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刍议

更新时间:2024-01-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075 浏览:10202

[摘 要]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是一门新专业,2004年首次在高校中开设本科专业.伴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本专业也迅速发展,现在已经形成本硕博层次齐全的高等教育专业.在这几年教学经验与学术讨论的积淀之下,反思最初的课程体系,正是一个恰当的时候.通过对非艺术类普通院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这一个层级课程设置的讨论,探索其内在规律和科学性,理清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根本性思路.

[关 键 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核心课程

[中图分类号]G124;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7-0224-02

一、课程设置的框架

我国高校本科课程设置一般分为公共基础课、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课五大类别.公共基础课包括“两课”、大学外语、大学计算机、体育和军事理论.这几门课程是大学本科学生任何专业都要学习的基础课.公共基础课的学分和课时占本科生毕业所需学分和课时的四分之一左右.通识课是为了使大学生广泛地涉猎本专业以外的知识,尤其是人文社科类的知识,培养综合素质而开设的限选课.一般学分设置在10学分左右,课时数在150~200课时左右.实践课包括军训、公益劳动、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通识课和实践课的学时学分占总学时学分的六分之一到五分之一左右.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是本科课程设置中最主要的内容,也是不同本科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不同专业的本科学生学习不同知识的重要体现.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时学分一定会占到总学时学分的一半以上.在一些院校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区分的比较明显,专业基础课是指专业所在一级学科的基础课程或者所在学院的平台课;专业课是指本专业所特有的,明显与其他专业不同的专业课.而有些院校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区分并不明显,而统称为专业课.

有些学者认为现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杂乱无章,在专业课方面需要开什么课、开多少门课、每门课教授多少学时,课程之间的层次和先后顺序都没有统一的认识,更缺乏严密的论证.大多数高校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也是仓促上马,课程的设置多是依据所在院系原有的师资情况而定.也有学者认为,目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不一定需要全国一致的课程设置,可以从开办高校自身的特色出发,通过实践得到不同特色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办学的经验,这能更好地发展文化产业管理学科.目前,开办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院校大致可以分为艺术类院校、财经类院校、政法类院校以及综合院校、理工院校和师范院校.其中,艺术类院校多以经纪人、艺术管理和院团管理为其特色;财经类院校多以文化产业经济、金融管理为其特色;政法类院校多以政策与法律问题和版权法为其特色.后三类院校的情况较为近似,特色不足的问题也比较一致.但总的看来,如果课程设置差异性太大是不利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发展的.从教师的角度来讲,如果课程设置完全不同,无论科研项目的涵盖范围,学术评价的标准都会遇到很大的问题.从学生的角度来讲,如果所学内容没有共通性,社会对于该专业的认同度会大为下降,学生就业也就成了问题,跨学校考研升学也会有障碍.所以,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必须有几门必开的核心课程:如文化产业概论、大众文化研究、文化管理学、文化经济学、文化资源学、文化产业法规与政策、文化市场营销和传播学.无论哪一类的院校都应该在这八门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建设自己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

二、课程设置实例

如同济大学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学安排.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相关的课程被分为了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特色课三个部分.

学科基础课包括中国文学经典、中国文化史、外国文学经典、世界文化史、中国思想史、中国思想经典、西方哲学史、西方哲学经典、中国文学史、外国文学史.这是同济大学以文化批评为基础设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体现,着重加强学生的文学和文化的基础知识,强调对哲学史、思想史的学习.

专业基础课包括文化产业学、创意学概论、文化研究导论、文化产业管理、文化资源概论、文化产业经济学、文化产品与营销、文化产业政策与法规、文化产业投融资与财务管理、文化产业管理案例分析、知识产权专题、市场调查与策划.除了传播学的相关课程开设在专业特色课中,基本上涵盖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必开的核心课程.


专业特色课包括文化发展规划专题、创意设计概论、新媒体经营与管理、互联网文化概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专题、文化创意项目管理、新媒体策划与写作、城市文化专题、艺术市场与文化消费、文化艺术策展实务、互联网传播专题、新媒体广告.体现其开创性的办学思路,着重于文化产业的创意性、新媒体和城市文化三个角度.

再如长春大学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学安排.其专业课分为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

学科基础课包括文化产业概论、文化产业经济学、文化产业管理学、文化资源、文化产业法规与政策、文化市场营销、西方文化、中国文化、文化产业理论专题、文艺学、美学、大众传播学.已经包括了专业必开的核心课程.

专业必修课包括文化经纪人概论、中国古代美学、民俗学、中国文学、外国文学、公共关系、实用文体写作等课程.这种侧重于文学课的设置并不是因为其专业开办于文学班底的院系,而是因为文学修养给予人的文化鉴赏能力和对于内容的敏感性,使其成为了文化产业从业者必备的基础能力.文学成为了进入“内容为王”的文化产业的一个路径,给出了综合院校、理工院校和师范院校开办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一个特色化办学的思路.

专业选修课包括艺术品鉴赏与拍卖、会展产业实务、广告创意与文案、出版产业实务、旅游产业实务、影视艺术概论、通俗文学专题、知识产权法、文化品牌研究等课程.可以看出其开设的专业选修课多是产业实务课程,这也符合地方普通高校怎么写作地方,培养文化产业项目执行层面人才的办学目标和层次.

三、课程设置的思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本科阶段的课程设置主要是指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专业课,实践环节中的社会调查、社会见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设置.其核心内容在于上哪几门专业课、每门专业课讲授多少学时、课程的先后顺序,使其成为有机的课程体系.使学生在接受教育之后,对于文化产业管理的知识体系有一定的认识,具有一定的科研和自我学习能力,能够从事相应的社会工作.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专业课应该分为三个层次:文化基础课、文化产业基础课、文化产业实务课.每个层次的学时学分数量应该是相近的.

文化基础课就如同济大学的学科基础课,长春大学的文学类课程,是教授学生必要的文化素养,在其学习文化产业专业课程之前,对文史哲这样的传统人文学科的知识有一个必要、基础性的积累.有了文化底蕴才可能产生文化创意,才能不违背文化规律做事情,才能避免用产业来危害文化.文化基础课可以选择历史、文学、文化史或者哲学思想史等角度来进行教授.如果选择其中一个或几个角度就要包含其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不应碎片化.

文化产业基础课应该包含文化产业概论、大众文化研究、文化管理学、文化经济学、文化资源学、文化产业法规与政策、文化市场营销和传播学八门必修课,这八门课程组成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最为核心的知识体系.目前,我国招考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的高校所出的专业科目,也基本没有超出这八门课范围的.

文化产业实务课如同济大学的专业特色课,长春大学的专业选修课,是在八门文化产业基础课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深入文化产业管理的产业实际或者细分的知识体系.不同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规划文化产业实务课的内容,最好是形成几个不同的方向,每一个方向有三至五门成体系的课程打包选修,防止学生盲目选课而使知识体系不完整.

这三个层次的课程应该首先教授文化基础课,之后教授文化产业基础课,在高年级再教授文化产业实务课,使学生形成完备的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胡惠林,单世联.文化产业学概论[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

[2]李思屈,李涛.文化产业概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3]洪叶.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学科定位研究[D].中南大学,2012.

[4]陈立萍.在文化产业管理学科中设置文学类课程的探索[A].近30年中国文化产业理论、实践与学科建设——第六届全国高校文化管类学科建设联席会议论文集[C].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8-10.

[5]刘筠梅.高校文化产业学科建设的现状与思考[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1(8).

[6]向勇.北大讲坛:全球视野下的产业融合与文化振兴[C].北京:金城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