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教学观念突出应用型特点

更新时间:2024-01-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703 浏览:19954

摘 要 :在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原则指导下,《外国文学》的课堂教学应当采取重组教学内容,保证教学和实践的时间;整合教学资源,提供研究训练素材;革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实践手段;完善考核机制,检测教学和实践效果等措施,才能保障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实践能力,才能真正培养出怎么写作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应用型人才.

关 键 词 :应用型;外国文学;教学;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2-0054-02

目前国内的许多地方性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途径,在这样的背景下,需要我们教师思考什么是应用性,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体现在哪里?学者王卫平曾说过:“文学课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文学知识,更在于使学生获得文学审美能力、文学想象能力以及写作能力.大学中文系学生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使学生具有深厚的人文知识、深刻的人文思想、敏锐的审美感悟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和较强的写作能力.”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不能将其简单理解为职业性的要求,与理工类课程相比,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是隐性的,不可能在短期内显现.所以更应当注重人文素养的渗透,注重知识点的来龙去脉,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人文情怀、意志品格、口头表达、文本分析能力.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主干必修课程,外国文学同样承载着要为这一专业的学生提供相关的学科专业知识储备,训练思维能力、提高阅读鉴赏能力、渗透人文情怀并最终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的重任.然而传统的外国文学课程教学,不但内容陈旧,而且教学方法单一,普遍采用是“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首先介绍作家生平,再复述作品内容,最后分析艺术特色.“满堂灌”的模式,使学生只能被动听,于是,“老师讲笔记、学生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甩笔记”就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詹姆斯·杜德斯达曾指出当下大学教育存在的明显问题:“教学的作用通过一名教授教授一班学生来发挥,反过来,学生们通过阅读指定的课文、撰写论文、解题或者做实验以及参加考试来对教学做出反应.”外国文学课程在这种陈旧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不利于培养学生能力.针对这一现状,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在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原则指导下,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对外国文学教学模式改革做了如下尝试.


一、重组教学内容,保证教学和实践的时间

外国文学的教学长期以来都存在内容多、学时少的矛盾,因此很多老师在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上,往往更注重对文学史的讲解,而减轻对名家名典的解读.这样组织教学内容的结果是,学生可能在知识的传承上没有问题,但是在能力的培养上、实践应用上却有所缺失.但文学的根本毕竟是作品,文学的魅力、影响和意义也主要来自作品.离开了作品,就不存在什么文学史、文学思潮,文学环境也失去了依附的基础.对于文学研究来说,最根本的应该是对作品的研读,只有深入地阅读作品,认真分析挖掘作品的魅力和意义,才能真正体会文学之美,才能全面而深刻地理解各种文学思潮和文艺思潮.因此,在外国文学教学中,应该采取作品阅读与其他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方法.外国文学教学的主旨是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把握外国文学发展的历史脉络,全面地学习外国文学基础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外国文化与历史常识;能够结合所学哲学、文学理论等知识描述与评析重大文学思潮、文学流派、文学社团和主要作家作品,客观公正地分析纷繁复杂的外国文学史上的现象,掌握其发展的历史规律和审美特点,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整合教学资源,提供研究训练素材

目前外国文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传统经典名著对于“90后”失去了吸引力,他们更愿意把注意力集中在新鲜事物上.因此如何利用教学资源,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研究训练的素材,是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外国文学属于“异质文化”,文化上的中西差异,导致了学生不能彻底地理解西方文明文化.同样的题材和主题在中西文学中却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课堂的讲解很难使学生全面掌握和了解历史背景、社会风貌,如果在讲授这些内容的时候,能够恰当地引入影像手段,教学效果则会好很多.这些影像手段包括能够代表某一时期的社会风貌、文化地理的图片,还包括一些有关某一历史时期总体社会风貌的视频.这些图片和视频资料能够让学生对陌生的异域文化有直观、感性的了解.只有有了这些直观、感性的了解,他们才会有进一步深入了解的兴趣和进一步理解的心理认知基础.如果教师能够把这些影像资料和自己的讲授有机地结合起来,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讲解作品《简爱》时,可以给学生布置课后观看三个不同版本的影片,让他们思考哪个版本更贴近原著,为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求学生必须阅读熟悉原著,并形成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认识.在充分利用影视资源的条件下,既让学生阅读了作品,又提高了其阅读鉴赏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突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

三、革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实践手段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的教学活动要求,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练习机会,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增强实践能力.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改变传统的“重认知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观念,把课堂的主体由教师转变为学生,由教师在教授系统知识的前提下指导学生开展多种实践活动.具体实践活动的安排应突出“读-说-赏-写-演”五个环节.读:教师制定阅读书目,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文学名著、相关学术著作,要求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说:即通过学生课堂回答问题提高其说的能力.它既包括课堂问题的即兴回答,也包括文学专题问题的研讨,这样既能检查学生对于外国文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能够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赏:在学生掌握文学知识、阅读原著的前提下,引导他们观看相关的历史文化介绍的视频、美术作品、影视剧改编等,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别能力.写:让学生养成勤记读书笔记的习惯,撰写学业论文,写作讨论发言稿,改编剧本.使学生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同时,锻炼写作的能力.演:中文系学生需要从写作、朗诵、表演等多方面素养.因此,在课堂中可以根据课时安排,布置相应的课堂剧表演任务.将学生分组,选派组长对组内人员分工:创作剧本、演员、旁白、音响、道具,要求人人参与,各司其职.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其动手能力,强化团队意识和集体精神.上述五个方面的实践活动安排,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保障基本知识掌握的前提下,发展学生多方面能力,并为其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四、完善考核机制,检测教学和实践效果

考核是检测学生学习成效和教师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但是考核的方式不能是单一的闭卷考试,而应该落实在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鉴于此,我们在考核成绩的评定上,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课堂考勤占10%,课堂表现占30%(包括作业、回答问题、参与讨论、课本剧演出),期末试卷成绩占60%,这样的安排才能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做出公正的评定.

总之,在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的原则指导下,《外国文学》的教学必须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注重教学实践环节的安排,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唯有此,才能真正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的.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