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职业规划中的心理特征干预措施

更新时间:2024-03-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291 浏览:15265

【摘 要】职业规划实则在于明确学生的学习方向,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不同年级的学生在职业规划中的心理感受是有差异的.他们沿着平常、消极、无赖等三个阶段依次演变,使得干预措施也应进行针对性的设计.针对大二的学生应充分发挥辅导员教师的岗位优势;针对大三学生则主要依靠心理咨询活动来干预.对于大一的学生来说,则在于引导其将精力放置到学习和社团活动之中.

【关 键 词 】高职学生;职业规划;心理特征;干预

高职院校作为专科第二批次录取单位,其所招收的学生不仅存在着文化底止较差的客观现实;同时,在这些学生意识上也或多或少的存有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的产生一方面来自于社会的舆论压力,另一部分则是来自于与其他高中同学的比较.而在学校心理干预方面,似乎只是一味的强调他们应树立信心,且不知,越是强调就越使得他们形成“我不如别人”的心理暗示.关于这一点,在职业规划中表现的尤为明显.

目前诸多高职院校在新生入校后,都会帮助他们进行职业规划.从该项工作的目的来看,实则在于明确学生的学习方向,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然而随着在校时间的增长,他们通过不同渠道逐渐获知自身可能的就业岗位和薪酬待遇,残酷的现实必将侵蚀部分学生的斗志.为此,对高职学生职业规划的心理特征进行分析并进行及时进行干预,则能在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和树立信心上产生双重效果.

一、高职学生就业信息获取的途径分析

之所以分析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途径,其归因于:通过接收不同主体的就业信息发布,将对他们的心理产生不同的刺激效应.根据学生三年的在校时间,以下将从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大一期间的信息获取途径.同其他升入高校学习的大学新生一样,高职学生在大一期间仍沉浸在特定的新鲜感里.这种新鲜感可能来自于脱离了高中枯燥乏味的学习环境,也可能来自于大学学习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这就表明,他们中的大部分在意识上并没有主动获取就业信息的意愿.即使获得零碎的信息,往往也来自于专业课教师、高年级学生,以及学工部负责就业工作的教师处.就上述主观和客观条件进行分析,学生在大一期间较少存在因就业压力而导致的焦虑和抑郁等状态.关于这一点,是符合笔者的工作体会的.


(二)大二期间的信息获取途径.从三年学制来看,高职二年级学生已处于高年级,并且已经进入到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通过对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其必然在就业信息的获得上存在着较大的优势.如,在课程讲授中教师的信息传递,或者在实训环节中的亲身体验.这时有一个现象区别于大一期间,即他们中的大部分已主动搜寻有关就业的信息.实践表明,他们在校期间的信息获取主要来自于与毕业班学生的交谈.此时,因双方身份的对等而形成的“共情”效应,也将强化大二学生对就业信息的认知.此时,是心理干预的重要时期.

(三)大三期间的信息获取途径.一般而言,大三阶段学生除了还有一学期的课程外和撰写论文,大部分时间处于顶岗实习阶段(或是寻找工作).在他们由大学生活环境逐渐向职场环境过度的阶段,极易在思想上出现极端想法.这种想法的主要表现就是:(1)对现实世界的不满;(2)对校园生活的深切怀恋.从高校学生工作的开展而言,因大三学生即将毕业走向社会,则一般没有纳入到心理干预的主要范畴之内.

以上三个方面的就业信息获取途径告诉我们,不同年级的学生在职业规划中的心理感受是有差异的.他们沿着平常、消极、无赖等三个阶段依次演变,使得干预措施也应进行针对性的设计.

二、职业规划中的心理特征解读

遵循上文逻辑,以下分别就大一、大二、大三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解读.

(一)大一学生的心理特征.上文已经指出,大一学生普遍仍沉浸在程度不同的新鲜感中.因此,他们较少主动有意识的搜寻就业信息.因此总体而言,大一学生对于职业规划存有一定的想象力.这种想象力说明,他们此时的心理感受可以用“悸动”来概括.具体来说就是,大凡涉及到这类主题和讲座他们往往显得较为紧张;但在私人空间或非正式组织内部,则更多的表现为一种浪漫主义色彩.此时不是心理干预的重要时期,但可以通过引导来增强他们的学习意愿.

(二)大二学生的心理特征.作为高年级的大二学生,他们已经没有了大学生活的新鲜感,此时的他们正处于夹心层的尴尬局面.之所以这样讲在于,他们因新鲜感的丢失而在学习中缺少了动力,又因分享大三学生的求职体验而产生共情效应.前者将导致他们心理上的空虚;而后者又将导致他们时常出现焦虑情绪.在这样的二元现状促使下,必然使大部分高职学生面对职业规划呈现出消极情绪.不难知晓,这种消极情绪有将通过影响学习态度,最终出现负面情绪的循环累积结果.由此,此时是心理干预的关键期.

(三)大三学生的心理特征.不得不承认,笔者对于毕业班学生的心理特征掌握的还不够.这除了有上文指出的因素外,还与他们经常游离于学校内外有关.通过与部分大三学生进行交谈,对于他们在职业规划中的心理特征可归纳为三点:(1)心态淡定;(2)缺少想象;(3)漠视过往的职业规划体验.笔者认为,在“骑上马并送一程”的人文关怀下,也应对他们进行一定的心理干预.从而,能使之能正视学校环境与社会之间的巨大差异性.

三、干预措施构建

鉴于大一学生的心理特征使然,以下将着重就大二、大三学生的心理干预措施进行探讨.这里笔者强调,应充分发挥辅导员教师的作用.

(一)针对大二学生的干预措施.针对高校辅导员工作手段创新而言,本文认为:应充分发挥他们联系学生的岗位优势.如,通过面对面的谈心、以职业规划和就业为主题的班会活动,使得大二学生能在思想感情倾诉中释放心中的压力;并在集体活动中感受到归属感,进而缓解心中的紧张感.同时,高校管理者应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思想文化氛围,使青年大学生能够置身于集体之中,通过争优创优活动来实现自我价值.发挥集体互动活动的强大优势,通过增进班级内大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不但增强了大学生的班级荣誉感,还增进了班级成员间形成抵御职业规划中负面信息的凝聚力,这本身就远强于单纯依靠心理咨询所带来的效果.

(二)针对大三学生的干预措施.由于大三学生时常游离于学校内外,从而较难借助辅导员教师的岗位优势.这就意味着,依靠学工部门的心理咨询活动便成为必然.正如上文提到的人文关怀理念,高职院校应专门针对毕业班学生的开展职业规划心理干预活动,通过帮助他们正视职场中的逆境,来激发他们在未来职业规划中的“浪漫主义情怀”.毕竟,青年人需要拥有自己的梦想,而阻碍梦想实现的不是别人而是他们自己.当然,有条件的高职也可以引入辅导员交谈机制.

对于大一的学生来说,应通过他们在职业规划中的想象力,来引导其将精力放置到学习和社团活动之中.

四、小结

本文认为,不同年级的学生在职业规划中的心理感受是有差异的,使得干预措施也应进行针对性的设计.针对大二的学生应充分发挥辅导员教师的岗位优势;针对大三学生则主要依靠心理咨询活动来干预.对于大一的学生来说,则在于引导其将精力放置到学习和社团活动之中.最后,本文权当抛砖引玉之用,希望得到同行的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黄喜榜.危机事件中大学生心理干预机制探究[J].人民论坛(中旬刊),2011(5).

[2]王晓花.大学生心理干预策略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6).

[3]陈庆.大学生心理干预新途径:心理咨询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