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米勒艺术作品

更新时间:2024-04-0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7003 浏览:78772

摘 要:19世纪法国成为欧洲文化艺术中心,许多艺术家都汇聚在这个艺术之都,为了摆脱政治和宗教的束缚,艺术开始走向现实主义、印象主义、现代主义这也说明艺术流派在这个时候变的丰富起来.法国现实主义绘画的兴起,是以巴比松画派为先驱.在这个画派中,最能真实的表现农民与自然的关系的艺术家,米勒以现实主义农民画家为代表.

关 键 词 :米勒 现实主义 绘画特征

让·弗朗索瓦·米勒(1814-1875)法国画家,蚀刻板画家、绘图家.他在巴黎学习时生活十分窘迫,对佛兰德斯绘画和法国古典主义,尤其是普桑很感兴趣.米勒以直观的自然印象将古典主义与现实主义结合在一起.他自幼生长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对绘画从小就有天赋.他善于观察生活,喜欢在田间作画,他的大量作品都是以农民题材而著.批评家朱里亚.卡来德在他撰写的巨著《米勒史》中,指出米勒的作品刻画出那个时代一般平民的心理和思想,表现了近代思想,是位高贵而不朽的人性画家.他的艺术一直在表现生活与情感,作画不仅是构造外形和轮廓,而是传达内在的思想.这也许是米勒艺术的精神所在.所以他的画细想集中,构图坚实,描写单纯化,而且把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互融,画面丰富而统一.

米勒的《拾穗》是他的早期代表作品,现收在法国巴黎卢浮宫.这幅画是描写19世纪的乡村生活,农民丰收完得场景,有三个农妇在田间拾稻穗.整个画面是非常简洁,明快的.是以近大远小来布局,通过色彩,明暗的对比使得主题变得鲜明,远景和近影的有机结合,使得空间非常的饱满,绘画的笔法上也运用的恰到好处.

这幅画在人物的构图上,采用的方法,近景的三个农妇都是侧着弯着身子拾穗,只是画者更加注重人物的细节.用颜色的不同的来加深三个妇女的性格特点.这三位农妇身着简朴的衣裙,在割完的麦田里拾取被遗漏的麦穗.三位农女的造型与远处隆起的麦草堆和马车遥遥呼应,使画面产生一种律动美.右侧农妇的头与地平线交叉,主题与背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中间头戴红色的包头,红色套袖的农妇,她干活十分卖力,只顾低头拾眼皮底下的稻穗,最耐劳苦,拾得麦穗最多,袋子装着重重的麦穗垂在前方;戴着蓝色头巾的农妇,她遮着颈部以致不被阳光晒黑,她俯身的动作很敏捷,右手拾起麦穗,又由左手拿到背后,这种姿态显得非常自然娴熟.右侧是头戴头巾的这位老妇,她离她们俩都远一些,背是稍稍弯曲,站得较高且一手扶着膝盖,显然是由于上了年纪体力不知,但始终还是放步下手里的活,头是微侧,眼睛还在注视着地上没有拾完稻穗,心有欲而力不足.她们穿着粗布衣裙和沉重的鞋子,在她们深厚是一望无际的麦田,天空和隐约可见的劳动场面.

三个主人排的错落有致,很有层次感,不死板.甚至我从三个人物的相互劳动的默契度上,大胆的推测是一家三口,中间的是母亲,离母亲很近的是女儿,努力学着母亲的样子认真的拾稻穗.在一旁的像是外婆可能被母女二人的相互照顾所打动,感慨生活的不易,还要靠拾稻穗来维持生活,不禁有些酸楚.这也反映当时19世纪法国的贫苦农民现实生活.在三位妇女的远处有两个高低大小的谷堆,谷堆的摆放和三位妇女之间的距离成平行的,有一个前后呼应的效果.在谷堆的周围还有一些零零散散的堆放好的谷穗,象是还没有堆好.旁边有两个推车,车上已经装满了厚厚的谷穗,上面还做了两个干活的农民,下面有一些农夫围在一起聊天,在他们的右方还有一群妇女在捆扎稻谷、拾稻穗.不远处有一个监工骑在马上,在巡视着农民劳动.虽然是一个丰收的场景,农民原本是快乐的在农场里劳作,但是似乎被很高的权势所压抑束缚,被监工所监视,画面的层次感突然变的很强烈,带有一丝沉痛.也许正像米勒本人所说:“痛苦也许正是能给予艺术家以最大表现力的那种东西.”

色彩方面,大面积的使用,来加深主题.画者通过对比例的不同,颜色更有层次性,被分为土黄、、金、淡,在整个面画上是一个由下到上的顺序来安排,不仅是一个由深到浅的过程,也是对未来生活的一种寄托和渴望.画者大胆运用了颜色的重叠,在三位妇女身上和她们周围拾穗的场景中体现,用大量的黑色来渲染,在黑色中又加入一些的调配,画面更加显得逼真,真实再现了刚收完麦子的场景,通过传统的火烧的方法对田间的土地进行处理,田间还存有被遗留下的稻穗,再引入三个主人翁在田间拾稻穗的景象.明暗与阴影的处理也恰到好处,从衣着和背影来出发,三个女人都穿着粗布的衣服,颜色都很暗淡,明暗的处理来加深衣服的破旧,细心的可以看出是傍晚,影子是向东倾斜,而她们是面向太阳低头拾穗,可见她们已经劳作一天,再一次反映劳作的艰辛和贫苦.画面上几乎看不到三个人的脸,在描绘近影时,作者又以虚景来进行处理,这样虚实的强烈对比,突显人物的性格特点,因为她们是农民,以干活为目的,不注重外貌,但她们内心是可爱善良的.可以看到米勒在创作中体现太对绘画的朴拙之美.

空间上,给人一种延伸的感觉,这是由事物本身创造空间.利用的方法将大地与天空衔接的恰到好处,人物也随着空间的影响,变的近大远小.除了在空间作者稍加处理外,还运用光线的作用,来扩展空间.如在天空的处理上,通过加入白色,米白与淡的结合从而提亮颜色的亮度,在麦场的中间位置,大量的用金来加强效果.可以色彩与亮度的有机结合,不仅放大空间,有立体的感觉,而且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的饱满清透.

观赏米勒的作品可以发现,艺术家所追求的不仅仅是对艺术形象本身的感染力,而更多的反映现实生活这个主题.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多数油画上是看不到下层人民的真实生活,除了象杜米埃的作品外,米勒的这幅油画就是反映农民生活的很好题材.通过对农民的辛勤劳作,不难看出当时社会对下层农民生活是很苛刻的,生活上面临极大的困境,但由于权势的统治,他们也只能内心去谴责对这个社会的不满.整个画面是以丰收和农民劳作为主题,但油画的背后又揭示了更深层的含义,表现画家对劳动人民命运的关心.米勒对于艺术的执着之情,使得他的作品简明单纯却意味深长. 在米勒的绘画里,常以流畅的线条来勾勒轮廓,但对人物的外貌不是很细腻,如《晚钟》作品,也只是把两个人物的轮廓和外在的形象加以描述.这两幅作品都是给人一种模糊的形象,凭借这一特点,也反映米勒在绘画风格上大多是以含蓄来表现.他利用这种拙朴的形象创造出一种感人的气氛.也正因为如此他的作品才更拥有生命力.艺术家的成功之处在于他把握住了一个“真”—自身人格的真实,也反映出当时在绘画下层贫苦百姓的生活中遭受很大的打击,虽然不能阶级统治正面的交锋,也利用绘画这个平台,反映老百姓的心声.米勒以他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去诠释每一个作品,他想告诉大家每个人都有生活的权利,不要忽视底层的人民.正是触动了社会中不同阶级的利益,从而折射出对世间的种种百态.也许对于当时的整个现状,不能得到根本的改变,但经过艺术家的提炼与表达,不仅仅是艺术的升华,也是对画者生活的真实写照.

其次,从审美角度画者运用“劳动”与“自然”的有机结合,把自然朴实的美表现出内心的情感.长期的农村生活,让米勒有着深厚的生活基础,他用坚实而凝练的笔调描绘出法国农民朴实、勤劳、诚挚的品格.在刻画人物没有夸大人物的动作,也没有过多的修饰人物的外在形象,以朦胧的画法切实农民身上最宝贵的品质.


米勒的艺术记录了19 世纪法国历史文化发展的一部分,反映了当时法国农民的现实生活与精神世界,同时也积极地影响了后来法国的文化艺术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更是影响了世界其它地区的文化艺术发展.他用朴实的手法真实表现了劳动人民的现实生活,也表达了自己的内心感受.正如米勒自己所说:“我生来粗鲁,不善奉承,无法接受巴黎创作的客厅艺术.我生为农夫,死了也是农夫,一生居住在自己的土地上,从来不想离开半步.”所以米勒的作品受到法国人民的爱戴,他歌颂了人民善良质朴的心灵、勤劳敦厚的性格、博大宽厚的爱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