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课上经常用到案例教学

更新时间:2024-02-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8329 浏览:32533

《"抛锚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新课程课堂的应用探索》

课题结题报告

课题负责人:陈中增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及理论基础

(一)研究背景

新课程提出了学生是自主学习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指导者,促进者,学生不应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应主动地进行知识的建构,通过自主的知识建构活动,学生的创造力,潜力等得以开发,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陶冶.新课程确认了新的知识观,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以培养学生"获得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程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应融入"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在探索发现中掌握知识","学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与知识同样重要"等理念.这就要求搭建起师生,生生之间交流的平台,使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得到发挥,个性得以发展.


但是从目前看来,虽然新课改如火如荼地进行,学校教育要探索学生的主体性学习,但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传统教学现在还大行其道.具体地说,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利用讲解,板书和各种媒体作为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则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在这种模式中,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学生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知识灌输的对象,教材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内容,教学媒体则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方法,手段."抛锚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新课程课堂的应用研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该研究在当今地理课堂教学改革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意义

我们课题组希望通过我们自身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探索"抛锚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新课程课堂的应用,希望"抛锚式"这种能够适合现代教育形势,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能体现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地理教学效率.具体希望能发挥从下面几方面的作用:

探索"抛锚式"教学模式在地理课堂上的应用

"抛锚式"教学模式是教师根据课程内容,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问题,精心编制能统领大部分知识的主干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一系列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

目前有关新课程的研究比较多,而且课堂模式的探索也是一个重点.同时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抛锚式教学应用也是当前的一个热点.但是就目前而言抛锚式教学在具体的课堂模式中应用的研究还比较少,因此我们将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加自身努力,希望能在抛锚式教学理论在高中地理课堂模式应用这块领域做一定的探索,丰富高中地理课堂模式理论.

2.通过抛锚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

抛锚式教学中倡导的学生提出问题的教学,主张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自主的学习,是学生自主进行知识构建,体悟科学方法,而不是复制知识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反思的意识和习惯.这一做法使学生的大脑充分开放,使学生的思维充分拓宽,使学生的各项智能得到充分培养.在抛锚式教学法中重视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都可以得到多元智能理论的支持.我们希望通过抛锚式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

3.提高教学和学习的有效性

本课题在深入了解高中地理的特点的基础上,探索在新课程理念下抛锚式教学在高中地理课堂模式应用,为我们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实现有效教学和有效学习,提高课堂有效性提供实践指导.

4.通过课题组的努力,我们将形成一套硬件成果,课件,论文,研究报告等.同时我们将研究成果运用于高中地理教学中,既传授知识也培养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对社会的关心,对知识的渴望.这既符合当前新课程的需要,也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需要,同时也会给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方法

(一)课题的理论基础

地理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比较稳定的地理教学结构,教学程序以及实施地理教学方法的教学策略体系.高中地理教学模式的探索,离不开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当前,教育理论学派林立,异彩纷呈,在不同时期都不同程度地推进了教育教学的改革.其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因适应时代的要求而迅速发展,被誉为当代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

抛锚式教学模式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所谓抛锚式教学,是要求教学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交流,凭借学生的主动学习,生成学习,亲身体验从识别目标,提出目标到达到目标的全过程.这类真实事例或问题就作为"锚",而建立和确定这些事件或问题就可形象地比喻为"抛锚".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学习内容和学习进程也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而被确定了.

其主要的方法,就是从组织"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入手来展开教学,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并在此过程中寻求对问题的解决.由于抛锚式教学策略是以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为基础(作为"锚"),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策略"或"基于问题的教学".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检索,整理,分析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

2.调查法:课题组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抛锚式教学在教学过程学生出现的各种状况,通过观察,谈话,问卷,个案研究等科学方式来收集大量资料.接着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得出一些有一定普适性的认识.

3.行动研究法:所谓行动研究法指"从实际工作中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和研究者共同参与,使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实施,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善社会行为的目的".本课题通过在课堂中实施基于建构主义的抛锚式的地理课堂模式进行尝试,初步检验研究结果.并在研究中不断地充实和改进.

三、研究过程

(一).理论学习

抛锚式教学模式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有很大的不同,这对我们的课题组成员来说是全新的,所以我们在课题研究的前期有必要进行大量的理论学习.下面摘录抛锚式教学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环节如下:

1.抛锚式教学抛锚式教学环节抛锚式教学由这样几个环节组成:

创设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确定问题:在上述情境下,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

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并要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协作学习: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影响着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兴趣,以及制约着地理的思维能力,应用能力的提高,而且影响到了教师本人的地理教学的热情.长期雷同的备课方式是教师丧失创造性,这不利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自身的成长.

"抛锚式"地理教学模式是教师根据课程内容,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热点,焦点,经典问题,精心编制能统领大部分知识的主干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一系列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根据教学实践,我们将教学过程具体化为以下操作程序:.

创设情景——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热点,焦点,经典问题,创造出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具体情景.

提出问题——围绕教学目标,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性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出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并经过努力后能解决的问题或探究范围,明确个人目标.同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所在

自主学习——在分析中聚焦矛盾焦点,教师引导学生不断反思,质疑,触发学生思维磨擦,点燃创新之火,致使生成解决问题的一种或多种可能答案.

协作学习——根据问题,每个人提出自己的意见,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一起探索答案.小组准备,组织探究.形成有一定系统的问题答案.

需要注意的是,在此模式中所设置的问题并不一定一次讨论或探究就能全部解决,可能在讨论的过程中生成利于问题解决的新问题,需要再次讨论和探究,因此,该模式是个循环过程.

这一教学模式的实施中教师对问题的选择是关键,所有学习活动都是围绕问题而展开的.因此,问题类型及质量,数量的选择是"抛锚式"教学模式的关键.

(三).实践研究

在学习了"抛锚式"教学模式基本理论和确定基本的教学模型以后,我们对"抛锚式"教学模式的几个基本环节分别做了有侧重的研究:主要是如何创设情境,二是如何提出问题(即如何进行抛锚)以及如何组织有效的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

1.如何创设情境——创设有吸引力的"锚"

创设情境要求教师把握地理主干内在联系以及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及智能水平.这样创设情境才会符合从已知到未知,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循序渐进原则,符合学生探索的问题的思维规律.

我们课题组参照别人的经验和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总结出在地理教学中创设情境可以通过以下的途径:

(1)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创设真实的地理情境.

地理学是一门与社会,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科学.学生走出课堂进入真实的情境中,能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的情境既可以拉近学生和课堂的具体,又可以认识到地理学习的现实意义,认识到地理知识的价值.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更能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例如在上"自然带"这节内容中,我们创设的情境是:路桥中学所种的两棵常绿的榕树叶子冬天枯死.从路桥中学这个学生最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出发所创设情境.学生看在眼里倍感亲切,而且很多学生已经对这个现象存在思考,当老师在课堂上提出以后,学生马上迸发出探究问题原由的.通过学习,这样能够很好得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发展.

(2)对地理规律的演变过程进行模拟,

在地理学习过程中,,,,,

(4)利用地理图表,创设相对抽象情景.

这种方式主要适用在高二和高三地理教学中,地理学科要求学生一个重要的能力就是读图能力.而且地理考试中大量的题目是通过地理图表来提供材料的.因此直接向学生提供一些地理图表,学生通过读图获得大量的地理信息,同时也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地理情境.

比如上"气候类型判断"时,提供不同的气候统计图,让学生获得相应的降水和温度信息,进而判断某地的气候类型.

2.如何提出问题——"锚"怎么抛

抛锚式地理教学模式最关键的是"抛锚"即从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这里的可以是"教师提问"也可以是"学生质疑".具体有谁提出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境而定.一般我们认为:

构成地理学科主干知识,侧重于自然的地理问题适合教师提问.这种问题具有综合性和分析性.主要是指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复杂的地理现象的形成

(1)抛认矛盾式"锚"

矛盾式的"锚"是指在一个地理情境中,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与现实情境不符.这样会导致学生的认知冲突,最后的结果是导致学生的认知结构得以重建.矛盾式的锚引起的认知冲突在教学中出现后,我们就利用学生的认知冲突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探究.

矛盾式"锚"在我们地理学科中有很多:如上面所说的"我国的寒冷的冬季是处在近日点","日光城拉萨却是一个寒冷的地方","日本这个资源小国如何成为经济大国",以及"以色列地域狭小,气候干旱,自然条件极其恶劣,为什么农业却非常发达,农产品每年出口产值十几亿美元"等等.

再比如,本人在上《洋流》时(见附件),先出示一只橡皮鸭的,让学生猜其,然后告诉真实.这样上的差异会让学生提出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激起学生探索的愿望.

(2)抛陷阱式的"锚"

陷阱式的锚指在老师创设的一个情境中故意设置一个陷阱,让学生从自己的知识结构出发,得出一个与原来经验完全相矛盾的结论.错误是改进建构的契机.我们通过改进错误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比如:在上"世界气候类型"的时候,学生在学习了三圈环流对气候类型影响后,很容易根据所学规律,得出在北纬30度附近的地方由于受到副热带高压的控制,盛行下沉气流,气候将是非常干带沙漠气候.但是路桥刚刚是北纬30度附近,我们生活地方一点也见不到沙漠的影子.陷阱式的"锚"就这样抛出了.学生在跳入这个陷阱,马上会意识到肯定什么地方出了问题,然后学生围绕这个"锚"找原因.这样我们就很容易带领学生来探索季风环流的知识.

(3)抛问题引领式的"锚"

抛问题引领式的"锚"就是指在解决了一定的问题之后再通过一个一个具体问题,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接近学习的目标.

如全球性大气环流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在学习了热力环流后,老师提出地球上赤道最热,南北两极最冷,符合热力环流的条件,那么赤道和两极的大气会怎么运动呢在学生得出存在单圈环流后,老师指出在地球上作水平运动的物体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要偏离原来的方向,那么高空从赤道上空的大气向北极上空运动过程中会怎么样呢学生通过探索,会得出单圈环流变成三圈环流.这样通过中间具有递进性的两个问题的引导,可以让学生从热力环流的知识深化到三圈环流.

当然除了以上三种"抛锚"方式以外还有很多方式,我们不能一一而足.

抛锚式教学模式中最关键就是"抛锚".锚抛得好以后,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参与性就会增强.这就要求我们要把"锚"要抛到点子上,要抛到要害上.

3.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围绕"锚"组织教学

在完成前面两步以后,我们接下来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在地理情境中围绕"锚"组织地理教学.根据新课程的要求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应用抛锚教学理论,我们觉得可以自主探究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两种学习方式为主.

(1)学会自主探究的学习

自主性学习就是改变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地理问题的传统的地理教学.改为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辅助材料,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将学生置于探索者的位置.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

使其结合自己原有的经验来学习探究新知识,形成自己对各种问题的观点和见解,建构自己的判断和信念.

例如,在学习"洋流"这一内容中(见附件),关于洋流的模式图和季风洋流的探究:

a.教师可提前发给学生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学生根据可以根据风吹水动的和水往低处流的已有的生活常识,逐步探究直至画出洋流的模式.

b.在第一步探究成功后,老师给出南亚的季风图,让学生探究北印度洋的洋流季节变化情况.

(2)学会小组合作的学习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都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从而不同的人看到的事物是不同的方面,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的理解.每个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都会有自己的见解,而对相对复杂的问题,每个学生相对精力有限,这就需要进行小组合作.

例如,在学习"自然环境的差异"时(见附件),可以综合使用角色扮演,小组合作等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首先把让学生选择两条不同的路线去旅游.即路线A任务:从海南岛出发,经琼洲海峡,陆路旅行到黑龙江漠河.路线B任务:从连云港出发,陆路旅行到新疆乌鲁木齐.全班分为"A任务"组和"路线B"两大组.学生在阅读教材和老师提供的图片以及学生自己的生活常识来一起探究"沿途自然景观将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反映的是哪一种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和"这种地域分异的基础是什么"这三个相对复杂的问题.然后在课堂上,同学们轮流发言,用讲解,展示资料等方法说明观点.通过这样的合作式学习,改变了过去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的弊端,增强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研究成果

课题组的一年多的"抛锚式"教学模式的尝试教学,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有一定的的收获.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行为,课堂教学结构,师生间的交往方式都有了一定明显的变化.

(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求知欲

抛锚式教学模式努力创造贴近生活的地理情境,另外所抛出的"锚"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这些都极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主动探究和小组合作把课堂还交给学生,把探索解决问题机会留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探求未知的好奇心以及在思维过程中疑问迭出的悬念,逻辑严密的推理和豁然开朗的顿悟等直接的成功体验,是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大源泉.

通过一年多的教学实践,课题组所教班级对学习地理的兴趣极大增加,还时常会找出自己生活的一些有地理的问题有老师探讨.另外有些所谓的"差生"由于知识面的宽广,在这种课堂模式下"差生"得到了表现的舞台,学习的自信心增强,学习的兴趣大增.

(二).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考试改以前以知识记忆为主为能力为主.而抛锚式教学本身就是围绕着"锚"(即问题)进行探究的学习过程.

在这种课堂模式下学生自主设疑,质疑,释疑能力得到提高,在教师提供的材料和引导下,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结构,认真思考,自主探究出问题的答案.通过对"问题"的解答,提高了学生有效地提取信息,在新情境下自主学习能力.通过一年的实践,好多学生都表示地理没有以前那么"难学"了.

(三).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课题组成员在研究过程中有针对性地阅读相关的教育理论专着,查找和翻阅了大量的教学资料,使得各位成员的理论水平.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教师们从自身教学实践出发,结合理论,课题组成员共同探讨,使得各位成员教学得以提高.

其中包宇珺在应用抛锚式教学模式上《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课件见附件)示范课后,得到专家好评,授予路桥区教坛新秀称号,包宇珺在台州市教学大比武中,同样是应用抛锚式教学模式上《洋流》(课件见附件)比赛课,或台州市教学大比武二等奖.课题组其他成员也有相应文章发表在报刊杂志上.

五、课题研究的几点思考

课题中成员在"抛锚式"教学研究中,再取得成果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思考和困惑.

(一)."抛描式"教学模式由于跟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有很大同,要求教师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并且要时时做个有心人.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这就需要整个备课组.教研组甚至别校的老师一切积累情境,探讨好的提问方式和教学方式.

(二)."抛描式"教学模式的课堂模式相对组织性没传统教学模式强,这也就要求教师对课堂有较强的驾驭能力,这样能在课堂上挥洒自如.如果教学功底欠佳,要谨慎行事.

(三)."抛描式"教学模式也只是一种课堂模式,切忌任何地理内容都用抛锚式,到底何种课适合"抛描式"教学模式,我们还需要不断进行思考研究.

由于初次进行课题研究,收获颇丰的同时问题也很多.而这些问题也将是本人以后继续研究的方向.在课题结题后,还要继续与其他老师共同努力,继续"抛描式"教学模式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