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SSCI(2000~2016)的我国民族学学科知识图谱

更新时间:2023-12-2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9677 浏览:85154

摘 要:文章利用知识图谱工具CitespaceIII,以CSSCI(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中2000~2011年我国民族学来源期刊发文及引用数据为数据来源,绘制并分析了十二年间年我国民族学关 键 词共现图谱、文献共被引图谱、作者共被引图谱及作者共现图谱,可视化的呈现了我国民族学这十二年来的研究热点、重要影响力的学者及民族学科研合作情况.

关 键 词:知识图谱民族学CSSCI共引分析共现分析

中图分类号:G250.2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938(2014)01-0074-07

MappingChineseEthnologyResearchDevelopmentBasedOnCSSCI(2000-2011)

AbstractThepaperutilizesCitespaceIIItoanalyzetheresearchpapersofChineseEthnologyjournalsbasedonthestatisticaldata(2000-2011)inCSSCI(ChineseSocialSciencesCitationIndex).Thestudydisplaystheevolutionofresearch,knowledgesources,coreauthors,andresearchercollaborationbymappingknowledgedomains.

Keywordsknowledgemap;Ethnology;CSSCI;co-citationanalysis;co-occurrenceanalysis

1引言

知识图谱是在引文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科学计量学和信息可视化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跨学科研究.国外对知识图谱的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1],美国、荷兰等国外的学者对知识图谱的研究已形成了一些较为成熟的理论、方法[2-3]及可视化软件[4].本研究选用陈超美博士开发的知识图谱工具Citespace作为可视化工具,以CSSCI(2000~2011)年间收录民族学来源期刊发文及引文为数据来源,关 键 词共现图谱、文献共被引图谱、作者共被引图谱及作者共现图谱展现我国民族学的研究发展历程.

近年来,得益于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的提出[5],已有学者通过文献计量方法展开对民族学学科知识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鞠秀芳以CSSCI(2004~2006)年民族学期刊的引文数据为研究对象,从被引用次数、被引速率、影响因子和被引广度这四个方面分析了民族学期刊的学术影响力[6].李平借助CSSCI(2000~2007)数据,利用引文分析法,对民族学学科论文引用的图书进行了统计,推出该学科领域最有学术影响力的108种国内外学术著作[7].万接喜借助CSSCI(2003~2007)年度民族学来源期刊的引文数据,利用引文分析的方法对我国民族学期刊的引用数据进行了探讨分析[8].严明以CSSCI(2000~2008)年民族学期刊数据为研究对象,对我国民族学论文的关 键 词进行了多方面的统计与分析,同时还对民族学领域的研究情况进行了多角度的统计分析[9-10].

本文采集了CSSCI数据库中2000~2011年我国民族学来源期刊发文及引文数据,以此作为知识图谱数据来源.在可视化分析前,文章对数据进行了预处理和清洗,删除未标注作者文献及网络引用文献.在此基础上,通过关 键 词共现、文献共被引、作者共被引及作者共现等图谱分析我国民族学研究发展历程.

2民族学来源期刊关 键 词共现图谱及分析

本节将通过绘制2000~2011年民族学整体的关 键 词共现图谱,将这十二年来民族学的研究内容直观地在一张网络图谱中展示出来,进而揭示我国民族学研究的知识结构及其演进.以两年为时间切片,聚类阈值试验后,得到图谱节点数234,连接数307,经Pathfinder算法修剪后得到连接数190,最后得到了民族学来源期刊关 键 词共现图谱(见图1).

图像聚类结果中,关 键 词相关参数为频次(Frequency)、相似度检测中心度(Centrality)、突变值(Burst).频次表示当前关 键 词次数,相似度检测中心度为当前节点在网络图谱中的结构位置,高相似度检测中心度代表网络中的桥接者,相似度检测中心度大于等于0.1的节点被定义为关键点.突变用来阐述某个知识单元的频次是否及何时有大幅上升,同时可以发现一个特定的连接在短时间内是否显著增强.图谱聚类效果由模块化参数(ModularityQ)表示,其值位于0.4~0.8之间为佳.

关 键 词共现图谱图中按照相似度检测中心度的大小来控制节点标签的显示与否,节点大小与其代表的关 键 词出现频次大小成正比,圆环的颜色代表年代信息,随着年代的递进颜色由浅入深,节点从里到外不同颜色圆环的厚度与对应年份的出现频次成正比.节点间连线的颜色代表其共现的年份信息.由此,可以通过节点的颜色和圆环的厚度来清楚的看出其代表的关 键 词每年的出现频次.红色外环的宽度与其突变率成正比,表明这类关 键 词一经出现并得到了广泛的使用.下面列出上图中出现频次90以上的关 键 词30个(见表1).

从高频关 键 词可以看出民族文化、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人类学、民族关系、民族政策是这十二年来我国民族学研究学者们使用最多的关 键 词且大多是相似度检测中心度都大于0.1的关键节点.为了更清晰地反映关 键 词之间的关联及其出现的年份信息,特绘制关 键 词TimeZone视图(见图2),该视图是由一系列标识时区的颜色相间的柱形区域构成,这些时区按照时间顺序从左向右排列,节点的位置代表其出现的年份信息,由此可以直观的看出各年度出现的关 键 词.综合表1、图1和图2中的信息并及聚类结果,整体可以看出我国民族学学科是一个相对比较成熟的学科,这几年的研究重点总体没有产生过大的变化.下面将这十二年我国民族学的研究主题归纳为如下六大领域并分别阐述各个领域的发展脉络与趋势:

(1)民族文化研究,其一直是这十二年来我国民族学学者关注的重点领域,主要涉及文化变迁、文化交流、多元文化、传统文化、文化认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热点关 键 词.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在2006年得到了我国民族学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充分表明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民族文化研究乃至促进整个民族学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民族区域政策一直是这十二年我国民族学学者关注的核心领域.随着整个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的民族区域政策在从基本的保护政策向维护民族和平、团结以及促进整个社会共同进步及全面发展的方向演变.包含的热点关 键 词有民族政策、小康社会、和谐社会、新农村建设、民族认同、民族平等、民族区域自治等.尤其2002年左右的小康社会,2004年左右的和谐社会以及2006年左右的新农村建设等理论的提出对于民族团结、民族平等以及民族可持续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3)民族经济一直是这十二年来我国民族学学者关注的热点领域,包含西部大开发、少数民族经济、民族地区经济、经济发展等热点关 键 词.尤其是2000年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对发展我国西部民族经济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这一关 键 词在2002~2004年间仍是学术热点,在2005、2006年左右逐渐衰退.

(4)民族教育作为民族发展社会进步的源泉,其一直是这十二年来我国民族学学者关注的重点领域,包含少数民族教育、高等教育、大学生、人才培养、民族院校、高校等热点关 键 词.从图2可以看出我国民族教育的发展轨迹为:民族教育、少数民族教育—大学生—人才培养—民族院校—高校.可见随着社会以及各民族的日益发展,我国民族院校高等教育也是民族学研究的热点.

(5)少数民族研究一直是这十二年来我国民族学关注的热点领域.包含回族、藏族、伊斯兰教、藏传佛教等热点关 键 词.其中藏学研究在2008年得到了我国民族学学者的广泛关注,体现了特定少数民族在我国民族学发展中的重要性.

(6)人类学研究一直是这十二年来我国民族学学者关注的热点领域,包含热点关 键 词有人类学、人类学研究、文化人类学等.我国民族学中的人类学的研究主要是对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如对蒙古族人类学的研究.

3民族学文献共被引图谱及分析

本节将绘制2000~2011年整体的文献共被引图谱,来揭示这十二年来我国民族学研究的知识源流的结构特征及其演进.以两年为分片,聚类阈值试验后,得到节点数312,连接数313,可视化聚类视图见图3所示,相关参数参见上节.

图3中根据文献的被引频次来控制节点标签的显示,节点大小与所代表文献的被引频次成正比,节点颜色代表年份信息,每个节点由里到外圆环的厚度表示对应年份的被引次数,节点间连线的颜色表示这两篇文献共被引的年代信息.下面列出图3中被引频次大于30(包含30)的文献共26篇,按被引频次降序排列.

表2中26篇引文可看作2000~2011年的重要知识源流,可以清楚的看到大部分是图书,表明这些著作对这十二年来民族学的学术研究具有深远的影响.这十二年相似度检测中心度较大的关键文献有:统战部1991年的《民族问题文献汇编》、1994年的《文选》、刘先照1994年的《中国主要领导人论民族问题》、林耀华1997年的《民族学通论》、马戎2001年的《民族与社会发展》、马戎2004年的《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2005年的《在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图3中突变率排名前十的引文按发表时间及出版时间排列依次是: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72)、《选集》(1991)、《文选》(1993)、司马迁《史记》(1996)、司马光《资治通鉴》(1998)、脱脱《宋史》(1999)、欧阳修《新唐书》(1999)、埃里克·霍布斯鲍姆著、李金梅译《民族与民族主义》(2006)、马戎《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2004)、苏新宁《构建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评价体系》(2008),这些文章与著作主要包括领袖著作、历史文献及民族学著作,其中埃里克·霍布斯鲍姆著、李金梅译的《民族与民族主义》对我国学者研究全球化下民族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马戎的《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对我国学者通过社会学研究族群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为了更好地得出我国民族学引文随着时间的推演进程,特绘制了Timeline视图(见图4),按相似度检测中心度的大小来控制节点标签的显示,图中节点所在的位置表示所代表引文的发表时间,各条横向粗线的长短代表各个聚类所跨时间的长短.

可以发现,引文发表年份分布在1960至2010的时间段内,并主要集中在1985到2005年间.通过综合图3的聚类信息以及表2的各个指标信息和图4的引文年代及研究热点与知识源流间的对应信息,结合对这些文献内容的分析,可以将2000~2011这十二年来我国民族学研究的引文归纳为以下五大领域,并给出各个领域对应的知识源流演进的关键路径:

(1)民族学基础理论.这十二年民族学基础理论研究最为重要的知识源流随着时间的演进如下:1994年金炳镐的《民族理论通论》、1997年林耀华的《民族学通论》、1997年马戎的《西方民族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钟敬文1998年的《民俗学概论》、2001年沈林的《中国城市民族工作的理论与实践》、2001年宋蜀华的《中国民族概论》、2002年金炳镐的《中国民族纲领政策通论》、2004年金炳镐的《中国三代领导集体的民族理论与实践》、2006年吴仕民的《中国民族理论新编》这9篇引文构成了民族学基础理论领域知识源流演进历程中的关键路径.(2)民族文化.按时间顺序依次列出历年来具有重要影响的知识源流如下:1987年何锡章的《文化模式》、1988年杜彬彬的《文化的变异—现代文化人类学通论》、1989年贝尔·丹尼尔著,赵一凡译的《资本主义文化矛盾》、1994年高丙中的《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1997年夏建中的《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文化研究的历史》、1999年黄淑聘的《广东族群与区域文化研究》、2000年梁庭望的《壮族文化概论》、2001年滕星的《文化变迁与双语教育:凉山彝族社区教育人类学的田野工作与文本撰述》、2002年马凌诺斯基著费孝通译的《文化论》、2002年萨林斯·马歇尔著赵丙祥译的《文化与理论实践》、2004年马翀炜的《民族文化资本化》、1999年格尔茨·克利福德著,纳日碧力戈译的《文化的解释》、2006年克利福德·詹姆斯著,高丙中译的《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这13篇引文构成了民族文化领域知识源流演进历程中的关键路径.

(3)民族历史.按入选著作出版时间顺序依次列出历年来具有重要影响的知识源流如下(史书类以影响力较大版本出版时间为准):1962年版班固的《汉书》、1965版范晔《后汉书》、1974版张廷玉的《明史》、1974年脱脱的《辽史》、1974年李延寿的《北史》、1975年的脱脱的《金史》、1975版刘昫的《旧唐书》、1975年版欧阳修的《新唐书》、1976年版宋濂的《元史》、1976版司马光的《资治通鉴》、1977年赵尔巽的《清史稿》、1981年马坚译的《古兰经》、1983年余大钧的《史集》、1983年江应梁的《傣族史》、1983年道森·吕浦译的《出使蒙古记》、1986年陈庆英的《汉藏史集》、1988版司马迁的《史记》、1990年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的《新时期民族工作文献选编》、1991年杨怀中的《回族史论稿》、1994年王钟翰的《中国民族史》、1994年尤中的《云南民族史》、1996年邱树森的《中国回族史》、1997年王建民的《中国民族学史》、1997年张声震的《壮族通史》、2003年白寿彝的《中国回回民族史》、2006年格勒的《藏族早期历史与文化》,这26篇引文形成了民族历史领域知识源流演进历程中的关键路径.

(4)族群关系.按时间顺序依次列出历年来具有重要影响的知识源流如下:1998年孙九霞的《论族群与族群认同》、1999年黄淑聘的《广东族群与区域文化研究》、2000年纳日碧力戈的《现代背景下的族群建构》、2000年郝瑞·斯蒂文著巴莫阿依译的《田野中的族群关系与民族认同:中国西南彝族社区考察研究》、2001年周大鸣的《论族群与族群关系》、2002年徐杰舜的《论族群与民族》、2002年周建新的《中越中老跨国民族及其族群关系研究》、2002年郝时远的《中文语境中的“族群”及其应用泛化的检讨》和《民族和族群的早期含义与应用》、2004年马戎的《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和《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2006年王明珂的《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这12篇引文形成了民族族群关系领域知识源流演进历程中的关键路径.

(5)人类学.按时间顺序依次列出历年来具有重要影响的知识源流如下:1987年王铭铭的《当代人类学》,1996年李亦园的《人类的视野》,1997年王铭铭的《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1997年夏建中的《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文化研究的历史》,1997年王名的《经济人类学》,1998年乔治·E·马尔库斯著、王铭铭译的《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一个人文学科的实验时代》,1998年黄淑聘的《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1998年王铭铭的《想象的异邦:社会与文化人类学散论》,1999年李亦园的《田野图像:我的人类学研究生涯》,2001年陈庆德的《经济人类学》,2000年吉尔兹·克利福德著、王海龙译的《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2002年施琳的《经济人类学》,2002年庄孔韶的《人类学通论》,2004年费孝通的《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2004年彭兆荣的《旅游人类学》,2004年鲍伊·菲奥纳著、金泽译的《宗教人类学导论》,2005年拉波特·奈杰尔著、鲍雯妍译的《社会文化人类学的关键概念》,2006年巴纳德·阿兰著、王建民译的《人类学历史与理论》,2007年李绍明的《略论中国人类学的华西学派》,这19篇引文形成了人类学领域知识源流演进历程中的关键路径.

4民族学作者共被引图谱及分析

本节将绘制2000~2011年作者共被引图谱以发现对这十二年我国民族学研究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者,从另一角度窥视民族学的学科结构和发展动向.以两年为分片,聚类阈值实验后,得到节点数284,连接数226,可视化图谱如下:

图5中节点大小与其所代表作者的被引频次大小成正比,通过设置相似度检测中心度的阈值来控制节点标签的显示,可以清楚的看到费孝通、王铭铭、马戎、宋濂、李亦园、位于图谱的中心位置,具有较高的相似度检测中心度,表明这些学者在我国民族学领域的知识流动和控制上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进一步的整理合并与优化调整,得到2000~2011年被引频次大于100的前40位高影响学者(见表3).

可以看到费孝通、马克思、是对我国民族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三位学者.另外马戎、王铭铭、林耀华等人的文章也被较多人多人引用,对我国民族学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了更直观的辨清这些被引作者的具体影响领域,通过CitespaceIII的自动聚类标签算法LLR来对图5中各个聚类进行标注(见图6).

图中带#号标签词语表示对应聚类的标签,可以作为参考,结合类目词条进行进一步分析.综合图5、6以及表3,并通过查证这些被引作者对应的高被引文献内容,作进一步的归纳、合并和分析,可以将这些被引作者划分为如下五大领域的学术群体:

(1)民族学基础理论.该领域的主要的关键高被引作者有:金炳镐、林耀华、马戎、钟敬文、沈林、宋蜀华、吴仕民等.(2)民族文化.该领域的被引作者较多,国内主要的关键高被引作者有:锡章年、杜彬彬、高丙中、黄淑聘、夏建中、滕星、马翀炜等.国外主要的关键高被引作者有:贝尔·丹尼尔、马凌诺斯基、萨林斯·马歇尔、格尔茨·克利福德、克利福德·詹姆斯.

(3)民族历史.该领域的被引作者较多,其中较多高被引为我国古代历史文献,其关键高被引作者有:班固、范晔、张廷玉、李延寿、脱脱、刘昫、欧阳修、宋濂、赵尔巽、司马迁、司马光.近代主要的关键高被引作者有:余大钧、江应梁、陈庆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杨怀中、王钟翰、尤中、邱树森、王建民、张声震、白寿彝、格勒.

(4)族群关系.该领域的主要的关键高被引作者有:孙九霞、黄淑聘、纳日碧力戈、周大鸣、徐杰舜、周建新、郝时远、马戎、王明珂.

(5)人类学.该领域的被引作者较多,国内主要的关键高被引作者有:王铭铭、李亦园、夏建中、王名、黄淑聘、陈庆德、施琳、庄孔韶、费孝通、彭兆荣和李绍明.国外主要的关键高被引作者有:乔治·E·马尔库斯、吉尔兹·克利福德、鲍伊·菲奥纳、拉波特·奈杰尔和巴纳德·阿兰.

可以发现,民族学文化、民族历史以及人类学三个领域拥有的高影响力作者最多,尤其是民族文化和人类学,除了较多国内重要学者外,还汇聚了较多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另外需说明的是这五大领域并不是互相孤立的,研究上存在着一定的交叉,一些高被引作者同时对多个领域具有重要的贡献.

5民族学作者合作图谱及分析

本节将绘制作者合作图谱以揭示这十二年我国民族学学者间科研合作状况,从另一角度揭示民族学的研究特征.以两年为切片,聚类阈值实验后,得到节点数94,连接数29,可视化图谱如图7所示.

图7中每个节点代表一个作者,节点有连线表示作者间有合作关系,连线的粗细表示作者间合作的强度,连线的颜色表示作者间首次合作的年份.在图7中,可以看到在满足阈值条件的94位作者中,有过半的作者没有和其他作者合作过,图谱整体比较松散稀疏,没有一个节点是相似度检测中心度大于0.1的关键节点,表明该网络图谱中各个聚类间的连接甚少,缺乏具有核心影响力的关键作者,民族学学者合作网络的整体情况不理想.但网络图谱中存在一些小团体,可以明显地看到图7中心位置上的分别以金炳镐和徐杰舜为高产作者的两个较大群簇,另外还有两个较小的团体,通过进一步考察可以得到:

(1)以金炳镐为核心的团体.包含的其他成员有:石亚洲、张勇、周传斌、熊坤新、青觉、严庆.通过查证可以发炳镐、石亚洲、熊坤新、青觉均属于民族大学,而周传斌、严庆都曾毕业于民族大学,这6位作者组成了合作群体,其在民族基础理论研究和民族政策以及少数民族发展等研究领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代表作有金炳镐的《民族理论通论》、《中国民族纲领政策通论》等.

(2)以徐杰舜为核心的团体.包含的其他成员有:王建民、丁宏、胡鸿保、张丽梅、马伟华、张有隽、滕星、王铭铭、林敏霞、彭兆荣和肖坤冰.通过查证可以发现这12位作家全属人类学的研究者,因此形成一个群体.其在民族史、民俗学以及人类学研究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主要代表作有徐杰舜的《中国民族史新编》、《汉族民间风俗》、《人类学与乡土中国》,王铭铭的《当代人类学》、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王建民译的《人类学历史与理论》等.

(3)以高永久为核心的团体.包含的其他成员有:刘庸、陈纪.通过查证可以发现高永久、刘庸同属兰州大学,陈纪曾毕业于兰州大学.其对民族政治、民族社会学、民族宗教领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主要代表作有高永久的《民族政治学概论》、《民族社会学概论》、《西域古代民族宗教综论》以及刘庸的《浅析世界宗教的发展趋势》等.

(4)以秦红增为核心的团体.包含的其他成员有:周建新、刘志军.通过查证可以发现秦红增和周建新同属广西民族大学.主要代表作有秦红增的《人类学视野中的技术观》、《人类学视野中的文化冲突及其消解》等,其对文化人类学和科技人类学领域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影响.

6结语

本文基于CSSCI《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中2000-2011年我国民族学来源期刊的发文和被引数据为样本,使用知识图谱工具将我国民族学学科知识单元间的交互关系通过可视化的图谱展示出来.文章通过构建我国民族学学科整体的关 键 词共现图谱、文献共被引图谱与作者共被引图谱和作者合作图谱,可视化的呈现了我国民族学学科研究热点、对民族学研究产生重要影响的核心著作、高影响力学者及学者合作情况.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