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文翻译广西

更新时间:2024-01-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9431 浏览:42470

1.如何在平时的教学评价中,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如何培养的学生成为高素质人才最关键,最重要的是体现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上.具体地说,学生应该具有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提出新问题的能力,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彻底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的能力,熟练的动手能力.因此,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本质目标,也是语文教学研究探索的主要内容.

第一,培养科学思维

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讲述授课,效率较低,已远不能适应目前压缩课时的实际.我们在介绍知识背景时,重视实际应用,彰显语文特色,实现问题驱动学习,倡导学以致用.对于与主题相关次要内容,在学生力所能及的条件下要求学生读书,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自学能力.启发学生的思维.所增添的阅读材料通俗易懂,新知识,新科技含量高,同时又极具文学欣赏性.既可以使学生大开眼界,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践证明,"少而精","启发式"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法原则.

第二,引导逻辑思维

针对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充分挖掘教材各个知识模块的内部联系,挖掘教学环节各模块之间的关联,强化引导学生"逻辑思维"是获得好的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我们特别注重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和创造力这三个角度进行研究,努力探求一种重视智力开发,把知识教学,能力培养与智力开发有机结合起来的教学模式,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第三,教导创造思维

我们在教学中,针对解决问题的途径,在新旧知识之间设计了恰当的,循序渐进的阶梯形问题,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在掌握课程中各种分析问题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比较各种分析方法的不足之处,发现问题,寻求最简单的方法,在融会贯通各种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课后经常布置一些带有典型性和普遍性问题的思考题,让同学们思考钻研.在此基础上,组织同学讨论,并引导学生一一分析鉴别,即使是错误的方法和结果,也不直接批评,而是分析错在哪里,如何纠正,努力培养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良好学风.

第四,激励创新能力

一次性的课程考试不仅仅存在考试内容的偶然性和片面性,更重要的是往往会诱导学生平时的学习过分地注意和关心哪些内容是考试内容,从而形成记住重点内容,使思维模式僵化,同时无形中鼓励学生不看参考书和其他阅读材料,不关心新科技的发展动态,知识面狭窄,大大限制了智力的发展.我们实行出勤,平时作业,阶段测试,小论文和期末考试四部分构成的评价方式.采用这样的多次考核的目的是要让学生能够及时的消化知识,掌握知识,减轻学生一次考试定成绩的精神压力,而不是增加学生的负担.测试试卷的命题原则上突出考查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具体体现在综合性题目和探求性的题目上.突出了灵活运用与创新.新在改变了传统的用一两次考试来评价学生,不能真正完全反映学生的智力,素质和思维能力.多元化评价机制变一次闭卷考试为形式多样的多次评价,测试试卷的命题原则突出考查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写小论文作为课程评价的一部分,甚至公开发表的论文采取课程评价直接为优秀.这样一来减少了传统的评价方式的误差.

第五,活跃课堂氛围

在教学中,我们强调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并成功地将课程的教学与教育技术,实验,实践环节,教育实习,科研项目有机地结合.,展开师生交流,通过开设多媒体教学,等方式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建立了多样性,现代化的技术手段:①从启迪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出发,精心设计教学方案.②引入现代化教育技术辅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网络教学平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2,举例谈谈文言文的教学策略.

很多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文言文首当其冲,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无奈,畏惧可见一斑.

尽管许多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在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但惟独文言文教学还是一潭死水.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有1,缺乏学习文言文的兴趣,2,没有掌握翻译文言文的方法,3,不重视积累文言词汇及用法,4,淡化文言文的诵读5,忽视课外文言文的阅读.

我个人认为要上好文言文,首先要明确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即"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而这个能力既包括解读文言字词的能力,又包括解读文本的能力.所以在目标的确立上,要实施"两手抓"的策略,因为解读文言字词的能力是解读文本能力的前提,解读文本的能力是解读文言字词能力的最终目标.

那么,我们该如何来实现这两个能力目标呢

第一步,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兴趣的最大好处就在于它会让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通过激发学生的求知,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比如我们可以采用巧设导语,巧引故事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好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第一源泉",会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第二步就要因文而异地做好字,词,句的落实情况.

我们在指导学生读文言文之前,先要树立一个观念: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对我们的学生来说,它是一种母语,而不是外国语.我个人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做法是:1,在上新课前要求学生只借助于书下的解释去翻译课文,绝对不要去参考"翻译大全"之类的辅助书籍.2,在课堂上先让学生自己认为是重点的文言字词进行解释,在学生的互相补充中,圈出重点字词,以便今后复习记忆.3,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以生生合作或师生合作的形式去解决文言字词中的疑难点,学生能解答的让学生解答,学生有困难的由老师来帮助解答.在这个环节中要仅可能地采用激励机制,要让学生品尝到成就感.4,最后在字词落实的基础上,让学生试着翻译句子.在这个环节中,注意力要放在基础较差的同学身上.5,对文言现象和语法的适度点拨.我个人认为,对文言现象和语法还得进行适度的点拨.当然这个点拨得讲究方法.教师的"讲"不能贪多求全.如一些虚词的解释,教师只需要让学生懂得"用现代汉语该怎么说"就行了,至于它的用法可以不必细究.教师要"讲"的重点是常用词法(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等),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等),讲的目的是促使知识类化,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并通过归纳整理,提高文言文自学能力,最终达到自学课外浅易文言文的目标.整个第二步对教师的要求很高,它要求教师对文章要十分熟悉,所以,教师的备课必须相当充分.

第三步,实施"诵读"策略,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感是阅读的基本能力.吕叔湘先生曾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学过几年英语的人,来到一个讲英语的国家,很快就会掌握这门语言,可见学习外语的最好办法是生活到那种语言环境中去,天天听天天说,就能很容易地学会.虽然文言文的时代已经距离我们很远很远了,我们已不可能找到那种语言环境了.但我们可以通过诵读古人的文章,在一个小的天地里创造出一个学文言的语言环境.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这就道出了"读书"的真谛.因为"读"的本身,就是一种由口入心,琢磨和体验的过程,读准了,读多了,往往就会把握文言文的一般特点和规律,就会进入一个广阔深邃的精神世界,自己的思想就会逐步走向丰盈和深刻.所以,课堂上可以施行多种朗读训练.

四、寻找审美轨迹,提高文言文的鉴赏能力.

对文言词,句字面意思的准确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因而它应当成为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目标之一,但仅此而已就大错特错了.入选我们教材的文言文大多是文学作品,《桃花源记》,《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等是不折不扣的文艺散文,《曹刿论战》,《出师表》,《唐雎不辱使命》等虽节选自古代史书,但也是具有很强的文学性的,作为课文是取其文学性而入选的,《愚公移山》,《陋室铭》,《爱莲说》等能传诵后世,脍炙人口,其文学价值不言而喻,至于文言文的诗词曲就更是文学作品了.既然这些文言文都具有很强的文学性,那么我们的教学如果仅仅从字,词,句上作些肢解式的诠释,把文质兼美的课文整体割裂成支离破碎的古汉语知识,那还像语文课吗其实,这些文言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性格,作者的人生态度,理想追求,思想情感以及课文的结构,语言,意境之美等等,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艺术修养,审美情趣的形成是很有影响的.因此,确立文言文教学是文学教学的观念,指导学生对文言作品作适当的鉴赏,评析,让学生认识文言作品的整体美感,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领悟文中之道,感受文中之雅,理应成为文言文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比如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寻找文言文的审美轨迹:

1,挖掘语言特色,引领学生自主感悟.

入选的文言篇目从语言特色来看,有的音韵谐调,有的整散结合,有的写实朴素,有的气势磅礴,有的娟秀优美,有的情景交融,有的直抒胸臆,等等,不一而足.在教学中,如能挖掘语言特色,引导学生自主感悟,倾心陶醉,那就是把文言文的教学落实到实处了.

2,感受人物形象,领悟作品的精神内涵.

在教学时教师还应该深入挖掘教材内在的审美因素,引导学生认识作者是如何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露自己对榜样人物的赞美,从而使学生在心中树立起一座座美的丰碑.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把作品同作家的人格结合起来,从人性的角度上去领悟作品无穷的精神魅力,从而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陶冶学生的情操,完善学生的人格.3,感悟美的情感,得到良好情感的熏陶


一些文言文之所以能千古流传,是因为它与今天人们的思想感情有着相通之处,所以今天读来仍然能产生共鸣.在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架起一座沟通作者情感与学生情感的桥梁,引导学生感悟美.

4,启发学生创造性地发问探究,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总之,在文言文教学中,只要我们坚持"两手抓"的策略,在落实文言字,词能力的基础上,切实地引导学生挖掘教材中蕴藏的美,让学生去品味,去欣赏,接受美的熏陶,获得美的享受,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文言文之所以能流传千古的独特魅力,切实落实新课标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