目的一致性和内在联系,才能形成比较完整系统的理论.

(三)过程性原则

什么是过程性(process)原则呢打个比方,给你一张某人的静态的照片,你恐怕不易看不出他的个性特征,外向与内向,场依存型与场独立型等.但如果是很多张照片甚至是一连串的摄影镜头呢,显然就容易多了.因此必须在动态的过程中分析问题,分析变量的作用,交互作用.一个过程的理论模型代表了检测定的信息加工阶段.

如果说经验性原则和分解性原则是大多数心理学研究都应该遵循的话,那么过程性原则更加体现了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特色.从过程的角度研究人的认知具有重要意义,可以简单概括为以下三点:

(1)关于过程的理论比关于内容的理论更具有概括性,恒定性,这类似于计算机方面程序与数据的关系,

(2)过程的研究有利于确定信息加工各阶段的顺序,有利于建立精细的理论模型,

(3)具有实践意义,特别是应用于智力开发,人工智能等.

然而,追踪过程的又存在着相当的困难.主要是逻辑上的自相矛盾,因为可见的S与R之间的O是不可见的,只能间接测量的,而我们现在又必须去研究它.所以说,人的心理是一个"黑箱",我们的研究目的就是要使它尽量变成一个"灰箱",也就是弄清它的内部过程.

综上而言,用一句话对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做一个总结,那就是用实验,分析的方法研究过程.

三,主要研究方法

认知心理学在其具体研究中,采用实验,观察(包括自我观察)和计算机模拟等方法.以反应时和作业成绩为指标的实验特别受到重视,利用被试的出声思考的观察法也得到发展.一般说来,当涉及快速的信息加工过程时,多利用以反应时为指标的实验,而涉及较慢的信息加工过程时,则可应用出声思考形式的观察法.计算机模拟既可运用于快速的,又可运用于慢速的信息加工过程的研究.不管应用哪一种方法,认知心理学都强调将条件与结果加以对照,即将输入和输出联系起来进行推理,以发现某一心理现象的内部机制.这称作抽象分析法.因此,认知心理学特别注重实验设计,以求获得为判定内部心理机制所需要的材料.

在几种研究方法中,反应时(ResponseTime,简称RT)是认知心理学研究认知过程最重要的外部指标,体现了大脑活动的复杂程度.该方法往往是通过检测设检验来实现的.从它的发展历史上来看,1796年,格林威治天文台台长发现助手观察星体运动的时间和自己相差0.8秒,于是辞退了该助手,由此引发了"人差方程"的研究.荷兰生理学家Donders(1868)把生理学中测量神经冲动传导时间的思想方法引入心理学研究,反应时技术从此诞生.

(一)相减因素法实验

相减因素法实验

又简称减法法.在研究快速的信息加工过程如模式识别,短时记忆时,常应用这种反应时实验.这个方法最初是荷兰生理学家Donders(1868)提出的,目的是测量包含在复杂反应中的辨别,选择等心理过程所需要的时间.相减因素法的理论逻辑是这样的:通常安排两种不同的反应时作业,其中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心理过程,即所要测量的过程,而在其它方面均相同,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该过程所需的时间.

在这种实验里,通常需要安排两种不同的反应时作业,其中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心理过程,即所要测量的过程,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该过程所需的时间.具体地说,在一个反应时实验中,要求被试觉察一个灯光刺激并以右手按键作出反应,这样就测得一个简单的视觉反应时(RT1).如果实验安排红绿两个色光刺激,并要求被试看到红光时以右手按键来反应,而看到绿光时不反应,这样测到的复杂反应时(RT2)要长于前面的简单反应时(RTl).这两种反应时作业的区别仅仅在于后者需要将红绿两色光刺激区分开来,所以这两个反应时的差就是辨别过程所需要的对间,即RT2-RT1等于辨别过程时间.同理,如果实验仍安排红绿两色光刺激,但要求被试在看到红光时,以右手按键来反应,而在看到绿光时,以左手按键来反应,这时被试不仅要对两个色光刺激进行辨别,而且还要对反应作出选择,将这样测到的复杂反应时(RT3)减去含有辨别过程的复杂反应时(RT2),就可得到选择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即RT3-RT2等于选择过程时间.从上述实验可以看出,减法反应时实验起初是用来确定某个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的,但是反过来看,也可以从两种反应时的差来判定某个心理过程的存在.认知心理学正是这样来应用减法反应时实验的.

在认知心理学中,减法反应时实验既可用于研究某一个信息动工阶段或操作,也可用于研究一系列连续的加工阶段.例如,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般认为人的短时记忆信息如字母短是以听觉形式表征的,即有听觉编码.但是Posner等(1969,1970)却表明,这种信息既可以有视觉编码也可以有听觉编码.他们的实验是这样进行的:给被试并排呈现两个字母,这两个字母可以同时给被试看,或者插进短暂的时间间隔,让被试指出这两个字母是否相同并按键来反应,记下反应时.所用的字母对有两种,一种是两个字母的读音和书写都一样,即为同一个字母(AA),另一种是两个字母的读音相同而书写不同(Aa).在这两种情况下,正确的反应都为"相同".两个字母如果相继呈现,其时间间隔为0.5s和1s,或1s和2s等.他们得到的实验结果见图1-2.

图1-2反应时时字母间隔的函数

(二)相加因素法实验

相加因素法实验

又简称加法法,是对相减因素法的一种延伸,试图在减法法之前证实各加工阶段的存在.

相加因素法的理论逻辑为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即一个因素的效应可以改变另一个因素的效应,那么这两个因素只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即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于某一特定的加工阶段.这样通过单变量和多变量的实验,从完成作业时间的变化就可以确定这一信息加工过程的各个阶段.

SaulSternberg(1969)最初将这个反应时实验用于研究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在他的实验里,先给被试看1-6个数字(识记项目),然后再看一个数字(测试项目),并同时开始计时,要求被试回答该测试数字是否是刚才识记过的,按键作出是或否的反应,计时也随即停止.这样就可以确定被试能否正确提取以及所需要的时间即反应时.通过一系列的实验,Sternberg从反应时的变化上确定了4个对提取过程有独立作用的因素,即测试项目的质量(优质的或低劣的),识记项目的数量,反应类型(肯定的或否定的)和每个反应类型的相对频率.因此,他认为短时记忆信息提取过程包含相应的4个独立的加工阶段,即刺激编码阶段,顺序比较阶段,二择一的决策阶段和反应组织阶段(以前曾将最后的两个阶段合为一个阶段).照他的看法,测试项目的质量对刺激编码阶段起作用,识记项目的数量对顺序比较阶段起作用,反应类型对决策阶段起作用,反应类型的相对频率对反应组织阶段起作用.根据上面的分析,可以将短时记忆信息提取过程用框图表示出来.

图1-3相加因素法实验:短时记忆信息提取

(三)开窗法

开窗法

前面所说的两种反应时实验都不是直接测到某一特定加工阶段所需的时间,而要间接地通过两种作业的比较才能得到,并且相应的加工阶段或操作也要通过严密的推理才能被发现.如果有一个实验技术能够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从而能明显地看出这些加工阶段,那就好像打开窗户一览无遗了.现在发展出来的这种实验技术即称"开窗"(OpenWindow)实验,它是反应时实验的一种新的形式,能够比较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是对减法法和加法法的发展.运用开窗法测量反应时,需要事先对被试进行训练.

现以一种字母转换实验(Hamilton等,1977,Hockey等,1981)为例加以说明.在此实验里,给被试呈现l-4个英文字母并在字母后面标上一个数字,如"F+3","KENC+4"等.当呈现"F+3"时,要求被试说出英文字母表中F后面第三个位置的字母("I"),换句话说,"F+3"即将F转换为I,而"KENC+4"的正确回答则是"OIRG",但这4个转换结果要一起说出来,凡刺激字母在一个以上时都应如此,即只作出一次反应.实验的具体进程如下:现以"KENC+4"为例,4个刺激字母相继呈现,被试自己按一下键就可看见第一个字母K并同时开始计时,接着被试作出声的转换,即说出LMNO,然后再按键来看第二个字母(E),再作转换,如此循环直至4个字母全部呈现完毕并作出回答,计时也随之停止.出声转换的开始和结束均在时间记录中标出来.根据这种实验的反应时数据,可以明显地看出完成字母转换作业的3个加工阶段:(l)从被试按键看一个字母到开始出声转换的时间为编码阶段,被试对所看到的字母进行编码并在记忆中找到该字母在字母表中的位置,(2)被试进行规定的转换所用的时间即为转换阶段,(3)从出声转换结束到被试按键看下一个字母的时间为贮存阶段,被试将转换的结果贮存于记忆中,从第二个字母开始还需将前面的转换结果加以归并和复述.这3个加工阶段可用图l-4来表示.在4个刺激字母实验里,可以获得12个数据,从中可以看到完成字母转换的整个过程,经过对数据的归类处理则可得到总的实验结果.

图l-4

图l-4

前面介绍了3种反应时实验.现在需要着重指出,对于任何一个反应时实验,不管其具体形式是怎样的,都应要求被试在保证反应正确的前提下,尽快作出反应.一个实验的反应时数据的收集也应限于正确的反应,并将错误的反应排除.这个道理是很简单的,只有正确反应的时间进程,才能反映实验作业的内部操作,其反应时数据才是有意义的.如果在一次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的测试中,被试提取失败,那么这一次测试的反应时就没有意义了.但是,由此却引出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在一个反应时实验中,通常要进行多次测试,被试以降低反应正确率为代价可提高反应的速度,或者相反,为了达到较高的反应正确率而减慢反应的速度.这就是反应时实验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速度--正确率权衡(Tradeoff)问题.它表明被试在反应时实验中,可有不同的速度--正确率权衡标准来指导.

(四)出声思考

出声思考

出声思考又叫做出声思维,口语记录或口语报告等.

在研究慢速的信息加工过程如问题解决时可利用出声思考形式的观察法.慢速的信息加工过程持续的时间较长,内部操作更为复杂,存在多种选择的可能性.这给研究工作带来许多困难.人的思维活动又总是默默地进行的,可说是借助于不出声的内部言语来进行的.一个人在完成解一道数学题的思维作业时,他通过哪些内部操作来完成是别人无法直接观察到的,而事后询问所得到的回答又常常是不完整的,不十分准确的.克服这种困难的一个有效的方法是让他利用外部言语进行思考,即进行出声思考,使他的思维过程外部言语化,这样就可以直接观察人的思维过程.这种出声思考的方法是德国心理学家Duncker(1945)首先发展出来的,后来Newell和Simon(1972)在研究问题解决时,把它当作一个重要的方法加以应用.在利用这个方法进行研究之前,应对被试进行足够的训练,使他们能较顺利地进行出声思考,否则出声思维会对正常的思维过程造成干扰.

在作这种研究时,给被试一个思维作业,如一道数学题或一种智力游戏,让他们用出声思考来完成,同时用录音机录下他们的全部口述.如果被试在进行过程中间发生停顿,实验者可以问他现在想什么.但是,除非有特殊的研究目的并事先预作准备外,实验者在进行过程中,一般不应提出问题,以免干扰被试的出声思考.将录音机录下的口头报告逐字逐句整理成文字材料,就可得到出声思考的,即时的口语记录.这种记录包含许多有价值的资料,更重要的是要对记录作细致的分析,才能真正掌握这些有用的资料.

一种分析口语记录的方法称作问题行为图

这是Newell和Simon提出来的分析方法,可以使人直观地看出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进行的各种操作的序列.这种问题行为图由两个成分组成:(l)知识状态,即人在某一具体时刻所知的关于该作业或问题的全部信息,(2)操作,即人每次用来改变其知识状态的手段.在制图时,可用方框来表示知识状态,用箭头来表示改变知识状态的操作,箭头的方向指出知识状态变化的路线,画时要依次排列,遵守从左到右和自上而下的原则.若出现知识状态的重复,即倒退到原先的状态.图1-5是问题行为图的两个成分的示例.这样,一个思维作业或问题解决的即时口语记录就变为由许多方框和箭头所组成的问题行为图,而经过这种分析的原始资料也就能表明人所进行的内部操作过程.详见后面"问题解决"一章.

图1-5问题行为图片断示例

(五)计算机模拟

计算机模拟

前面已经提到,认知心理学主张建立心理过程的计算机模型.照它看来,如果认识了人的某个心理过程的规律而形成一定的心理学理论,那么根据这个理论来编写计算机程序,使计算机能以类似于人的方式来达到类似于人的活动结果,这个理论就得到证实,否则就会发现该理论的不足之处和存在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计算机程序也就是心理学理论,通过对心理过程的计算机模拟,也可以认识心理过程本身.所以,计算机模拟不仅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研究领域,同时也是它的一个研究方法.这实际上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

计算机模拟是心理学与计算机科学交叉的领域,并已成为人工智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未来的生产和技术的发展将有重要的影响,但它对心理学本身的意义却没有得到普遍的承认,例如,Winograd(1977)将计算机程序与机械装置的蓝图作比较,认为蓝图可以帮助说明这个机械装置,但它不是关于该装置如何工作的理论,同样,计算机程序可以帮助了解某个心理过程,但它并不是一种理论.目前的实际情况是,有些心理学家如Newell和Simon等极为重视计算机模拟对心理学的意义,少数心理学家如Skinner等则对计算机模拟作为心理学方法,采取完全否定的态度,而绝大多数心理学家保持某种中间立场,或者说采取一种观望的态度.

现在要就计算机模拟对心理学的意义作出结论似为时尚早.但要看到,计算机程序包含的具体的运算步骤,它具有的严密的,详尽的和逻辑的性质,使计算机模拟可以在检验和发展心理学理论中,起一定的积极作用.如Newell和Simon等(1956,1958)编写的"逻辑理论家"(LogicTheorist)和后来的(1963,1972)"通用问题解决者"(GeneralProblemSolver)等计算机程序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是,并非每一项认知心理学研究都要建立相应的计算机模型.计算机模拟是一种综合性的研究,只有对某一心理过程的各有关方面或因素能加以综合时,才有条件进行计算机模拟.

第四节认知心理学的争论

认知心理学兴起以后,迅即引起巨大的反响,许多心理学家赞同这个新的心理学思潮.在西方心理学中,甚至将认知心理学的出现看作心理学的第二次"革命"(第一次"革命"是指行为主义的兴起).但也有人持否定态度,说认知心理学是新瓶装旧酒,不过是用信息加工的新名词来代替过去的心理学名词而已.可是认知心理学并不只是增添新的名词术语,而是提出了新的研究方向,初期出现的这种一概否定的态度很快就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对信息加工观点的深入的探讨.对认知心理学的批评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以认知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情绪,个性等其他心理现象的研究少得可怜,(2)单纯的信息加工理论把人和计算机进行类比的思想方法具有缺陷,(3)认知心理学缺乏较为统一的概念和理论(4)方法上的日益完善导致研究领域日益分裂,实验室效应大,生态学效度较低.本节将主要讨论人-机类比的局限性和加工方式上的不同观点.一,关于人与计算机的类比对信息加工观点的讨论首先涉及人和计算机能否作类比的根本问题,并提出了许多批评.这些批评意见可以Norman(1981)为代表.他认为将人看作符号系统是不够的,人有更多的东西,人是有生命的有机体,具有生物的基础和演化的历史,人还是社会生物,他与其他人,环境有着相互作用.Norman批评认知心理学将人看作纯粹的智能有机体:可与他人进行逻辑对话,可以知觉,记忆和思维.照他看来,有生命的和人工的信息加工系统有其共同的结构,这部分可称为纯粹认知系统或认知系统,但有生命的系统与人工的系统不同,有生命的系统(人)需要维持其生命,从环境中取得食物,保护自身,繁衍和教育后代,这些都是通过可称为调节系统(RegulatorySystem)的生物结构来实现的.调节系统是一种内稳态系统,它与认知系统相互作用,以作出对环境的解释和维持内稳态的行动.所以,有生命的系统具有目的,愿望和动机,能选择有趣的任务以及与目的有关的作业,可以控制心理资源的分配,适时启动和结束有关的活动.Norman认为,认知系统是怎么写作于调节系统的,而情绪处于这两种系统之间,成为它们相互作用的桥梁.他甚至提出,调节系统是处于主导地位的,认知系统是调节系统对智力因素的需要不断增长的结果,只有当认知方面达到一定的质量以后,它才有自己的独立存在并具有自己的功能和目的.根据这些设想,Norman提出了一个以调节系统为主体的人的信息系统的结构,见,它与通常的信息系统的结构(如)是有很大区别的.在图l-6中,信息的输入和输出是直接与调节系统相连的,而且调节系统的方框画得较大,以示其主导地位.Norman表示,我们应当重新考虑人的信息加工的作用,而现有的理论的某些方面将会发生重大的变化.

Norman在上述批评意见中,对人的信息加工系统的结构,主要是增添了一个调节系统.尽管有些看法是粗略的,甚至是检测设性的,但调节系统所指明的那些因素及其作用无疑是存在的.这触及现在的认知心理学的薄弱环节:它难以把握情绪和需要,动机,能力,性格等心理现象.这种情况说明,撇开人的社会的和生物的特性而进行人与计算机的类比是有局限的.即使在认知操作方面,也可以看出人脑的生物结构对其功能的制约与计算机的电子元件对其行为的制约也是不同的,出现功能的区别.比较而言,人脑的操作慢,易受情绪和动机等的影响,容易分心和犯错误,可能丢失信息或错误地提取信息.计算机的操作快而精确,可以永久保持和提取信息.人的知识常常是模糊的,近似的和粗略的,而信息在计算机中的表征则是详尽的,严密的和合乎逻辑的.人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可以发现新问题和吸收新知识,而这些都不是计算机的特征.看起来,人的长处却是计算机的短处,反过来也一样,计算机的长处则又是人的短处.似乎计算机不是模拟人脑,而是补充人脑的不足.这也表明人与计算机类比,的确是有局限的(Cohen,1983).公平地说,认知心理学即使在日前也并不是完全没有涉及情绪,动机,能力等心理现象.相反,已经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情绪激活的模型,探讨了,认知能力,认知风格,社会性原型和图式以及社会行为等与个性密切有关的现象.但是,在这些领域里,认知心理学涉及的大多是它们的认知方面,凡是认知成分愈多的地方,它涉及得也愈多愈深入(LindsayandNorman,1977,Anderson,1980),然而它没有在整体上把握这些心理现象.与此有关,认知心理学本是研究人的信息加工过程的,但它主张进行计算机模拟,则又会抹掉人的一些特点,如认知过程受情绪,动机等的制约.这使认知心理学受到许多批评.前面提到的人与计算机类比所存在的局限性无疑是重要的,人们不应忽视这种局限性,而应对它作出分析.在这个问题上,一些心理学家考虑对现在的理论加以改进,另一些心理学家则否定这种类比,对认知心理学产生严重的疑问.应当看到,与任何其他类比一样,人与计算机的类比也是有条件的,是在一定的范围内,在一定的水平上的类比,总要撇开一些因素的,因而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定的局限性.但是,这种局限性不应用来否定类比本身,而通过类比得出的结论也不应超出一定的范围.人与计算机的类比只涉及软件而不涉及硬件,这种类比本身就具有某种抽象性质.从这种类比来看人的心理,自然不能把握它的全部,而要舍弃一些方面或因素,如结构和操作的一些特点.这就是现在所看到的,认知心理学确实可以较好地说明认知过程或心理过程,而难于在整体上把握个性心理特征等,并在建立计算机模型时,总要撇开制约某一心理过程的若干因素.固然人的心理是一个整体,各种心理现象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联系.但某一心理过程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还不是事情的全部,该心理过程仍有其自己的规律.使一些因素保持相对不变,而只研究某一方面或过程,这种分析性研究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心理学早就这样做了,认知心理学也不应例外,它不应受到特殊的责难.问题的关键似乎在于划出从人与计算机类比得出的结论的应用范围,这就需要考虑心理学研究的多水平问题.在第三节里已经指出,认知心理学对心理和心理学研究采取了多水平,多层次的观点.如果认真贯彻这个观点,那么就可以合理地看待信息加工观点的应用范围和认知心理学的研究领域.苏联心理学家ЛOMOB(1983)曾将心理学的研究分为4个水平或层次,认为心理学的理论大厦是由这些层次组成的:第一个水平:在社会关系的体系中,研究人的发展,人看作是社会系统的成分,社会成员,研究人-社会系统所产生的一系列现象,如个性发展问题,社会情绪的动力过程,心理气氛等.这些主要是社会心理学的内容,与社会科学交叉.第二个水平:研究个性的结构,如需要与动机,能力与态度的动力过程,行为的结构和动力过程,调节机制等.第三个水平:研究从感觉知觉到思维情绪等心理过程.这些过程在第二个水平上,只是作为个性的因素出现,而在这个水平上,则作为相对独立的因素.心理学过去主要研究这一水平.第四个水平:研究心理过程的生理机制.这是与神经生理学,化学等学科交叉的领域.现在无须对上述心理学研究水平的划分作全面的评价,但仍可以看出,这种划分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是吻合的.应当说,认知心理学主要是有关上述第三个水平即心理过程的理论.人们不应当用这个理论来代替有关其他水平的心理学理论,或者要求它成为无所不包的理论,无论是认知心理学的支持者或反对者都应如此.如果这样来看,那么信息加工观点难以应用于动机,需要乃至情绪等心理现象,就不应成为否定认知心理学的论据.二,关于加工方式人与计算机在信息加工上,确实是有区别的,除前面已经提到的外,还可能在加工方式上有不同.认知心理学将心理过程看成是一系列连续阶段的信息加工过程,即认为信息加工方式是系列的或串行的,前一个阶段的加工完成以后,接着是下一个阶段的加工.这种现代计算机的信息加工方式是否符合人的实际心理活动,有些心理学家持怀疑态度.Eysenck(1984)指出,如果坚持这个系列加工方式,那么只能有刺激驱动的加工即受刺激的性质所影响的加工,而不会有概念驱动的加工,即受过去知识和经验所影响的加工.但是现在许多心理学家一致认为,人的认知活动既包含前者,也包含后者,甚至认为这两种加工可能是同时进行的或部分重叠的.这意味着一些加工阶段可以同时起作用,即存在着平行加工方式.即使不从这两种加工过程的角度来看,也仍然可以提出平行加工问题,如对多个项目的识别或提取,不过这里涉及的主要是同一加工阶段的操作,大多具有局部的性质.平行加工方式存在的可能性是不能否定的,然而认知活动在整体上,仍可保持加工的系列性.许多实验研究表明,没有前一阶段的加工,后一阶段的加工是无法进行的.如果承认信息加工系统的能力有限,那么按照一定程序进行系列加工是可以有效地完成作业的.根据目前的情况,也许可以这样说,人的信息加工在整体上是以系列方式进行的,但也包含平行加工,实际上则是系列加工和平行加工的混合.即使如此,认知心理学的主要论点似乎也不会发生根本变化.人与计算机在信息加工上的区别还涉及模拟加工和数字加工的问题.现代的计算机是按数字原理来工作的,它所加工的是以0或1来表征的离散信息.连续的模拟信息需要通过模数转换器转换为离散信息,才能为计算机接收和加工.人具有极强的加工离散信息的能力,如语言信息.在这个方面,人和计算机是相似的.但信息在人脑里还可以表征为连续量,而不是全或无,是或非这样的离散状态,即人可以进行模拟加工或类比加工.例如,Shepard及其同事在70年代初进行的"心理旋转"实验中发现,当给被试看一个偏离正的位置一定度数的正写或反写的字母,要他们判定该字母是正写的或反写的,被试作出判定所需的时间随偏离度数而增多,一般来说,偏离的度数愈大,所需的时间也愈长.实验数据和被试的报告都表明,被试要完成这种作业,需要在头脑里,将斜置的字母连续地进行旋转,直至转到正的位置.这意味着被试在心理上所作的字母旋转就像实际的物理旋转那样,即可进行类比的加工,故而旋转的度数愈大,所用的时间也愈多.这是人和计算机在信息加工上的重大区别.Dreyfus(1972)由此而否定人和计算机的机能等价.但是Sutherland(1974)认为,对人脑的物理过程来说,类比性质的机能是典型的,但对认知过程却不是典型的.这种看法有一定的根据,然而人毕竟有不同于计算机的类比加工,这也是不容忽视的.这里提到的人与计算机在信息加工系统的结构和操作上的区别涉及认知心理学的基本原则,有关的争论对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使人们看清信息加工观点的特点,引导进一步研究的开展.总起来看,认知心理学从人与计算机类比出发,主要着眼于两者具有的相近的或共同的原理,自然要带来一定的局限性.但是,认知心理学通过这种类比得出的一般心理学的结论,并不必然排斥人的心理的特殊性,它的理论框架仍然可以容纳人的信息加工的某些特点.使矛盾变得突出的是计算机模拟,前面提到,计算机模拟是会抹掉人的心理的一些特点的.这恐怕也是计算机模拟对心理学本身的意义未得到普遍承认的一个重要原因.认知心理学在研究各种认知过程时,通常的做法是使情绪,动机等因素保持相对不变,但它也可以研究人的情绪等因素对认知过程的影响.虽然现在还不能有效地作出这种影响的计算机模拟,但认知心理学是承认这种影响的.在其他的信息加工的特点上也是这样,例如,人的记忆信息的加工模型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着名的模型,虽然这个模型未能全部实现计算机模拟,但许多认知心理学家目前还是将它看作较好地说明人的记忆过程的学说.这些情况提示,对认知心理学而言,计算机类比和计算机模拟具有不同的意义,认知心理学通过计算机类比得到心理学的方法学结论,而计算机模拟则是它的一个方法,两者虽有紧密的联系,但却不能等同.一些心理学家在认知心理学的框架里,仍可以研究人的认知过程,而不管是否能作出计算机模拟.这也是目前认知心理学的实际情况.认知心理学提出了富有特色的心理学理论.它主张研究心理活动的结构和过程,因而得以成为当前占主导地位的心理学思潮.然而认知心理学只不过有50年左右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