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美术教育的三大误区

更新时间:2024-02-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2679 浏览:104884

绘画是一种表现创作活动,有着很大的想象创作空间,幼儿园的绘画作品虽然没有什么特殊的艺术价值,但绘画本身却对儿童的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幼儿美术教育就是教育者遵循幼儿教育的总体要求,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美术欣赏和美术创作活动,感染幼儿并培养其审美能力和美术创造能力,最终促进其人格和谐发展的审美教育.虽然绘画的工具只有纸、笔、色,操作过程简单,但有着很大的自由度,幼儿的创造性常常可以通过它表现出来,因此,幼儿绘画也由此成为衡量幼儿创造力水平的指标之一.然而,实践中人们对美术教育往往认识不足,存在着三大误区,成为幼儿美术教育的障碍.

误区一:幼儿美术有什么用不少人认为只要幼儿能识文断字、背诵诗文、能数会算就是正道,这样的孩子是神童,而把美术教育视为旁门左道不屑一顾,教学中也把美育视为副科敷衍了事,更有人认为美术教育是为未来的小画家而设定的,所以,他们认为幼儿美术教育可有可无、无关紧要,这是一种对幼儿美术教育目的存在的误区.

其实,绘画是孩子大都有的潜能,并非少数儿童独有的能力,幼儿美术教育是为幼儿未来的学习和发展作好各种准备的教育,它的目的不单是为传授艺术而进行的教育,也不是为少数艺术天分的儿童而存在的,因为美术教育十分有利于开发幼儿的智力,特别是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据研究表明,人脑的左半脑是控制抽象思维,右半脑处理总体形象思维,幼儿绘画是训练右脑功能及创造性思维最有效的手段之一,而目前部分家长或老师重视文字数字这些教育内容,则使幼儿左脑负担过重右脑锻炼不足,这种现象有损于幼儿正常健康的发展,而美术教育就是用有趣、新奇的刺激,启发和诱导幼儿去感知事物,锻炼和开发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等.未来社会需要创新型人才,因此我们应该致力于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可见,幼儿美术教育并非可有可无,而是十分必要.

误区二:幼儿美术是乱写乱画.喜欢画画是孩子的天性,在纸上留下的每一根线条、每一个色块,都是他们表达情感的结果.不少幼儿还喜欢涂鸦,门上、桌上、墙上、甚至在自己的身体上乱涂乱画,他们把乱涂乱画作为一种自由自在的游戏活动,自己想怎么画就怎么画,这是幼儿的天性,反映了幼儿的本质,而且幼儿通过画画,手脑并用是对学习感兴趣的表现,是培养观察力、增强记忆力、提高审美力、集中注意力、焕发想象力、激发创造力的过程,在此情况下,如果我们对孩子泼上一头冷水,势必对孩子造成极大的伤害,这等于把培养幼儿的智能和悟性扼杀在襁褓之中,把孩子对事物的探索精神束缚在摇篮之中.幼儿的人生才刚刚起步,周围的一切对他来说都是新鲜的,他用好奇、探索、创造、甚至破坏的目光看待这一切,这无可非议.


正确的做法是,我们应当在鼓励的基础上因势利导,通过各种方法鼓励幼儿有手中的画笔展现自我,运用这一特殊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情感体验,在快乐中学习,让孩子专心做自己,可引导他们回忆、观察与想象,在日常生活中用艺术的目光去发现美,借此在孩子的心中植下感受幸福快乐的精神因子,让他们在自己的天地里尽情发挥,同时对他们的作品及时给予赞许、鼓励,这才是我们培养幼儿健康成长的正确选择.

误区三:“这画的是什么呀”美术是一种造型艺术,是以线条、结构塑造形象的视觉艺术,对于幼儿的作品,由于写实性差,大人们常用像不像评价一副儿童画好坏的标准,这是幼儿美术教育的又一大误区.

评价儿童画并不是一个死的标准,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他的画也就有与众不同的特点,有的作品只有他自己看的懂、说的清.可是,事实上,人们却常以“像不像”作为判断儿童画标准,这会挫伤孩子的绘画兴趣.幼儿美术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小画家,不是要孩子出作品,而是注重孩子绘画作品的过程,及其在此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在幼儿美术教育过程中我们要让孩子无拘无束,不分时空的想象,给所画物体注入生命、注入情感,画出的形象新颖、离奇、荒诞、夸张、变形甚至不合常理,其实这正是孩子具有想象力的表现,正是孩子的可爱之处.我们看孩子的作品是否是一幅好的儿童画,主要看画面是否生动、有想象力、有创意,是否表达了孩子自己的情感.儿童有独特的造型语言,这种造型能力是非常可贵的,对孩子自己发现、自己画出的有趣形象,我们不能过分挑剔,更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去求全责备、横加指责,而应经常赞许,增加孩子绘画的信心与热情,而且,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教给孩子技能技巧,让孩子画出心中的画,促进他们个性的发展.

幼儿时期是创造力培养的主要阶段,我们应该为他们打开创作的大门,让他们在这个广阔自由的田地里进行创作,最终促进孩子智力及人格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