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

更新时间:2024-03-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771 浏览:11623

教师作为这个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与责任.我们不仅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学识与修养,做一个有精神境界、有人生格局的“人”.还要为下一代人的进步与发展,负起我们应该承担而且能付得起的责任.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地去发现和接受新的事物,沉淀和淘洗脑海中或许不合时宜的旧事物,认清当下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态度,挖掘和揣摩学生学习心理,提升自身发展的内动力,激发和牵引学生学习的内动力.

当下教师所面对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对于学习没有兴趣,对于上网玩游戏、逃课、看课外书、聊天等时尚的东西非常热衷.面对这样的中学生,家长不惜重金,采取各种补救措施,全然无效;老师面对这样的学生虽然苦口婆心,但效果甚微.学生、家长、老师、学校和社会,似乎陷入一个相互依赖、相互妥协,又相互牵制的怪圈.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不禁会问:为什么会这样?面对这种情况,各个环节应该怎么应对?各个环节又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和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简而言之就是――“为什么?怎么办?谁来办?”

一、为什么

1.就学生自身而言.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外界的新鲜事物核爆似的在他们周围扩散开来.电脑、电视、手机、网络、KTV、网吧等信息量大又良莠不齐,学生在接触和接受这些事物的时候由于心志尚不成熟,好奇心又强,难免会出现信息辨别障碍,无法正确判断信息的接受方式和接受程度.以至于一些不符合心理发展规律的信息长期盘踞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导致学生对学习做出错误的判断,认为学习无用.加之学习本身的劳累与作业的繁重,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逃避学习,或是在老师和家长的逼迫下去非常被动地学习.

2.就家长和学校而言.家长和老师大多经历过高考,亲身体验过现行教育制度下中高考的严峻程度,并且深刻体验到当下中国严峻的就业形势.所以很大程度上都是在用成年人的思维方式来看待学生学习状态和学习心理,忽视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困惑和疑问.当学生在心理上对学习产生懈怠和排斥时,我们往往用一些简单甚至粗暴的方式来应对,如告诉学生不好好学习将来必定像某某或是自己将来一定没有出息,难成大事.而此时学生对于工作生活完全没有形成概念,因为,我们几乎将所有的事情都事先用我们的思维方式做好了安排.学生会认为万事都有你们成年人安排,我只要听话执行就行,所以上什么学校、学什么专业、做什么工作都与自己无关等原本是学习的主体,却生生变成与学习最无关联的事外人.

3.就社会而言,价值观的引导首当其冲.大量的媒体以不同的方式宣传金钱至上的观念,谁有钱谁就有一切,不光是学生受到影响,社会的每一个组成分子都在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生活节奏加快,世人越来越浮躁,成人不能静心读书,学生不能安心学习,总希望什么事都能一蹴而就甚至是不劳而获.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家长认为读书无用,做生意开淘宝店成了许多学生的人生目标.成功,似乎已经变成一种快餐,很少有人愿意小火慢炖.

二、怎么办,谁来办

在教育心理学中,学习内动力又叫作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原因,是激励、指引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它并不是某种单一的结构.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由各种不同的动力因素组成的整个系统所引起的.其心理因素包括:学习的需要,对学习的必要性的认识及信念;学习兴趣、爱好或习惯等.从事学习活动,除要有学习的需要外,还要有满足这种需要的学习目标.由于学习目标指引着学习的方向,可把它称为学习的诱因.

鉴于学习内动力的复杂性,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动力需要学生、家长和学校的协同合作.

1.就学生而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起主导作用的内因,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卡文顿提出的自我价值理论以成就动机理论和成败归因理论为基础,从学习动机的负面着眼,试图探讨“有些学生为什么不肯努力学习”的问题.卡文顿研究发现:“自我接受的需要是人类最高的需求,只有个体感觉到自己有价值,他才能接受自我,自我价值感是个体追求成功的内在动力.成功使人感到满足,使人自尊心提高,使人产生自我价值感;而成功的经验往往是在克服困难之后才能获得,困难的克服则需以能力为前提.因此,能力、成功和自我价值感三者之间就形成前因后果的连锁关系.也就是说,高能力的个体容易成功,成功的经验会使个体产生自我价值感.久而久之,对自我价值感的追求就成了个体追求成功的动力,并常常把自我能力与自我价值等同看待.”


所以学生在自我认知和自我认同时,一定要凸显自我的价值,并以实现自我价值为目标,树立高远的并通过自身努力能够实现的目标理想,以此为动力,改善学习心态,改变学习态度,从而形成长久有效的学习内动力.

2.就教师而言,教师的激励与引导属于外部因素,在唯物辩证法中:事物的发展是由内外因共同作用形成的,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内因决定着事物的根本属性,外因推动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正确合理地引导、激发并维护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那种潜在的学习愿望变成实际的主动学习的行为.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

①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设置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

②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即教师在教学时,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难度,恰当控制学生学习的动机水平.避免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

③充分利用反馈信息,给予恰当的评定.心理学研究表明,来自学习结果的种种反馈信息,对学习效果有明显影响.这是因为,一方面学习者可以根据反馈信息调整学习活动,改进学习策略;另一方面,学习者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或避免再犯错误而增强了学习动机,从而保持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教师的评定要有据可依,要有的放矢.

④妥善进行奖惩,维护内部学习动机.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奖励和惩罚对于学生动机的激发具有不同的作用.一般而言,表扬与奖励比批评与指责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为前者能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而后者恰恰起到相反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要善用奖励机制,善用奖励语言.

3.就家长而言,要改变以往简单粗暴的压迫式教育和无差别教育,正确认识学生学习内动力不足的原因,主动有效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听听学生的心里话,而不是简单用“别人家的孩子”来“激励”自己的孩子.同时,家长作为学生的第一监护人,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学识修养,多看些教育、心理方面的书籍,要正确认识自己在学生成长过程的责任与义务,少一些批评指责,多一些理解与宽容;少一些饭局应酬,多一些关心与陪伴;少一些抱怨与失望,多一些鼓励与交流.

学生学习内动力的提高,需要学生、家长、老师的协同合作,缺一不可,面对如今越来越功利化的教育环境,我们要努力以正确的价值体系、教育方法和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当代学生的美好未来撑起一片天.

(作者单位:甘肃兰州市第五十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