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性本科院校音乐专业教学改革

更新时间:2024-01-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3741 浏览:107650

摘 要:在目前大力开展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找准自己的定位,确定真正属于自己的发展空间,是每一位地方性本科院校及其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而地方性本科院校中的音乐专业,须要利用本地域音乐文化的特色优势,扬长避短,与院校自身的教育改革与发展相结合,创办特色教学,突出“宽基础、重技能、讲应用、塑综合”的课程理念,与挖掘、整理、保护、传承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以学生就业为导向,走一条既能培养实用性音乐人才,又能利用地域特色优势、深化音乐专业教学的改革之路.

关 键 词:音乐专业;教学改革;本地域音乐文化;地域特色

中图分类号:J60文献标识码:A

21世纪的中国教育,是注重教学质量和人才素养的教育.作为音乐人才培养基地的各地方高校,为使其培养的人才能够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与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相适应,就要不断思考发展目标和定位问题,改革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利用本地域文化优势,深化音乐专业教学改革,形成符合本地实际、符合本校、具有鲜明特色的音乐专业课程.

一、将本土地域音乐文化引进地方性

高校音乐课程的依据和意义从文化教育普及的意义上讲,先前的教育模式以精英文化为核心,忽视来自本地域的音乐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育模式和知识的僵化,教育资源的浪费.本地域音乐文化是质朴的,它唤醒人们对来源于最真实生活环境的一种认识,是对文化源泉的认识,它让我们看到的是祖国各地区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丰富多彩,有了这些深厚底蕴的本地域音乐文化,我们的精神世界将更加完整和丰富.因此,2003年3月,我国教育部出台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明确提出“各高等学校可根据本校学科建设、所在地域等教育资源的优势以及教师的特长和研究成果,开设各种具有特色的艺术任意选修课程或系列专题讲座”.由此可见,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必须促进各地高校特色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将本地域色彩浓郁的音乐文化引进高校音乐课程正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

审美能力与创造能力培养是大学音乐教育的根本,而本地域音乐文化样式具备了大学生音乐教育的这两个基本要素.而本地域音乐文化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成为地方性本科院校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地方性本科院校音乐专业教育中,开设本地域音乐艺术课程,进行民间艺术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可以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和判断能力.其次,可以让学生亲身参与艺术实践,启发和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再次,学习本地域的传统音乐艺术,以激发学生对传统音乐艺术形态的兴趣,增强他们对祖国传统艺术的热爱,唤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把本地域音乐文化引进大学音乐专业课堂,能为它们注入新的生命力,能够使本地域的传统音乐文化得以继承和撒播并发扬光大.

二、将本地域音乐文化引进地方性高校音乐课程与挖掘、

整理、保护、传承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地方性本科院校的音乐专业和音乐院校相比,有着独特的办学优势,其最大的优势在于“地方性”.这一特点决定了地方性本科院校的音乐专业在挖掘、整理、保护、传承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地方民族民间音乐品种方面,有着自己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音乐如同语言一样,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民族性.随着民俗、地域的不同,音乐存在着巨大差异.在人类文化地域性差异形成时,音乐的差异也就随着产生.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地方性”,正是这种地域性差异的体现.因此,地方性本科院校根植于地方,依附于地方经济和文化,接近民众,从“着眼于地方,怎么写作于地方”的实际出发,无论是从生源的本土化程度,还是从地方性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事业的需求和渴望的角度来看,都给地方性本科院校的音乐专业围绕着挖掘、整理、保护、传承本地区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利条件.

地方性本科院校的音乐专业生源大多数源于本地区,语言、文化环境十分熟悉,对本区域性音乐文化易于接受和理解,这就为学习、研究、挖掘、整理、保护、传承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地方民族民间音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生源的本土化,自然地变成了地方性本科院校音乐专业的办学优势,这就为学生学习和研究本地区传统音乐文化、了解不同的生存背景下孕育出的不同的作品风格和民族区域音乐文化增加了准确性,弥补了“保护和抢救音乐遗产的工作严重缺乏人手”①的现象.

要想对区域性的本土音乐文化进行系统、全面、完整的挖掘、整理和保护,地方性本科院校音乐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是最合适的对象.在校期间,他们有针对性地系统学习过整理、保护音乐文化遗产的一些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大多数来源于本地区,对本地区的音乐文化非常了解,这利于挖掘和保护工作的深入.还有,地方性本科院校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其就业定位于基层,有利于他们能潜心开展挖掘、整理、保护和传承本地域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地方民族民间音乐品种研究工作.因此,从实际出发,变劣势为优势,扬长避短,紧贴地方文化,将教学与地域性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族民间音乐艺术品种的挖掘、整理、保护与传承结合起来,这不失为一条地方性本科院校音乐专业创特色、拓空间的办学之路.它既符合自身的客观实际,又弥补了专业音乐院校人才培养的不足.围绕这一特点,地方性本科院校音乐专业就要适当调整现有的教学体系,注重课程建设,避开音乐院校强势专业的锋芒,消减表演类的技能技巧课程,加大理论技能课程的课时投入,增强学生的田野考察、采风等实践活动能力,培养能全面了解音乐学科基本知识,熟练掌握音乐学科的主要基本理论,在民族民间音乐方面具备一定的挖掘、整理与研究能力,并有一定音乐活动的组织、教学、实践能力的基层音乐文化工作专门人才.

三、以就业为导向,使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趋向于应用型、

复合型方向发展从我国现有的音乐教育机构布局来看,全国高等音乐教育机构由原来的不足40所,增加到700多所,②其中大部分为地方性综合类本科院校新增设的音乐专业.这些新增设的音乐专业,由于开设时间短,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加上办学定位不明确,一些音乐专业没有自己的特色,大多与专业音乐院校进行着“同一规范的教学”,充当着“产业链”中的最末端的“批量生产车间”,结果是教学质量不高,学生素质较差,毕业后难以找到工作.在大力开展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今天,地方性本科院校的音乐专业,如果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和办学特色,就面临着生源数量骤减,办学严峻,难以有发展空间的严峻形势.由于地方性本科院校音乐专业的师资一般都来自于各层次的音乐院校,包括各师范大学的音乐专业,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教学体系与音乐院校大同小异.和音乐院校相比,地方性本科院校音乐专业面对的情况是: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学结构存在一定缺陷,生源素质较低,缺乏办学的历史积淀,社会影响、认可度不太高,这就决定了其毕业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味地像音乐院校那样,在声乐演唱、钢琴和器乐演奏上投入大量课时,就违背了自己的实际情况,必将给办学带来不良后果.

据不完全统计,地方性本科院校音乐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一般从事的工作岗位有中小学音乐教师、基层文化馆、幼儿园音乐教师、琴行教员、琴行业务经营、家教、各企事业单位、参军和自主创业等.从近2年的就业情况看,从事专业的人数不到30%,其余的转行就业或无业可就.这种情况的出现,固然与全球经济危机而导致就业形势严峻有关,但也与目前音乐专业以分科设置为主流的学科课程体系也有很大的关系.这种课程体系设置已不适应新时期人才教育的发展要求,出现了学生专业口径窄、专业技能不突出、个人发展定位不明确、兴趣淡薄、理论水平低、综合素质不强等问题.这是由于地方性本科院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课程结构不合理、脱离实际造成的.基于上述情况的出现,地方性本科院校的音乐专业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其课程设置应充分体现“宽基础、重技能、讲应用、塑综合”的的构建模式,在必修课中进行系统的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训练;在选修课中除拓展技能课外,还要设置与就业相关的管理类、家政类、怎么写作类等课程,突出塑造综合素质与实用性技能两方面,既追求学科专业的系统性,又体现专业和学科间的横向联合.既要继承音乐教育传统,又要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与需要.


四、地方性本科院校音乐专业教学改革课程体系的建立

围绕着上述教学改革的设想与思路,地方性本科院校音乐专业应该对现有的教学体系进行适当的调整,把教学内容与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学生就业紧密结合.音乐专业教学改革课程体系设立如下:(详见图表)音乐专业教学改革课程体系

总之,地方性本科院校音乐专业教学改革与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学生就业相结合,必将给学生的就业带来广阔空间,调动学生在校学习的积极性,使地方性本科院校音乐专业创特色、树品牌成为可能.因此,地方性本科院校应利用地方音乐文化的特色优势,扬长避短,与院校自身的教育改革与发展相结合,创办特色教学,突出“宽基础、重技能、讲应用、塑综合”的课程理念,与挖掘、整理、保护、传承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以学生就业为导向,走一条既能培养实用性音乐人才,又能利用地域特色优势、深化音乐专业教学的改革之路.

①蔡良玉《音乐遗产保护和管理人才的培养问题》,《音乐研究》,2006年第1期,第8页.

②刘嵘《原生态民族音乐与当代音乐发展研讨会侧记》,《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第143页.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