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财会类的文

更新时间:2024-02-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7073 浏览:128196

第一,关于选题的方法.选题是开展研究工作的第一步.这一步迈得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后续研究是否能取得预期成效.就硕士研究生而言,在选题中主要存在着两个认识上的误区.一是不善于自己去发现问题,对哪些问题值得研究、是否适合自己研究等把握不准,从而产生了依赖导师为自己点题、命题的心理,二是不清楚什么时候应该选题,往往把选题视为一项单纯的阶段性任务,为了选题而选题,却没有真正把选题当作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与日常学习同步的过程.上述两方面认识上的偏差无疑会对选题的态度和选题的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必须加以纠正.如何纠正呢这首先就需要树立起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兴趣专长去选题的意识,而不能过分依赖导师的安排,并且要将选题寓于整个学习过程之中,而不能将它作为一项独立于学习之外的任务.在此基础上,注重以下三点对选题来讲也显得至关重要.

一是要注重当前几乎没有人提到但现实环境又特别需要涉及的问题.如新经济的出现就为我们提出了新经济与会计,新经济与财务等一系列的课题,在每一个课题中又包含着许多具体的内容分支,这些都是一些新兴的领域,亟待去加以深入研究,自然也具有较高的选题价值.

二是要注重已有学术研究的相互争论及内在矛盾.一方面在不同学者就某一问题发生争论时,要善于寻找出争论的原因、背景、焦点,并就此加以思考和研究.另一方面对某些著名学者(或研究机构)在阐述学术问题时前后相互矛盾的地方,要善于捕捉、发觉,并对其加以完善修正.

三是要注重对理论的发展及其变化发展后所带来的现实影响.研究的过程不仅仅是理论运用的过程,而且更是理论发展的过程.根据现实条件的变化来发掘既有理论的不足,并提出充实和完善的设想是在研究当中应该培养的一项专业素质.这项素质的养成将在很大程度上推进我们选题的深度.同时,对发展变化后的理论如何用来指导政策的制定和实践的开展也是值得密切关注的问题,对此应该多加思索,以便拓展研究的空间.

第二,关于收集资料的方法.对于资料的收集主要涉及到时间的安排和方法的选择两个方面.在时间的安排上,也要像选题一样将资料收集寓于学习过程之中,也就是说关键要靠平时积累,而不能仅仅指望写作之前的临时寻找.从某种程度上还可以认为,平时学习当中收集资料其实也是一个对问题认识加深,对选题思路拓展的过程,在很多情况下,当学习到一定阶段,资料收集到一定程度时,对某些问题便会有一定的了解与掌握,下一步的研究方向也就逐渐明朗,要选择的题目也能基本确定,甚至行文的框架都可以大致形成,而并不需要再为了某项研究、某篇文章去专门做大量的资料寻找工作(当然一些大型的研究课题不包括在内).

这样,边进行学习、边收集资料、边着手选题,三者同步进行,效率自然会明显提高.在收集资料具体方法的选择上,我的建议是做卡片,把欣赏的文章,闪光的结论、精彩的论证记下来,并注明出处,像编制图书馆的查阅目录那样分门别类地归集好.这样再多的资料也能收集得井井有条.

除此之外,对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资料也要加以留意:一是各类《年鉴》上的数据资料.这类资料的全面性、综合性、权威性较强,具有较高的引用价值.二是网上资料.网上的信息容量大,更新速度快,获取便捷,是现代社会一条很重要的资料来源渠道.同时,在网上还可以与一些名家、学者进行直接的对话与交流,从中也能获取大量用其他方法难以求得的资料或信息.三是他人的文章或书籍后面摘录的参考资料.这类资料一般都是作者在研究过程中精选出来的,对于相关问题的再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第三,关于研究的方法.研究的方法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演绎与归纳的方法,另一类是规范和实证的方法.

就演绎与归纳两种方法而言,前者是指由一般到具体,从基本的原理开始慢慢将其推演至具体适用的各个方面,后者是指由具体到一般,从具体的实例开始渐渐概括出一个普遍适用的结论.在具体研究当中,有将两种方法综合起来运用的,也有单独使用其中一种方法的.综合起来运用有理有据,说服力较强.如果单独采用,则在演绎的过程中要强调说理透彻,在归纳的过程中要注重论据充分.尤其是在运用归纳的方法时,一定要防止以点盖面、以偏概全的现象.

就规范和实证两种方法而言,前者主要是运用推理来回答应该是什么&rdquo,这类问题,后者主要是依据事实来回答是什么&rdquo,这类问题.目前在西方,无论是经济学研究还是会计学研究,绝大多数都采用实证的方法.如美国的《ACCOUNTREVIEW》是世界上第一流的会计杂志,其中都是实证性研究文章,没有实证研究的内容就不予发表.在我国,虽然传统的规范研究方法仍然占主导地位,但由于受国际趋势的影响,实证的研究方法也逐渐被引入.于是,这首先就要求我们对这两种方法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于实证研究,它的最大优点就在于把结论建立在客观的数据基础上,因而是可验证的.但是它的正确、合理性也必须建立在以下三个基础之上:一是检测设一定要合理,不能凭空检测定,二是数据的真实性一定要有保障,不能人为捏造,三是素材的收集不能夹杂个人感情的因素,如在设计调查问卷时,不能把自己的倾向寓于问卷题目当中来误导被调查对象.如果不能符合上述几点要求,那么实证研究的结论肯定就难以准确反映实际情况.

对于规范研究,它的最大优点就在于能够通过已有的被公认的素材来推展出新的结论,并且它还能为实证研究提供许多检测设条件.但是规范研究也有缺陷,最突出的就是其规范性难以验证.这就需要在从事规范研究时,带着强烈的学术责任心去进行深入全面的理论思考.综合起来,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各有千秋、互有所长,二者都是可取的且从我国目前来看都是应该被加强的.在实际应用当中,关键就在于如何根据个人情况和研究条件来选择适当的方法,并充分发挥所选方法的长处,尽量弥补其不足.

在这里,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就是,有时研究问题的方法与论文写作的方法并不是一样的.如马克思在写《资本论》时,用的是演绎的方法,从商品、商品的两重性开始层层展开,透彻分析.然而,他在进行政治经济学研究时,首先看到的不是商品,而是资本家与工人之间剥削与反剥削的血淋淋较量.这促使他开始思考:资本家为什么能剥削工人呢因为他掌握着资本.工人为什么被剥削呢因为他们没有资本.资本又是什么呢资本是已有的财富.财富从哪里来的呢资本家说是省吃俭用的结果,是他的父亲留给他的遗产.那他父辈的财产又是从哪里来的

原来是早期花钱雇佣了一些工人,开了个作坊、工厂进行生产后赚来的.那么他为什么能赚取巨额的财富呢原来是他压榨了工人的剩余价值.他为什么能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呢那是因为劳动具有二重性,商品具有二重性的缘故.这样追溯到了源头,并再从源头推演回去,便形成了《资本论》这篇宏著.由此可见,马克思当时研究的轨迹与写作的轨迹是完全相反的.我们在研究和写作过程中也同样可能碰到类似的情形,这就告诉我们不要一昧地认为用什么方法研究就应该用什么方法写作,如果老是这样,思维就会受到局限.

第四,关于论证的方法.论证的方法有很多,从论据的选择来看,有用理论分析来加以论证,也有用事实依据来加以论证,从论证的层次来看,有先分后总式论证,也有先总后分式论证,从论证的方向来看,有顺证,也有反证等等.在此我不对其一一详述,仅谈谈引用他人观点来进行论证的问题.

首先,应该明确的是,我们在搞研究、做论文时,经常会碰到引用他人观点来进行论证的情况.如果一篇文章通篇都是自己的观点,那是不合实际的,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就引用了很多他人的观点.其次,需要强调的是,引用并不是指为了拼凑文章而去抄袭照搬,它应该是出于以下三方面目的的考虑:一是赞成他人的观点,并在他人观点的基础之上建立自己的观点时,需要引用.

如赞成财务是一种货币关系的观点,但同时又认为这种货币关系的本质就是利益分割、价值分配关系,这时就可以引用他人的观点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二是赞成他人的观点,但从另一个角度去对其加以论证时,需要引用.如他人从保护投资者利益的角度论述了公司财务信息披露的重要性,而你又准备从规范公司财务会计行为的角度去就此进行论证,这时可以引用他人的结论来发展自己的观点,三是不赞成他人的观点,并准备对其进行批判或修正时,需要引用.


如有人认为会计准则的制定是一个政治过程,但你却认为它在中国不是政治过程,而是行政过程,这时可以引用他人的观点并对其加以反驳来形成自己的观点.最后,在引用他人的观点后,还有必要将出处、作者、发表时间等一一交待清楚,这既是以备查考的需要,也是一种严谨、负责的研究态度的体现.

总之,在研究过程中需要掌握的方法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很多,这些都有待于通过实践来细细体会、慢慢摸索.以上提到的只是我个人的一些感受,希望它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