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与价值: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生命教育

更新时间:2024-04-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2548 浏览:147588

摘 要:教育是建立在个体生命基础上的培养人的活动.语文学科丰富的人文内涵使其具有贯彻生命教育的优势.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选文重视生命教育,从生命与挫折、生命与、生命与价值等角度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热爱生命,直面挫折,敬畏生命,并关注生命价值,重视精神追求.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资源,在对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适时适当地进行生动形象的生命教育渗透,使之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在奋斗中体现生命价值.

关 键 词:苏教版语文教材生命教育

教育是建立在个体生命基础上的培养人的活动.泰戈尔说:“教育,是传递生命的气息.”然而在教育日益急功近利的今天,人们日益忽略生命本身的存在和发展,总是脱离生命本身追寻更多功利,在生命个体上加注更多压力与负担.语文教育作为人文性最强的学科,承担着生命教育的重大责任.研究语文教材,挖掘生命教育因素,能从一个重要的侧面认识到教育如何关怀生命、呵护并敬畏生命,从而把握教育与生命的紧密关系,对发展生命教育有重要影响[1].从生命与挫折、生命与、生命与价值等主要角度,可以梳理出教材中的重要生命元素,对语文教学贯彻生命教育有重要价值.

一、生命教育与语文学科的联系

生命教育,顾名思义是关于人的生命的教育,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对个体生命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进行完整性、人文性的生命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活出生命的意蕴,绽放生命的光彩,实现生命的辉煌”[2].这种引导在语文学科上更有优势,也体现得更为明显.新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不能忽视对学生人文性意识的培养.可以说,语文课程在人文性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后者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毋庸置疑,生命教育是属于语文人文性教育的一部分重要内容,在当今学生生命意识严重缺乏的社会现状下,这部分内容越来越值得关注.语文学科应注重从生命教育角度启发学生对一切生命施加人文性的关爱.语文教材的编写中,应更多融入生命教育素材,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热爱生命、敬畏生命,提升生命价值,活出精彩人生.


二、教材中的生命教育主题分析

苏教版初中语文6册教材以主题为单元划分课文,其中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集中出现了三篇直接与生命相关的课文,分别是铁凝的《生命与和平相爱》、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海伦凯勒的《享受生活》.其他与生命教育直接或间接相关的课文分散出现在各册教材中.综观全套教材的主题内容,我们能感受到强烈的生命教育意识,尤其在生命与挫折、生命与、生命与价值三个主题方向表现得最为明显.

(一)生命与挫折

挫折教育应是中学生首先接受的必要教育内容.能顽强面对挫折,在困难中依旧保持对生命的热爱应是积极生命观的应有之义.法国作家阿尔贝特史怀泽在《敬畏生命》一文中说:“善是保存和促进生命,恶是阻碍和毁灭生命.这是必然的、普遍的、绝对的原则.”[3]生命教育的一切内容应以热爱生命、保存生命为出发点.

杰克伦敦《热爱生命》中的主人公身处辽阔可怕的荒野之中,面对无水无食的艰难生存困境,面对死亡的逼近,他心中仍然怀着对生命的热爱.“他摔倒在哪里就在哪里休息,一到垂危的生命火花重新闪烁起来的时候,就慢慢向前走.他已经不再像人那样挣扎了.逼着他向前走的,是他的生命,因为它不愿意死”.后来,面对病狼的威胁,为了生存,别无选择,两个濒临死亡的生命拖着垂死的躯壳做生死决斗,主人公最终咬死病狼,喝狼血自救,绝处逢生.选文告诉我们极简单却极深刻的道理:只要心中生存的意念还在,只要我们不放弃一丝生的希望,再艰难的困境也会重生.热爱生命,这便是来自生命最深处的召唤.

《享受生活》向我们传递海伦凯勒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对万事万物的热情,用无比珍视的感恩之心感受生活,体会生命的美好,感悟这个世界的美好,“虽然生命中有很多缺陷,但我可以有如此多的方式触摸到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世界是美好的,甚至黑暗和沉寂也是如此.无论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中,都要不断努力,都要学会满足”.

《生命与和平相爱》借用犹太人戴维的故事,向我们展示这个民族生机勃勃的强大创造力,启示我们“正是对生命不衰的热爱和对和平执著的祈祷,支撑着犹太民族不断战胜人类所能承受的最大苦难”,从个人生命角度上升至民族生命角度,发出生命与和平相爱的号召,体悟一个民族生命的尊严和价值,从民族精神中获得力量,体会生命的崇高感.

这三篇选文涉及热爱生命、直面苦难、享受生活等主题,力求给学生树立一个榜样,带领学生与主人公一同体验困境生存,感受挫折甚至死亡的逼近,在这种情境下提升对生命的认识,感悟直面苦难,顽强生存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获得情感上的升华,培养学生坚强面对人生挫折的勇气和毅力.中学生正处于漫长人生的开端,以后的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与挑战.他们需要做好准备,现在就开始培养自己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毅力,培养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执著,对生活之美的探求之心、发现之眼及对生活的无限.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要感谢生命.“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二)生命与

阿尔贝特史怀泽创立的以“敬畏生命”为核心的生命学把范围扩展到一切动物和植物,认为不仅对人的生命,而且对一切生物和动物的生命,都必须保持敬畏的态度.敬畏生命,生命的休戚与共是世界的大事.

约翰尼斯延森的《安恩和奶牛》通过老人给孤独的奶牛找同类,散心的感人故事,启示我们读懂平等与尊重,把动物当做人看待,与动物平等相处,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人与动物的真正和谐.

万物都有精神性的一面,我们都可从其勃勃的生命力中探求一切生命应该有的姿态.《白杨礼赞》一文抒发由衷的赞美与敬重之心,引导学习白杨树坚强、朴质、力求上进的精神,由物及人,反躬自省.《紫藤萝瀑布》一文更是从生命意识哲理性的高度,引导学生明白“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作者由盛开的花感悟到生命的永恒、可贵,由此振作了精神,由个人情感纠葛飞跃到对生命本质的认识[4].《我骄傲,我是一棵树》从一棵树的角度阐释了任何生命都有其价值所在,要学会找到自我的价值,活出人生的意义.上述文章透露出对生命个体浓浓的关怀,引导学生既要放眼四望,又要关注身边事物,体会一切生命存在的价值,保持尊重之心、敬畏之心,由它及己,反躬自省,体会人类生命应有的姿态和内在精神.

(三)生命与价值

刘济良认为:“人的生命存在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一方面,作为个体存在的生命是有限的.另一方面,人的生命有其无限的一面,这就是人的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向度.”[5]对人的生命的性质和意义的思考和揭示应当是一切生命教育的归宿.教师对学生生命意识的引导可以从具体的有限延伸到抽象的无限,引导学生理性思考,追问生命的性质和意义.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昭示着生命物质性的消失和精神性的长存,引导学生努力创造精神财富,活出生命的精彩.《鱼,我所欲也》探讨了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及舍生取义的观点.生命中处处都有选鱼还是熊掌的案例,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在当今“热爱生命,生命第一”的理念下,我们该如何看待生和义?如何看待个体与群体的生存关系?这些讨论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生命、思考生命,感悟生命的复杂性与人生抉择的两难性,为迎接未来人生做好心理准备.在生命意识严重缺乏的现状下,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学会“贵生”,这并不是说我们为一己利益苟且偷生,而是说不轻易、不盲目地牺牲个体宝贵的生命.《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一文引导学生明白生命的神圣在于思想的高贵,启发学生体会生命的崇高感,学会敬畏生命.

生命来之不易又如此短暂,然而依旧可以创造非凡价值.“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任何时候,即使面对人生困境,或者是平凡常态的人生,依然可以活出非凡的色彩,创造生命的意义.《纪念白求恩》一文通过白求恩先生的先进事迹,讴歌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无私精神,启发学生提升道德修养,做有利于人民的人.教师可通过相关素材的介绍,引导学生探讨人生的意义,努力绽放生命光彩.

综上,我们看到热爱生命、直面挫折,重视精神境界,提升生命的价值等理念渗透在苏教版初中教材的多个篇目中,成为对初中生乃至成人实施生命教育的可贵课程资源.

语文应该更多地担负起教育用生命滋润生命,用生命影响生命的重任.我们期待更多生命教育素材进入语文教材,让全新的生命观、价值观在学生内心深处扎根,引导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追求生命的价值,活出生命的意蕴,绽放生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