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学为例英语专业本科毕业文写作

更新时间:2024-09-2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641 浏览:20831

[摘 要]以英美文学为例,从论文选题、拟定论文提纲、论文写作过程的细节处理这三方面着手,探究并总结出较为实用的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方法.

[关 键 词]英美文学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方法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9-0029-01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指出:毕业论文是考察学生综合能力、评估学业成绩的一个重要方式.[1]英美文学在英语专业本科论文选题中占较高比重,故本文拟以英美文学为例,着重探究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方法.

一、恰当、准确的论文选题

首先,确立可操作性强的选题,以适合明晰展开5000字的论文为宜,范围不宜过于宽泛或狭窄,推荐选择研究某一文学作品.大而化之的选题,如“美国后现代小说研究”等,不能够对该问题形成深入探究,过于狭窄的论文选题容易束缚语言发挥和论证能力.

其次,选题的核心概念应明确界定.选题者须对选题的关键术语、概念的界定完全了解.倘若借助文学理论阐释,更需对这一理论有系统、准确的掌握.20世纪西方文论,对解读当代文学作品更为关键,如选题为“从生态批评角度解读《老人与海》”,那么选题者须对生态批评理论、海明威、《老人与海》等有完整的了解.

第三,选题应具创新性.有新意的文学研究,需要选题前的认真筛选,尽量回避较多前人研究的选题,如“《德伯家的苔丝》中的人物性格分析”“论《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意识”等.而避免重复研究的途径有两种:或选择国人较少研究的当代英语作品,或完善自身的理论基础,通过重读经典作品寻找新的切入点.

二、缜密、有逻辑的论文写作提纲

缜密的论文提纲,会减少论文实际写作将遇到的问题.一篇5000词的毕业论文一般以五至六个部分展开,除掉引言和结论之外,中间的三到四个部分才是论证的关键和主体.就论文字数的分配比例而言亦是如此,引言和结尾一般会各占300-500词,中间的主体每部分约占1000-1500词.主体部分的提纲下一般以再包含两级标题为最佳,提纲标题级别更详尽,论文结构框架更详密,更利于将来的论文实际写作.


论文提纲的逻辑性,会决定论证的严谨程度.加强论文提纲逻辑需注意:第一,每一上级标题都应严谨地包含附属于它的子标题,即子标题合起来是其上级标题的最好说明和诠释,且几个子标题之间一般为并列或者递进的逻辑关系.仍然以“生态批评角度解读《老人与海》”为例,如主体部分从人对自然的依赖、人对自然的抗争、人最终与自然达成和谐来论证,那么,这三者不仅在内在关系上印证了生态批评理论观点,而且形成了一个逻辑较强的整体结构.需要注意的是,这几个层次不是按发展顺序分阶段的故事重述,而是要写作者基于对作品的宏观理解,围绕自己提炼的观点进行论证.

三、标准、严谨的论文写作过程

论文的细节处理是彰显学术论文标准和严谨的关键.首先,应注意摘 要、关 键 词、引言、结论的撰写.摘 要多采用报道式,以不超过论文字数5%的简练语言,概括研究的目的、方法、主要内容和研究结论,特别要突出创新见解.关 键 词选取充分表示出论文主要内容的词汇,一般3-5个.引言是全文的引论,围绕论题简述研究目的、背景、文学理论依据、研究综述和预期成果,与研究对象无太大关联的作品和作家生活背景均无需赘述.结论是经研究得出的新见解的说明,是对主体各部分的总结与升华,并非主体各部分小结的简单重复.研究的现实价值可在结论部分阐发,以赋予论文研究以现实意义.

其次,写作过程中的每一细节都不容忽视.论文的各级标题务必使用短语表示,而不可使用句子,标题中实义词、5个字母以上虚词的首字母都应大写.论文语言使用客观的学术表达,口语体或第一人称一般以被动语态代之,如使用itisseenthat等,而非wecanseethat等;类似讲义的语句也要避免,如“若观察某人物的言谈,你就会发现等”,改为“他的言谈透露出作者的等用意”这一客观表达,才能凸显论文的客观性.论文注释有夹注、脚注和尾注三种.英语行文的论文推荐使用夹注,即在引文后用括号标明(作者,出版年:引文页码).写作者应尽量引用近年研究成果,以不落后于研究前沿,而且引文也不宜过长,只引用与表达观点相关引文即可.同时,写作者须在参考文献中准确列出引文出处,格式遵照国家标准的“GB/T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完成写作后,写作者应通读论文以减少错误发生,如时态语态等语法问题、行文的各种格式问题、标点符号的规范使用、汉语思维句、句子过长产生的歧义等情况.学术论文写作中,这些细节并非小问题,恰恰是这些细节才彰显着论文的学术性和严肃性,才显示着写作者严谨的学术作风.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年修订)[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