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人类学与学科建设

更新时间:2024-02-1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696 浏览:31261

摘 要:当前我国体育学研究崇尚高谈阔论,喜好宏大叙事,较少从实际体育活动中汲取素材,导致体育学各分支学科大多仅剩外壳而内容空心化.借鉴艺术学升格为学科门类的经验,可以获得有益的启示,艺术学5个一级学科命名准确、界限清晰,反观体育学,不仅难以出台学科升格的合理方案,且学科建设常出现不顾学理支撑的现象.构建体育人类学这一新兴学科,将使体育学的研究更加具有综合性、科学性及体现文化多样性的人文情怀.

关 键 词:学科建设;体育学;艺术学;体育人类学

中图分类号:G80-05;G80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13)04-0001-04

我国体育学科的发展,在改革开放初期空前繁荣,对体育学科体系的探讨主动积极,新兴学科如雨后春笋.不过,从历史角度看体育科学的发展,几乎都是借助各个非体育学科的理论、方法、手段、公式、定律,去研究有关体育的各种现象、问题、功能和价值,体育几乎没有从自身生长出来的成熟学科,因此它还处于哺乳时期.然而,这个学科打基础的哺乳期不能无限延长,它需要解决阻碍其成长的空心化问题,快快长大.

1体育研究的轻浮表浅导致学科空心化

当前,我国体育学研究尤其是人文社会学科存在借壳换名、贪大求洋、脱离实际的弊端.体育因是舶来品,不少研究者唯西方马首是瞻,拾人牙慧,纠缠于名词术语的自我理解与生编硬造比比皆是,甚至数十年如一日把研究概念等科普启蒙当成一门学问来做,自娱自乐且乐此不疲,却未能探究飞速演进的当代体育的结构变化与发展路径.

尤其令人担忧的是部分中青年研究者崇尚高谈阔论、热心“宏大叙事”,不从实际体育活动中汲取素材,使书斋里拍脑袋式的“体育研究”缺乏现实基础,导致成果的检测、大、空、飘;各种渠道的课题项目泛滥成灾,研究成果泡沫化的虚检测繁荣,却大多无益于体育实践,仅供研究者自娱自乐.近年来许多论文牵强附会某些昙花一现的西方理论,热衷于做读书笔记式的推介.这些研究大多是对文献资料进行耙梳和重组,缺乏第一手资料和对研究对象的直接把握,依仗娴熟流畅的翻译体文过饰非,封杀了中国学者自己的创新可能性.这种情况的长期积淀,导致体育学科大多仅剩外壳而内容空心化.

数千年封建专制的惯性,使体育很容易把崇尚竞技精英放大为上尊下卑的心态,成为膜拜锦标的上智下愚、压抑个性的工具在学校体育千篇一律的强制性操练动作中,成为消减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手段,制造失去人格独立和思想自由的简单劳动力.然而,研究者漠视中国体育人文价值观的匮乏,仍然追求“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通则式解释模式,轻视个案分析方式,也导致体育研究脱离实际,危害学术生态,不解决任何现实问题.我国体育学已呈衰败气象,需要加强学科建设,为各门学科填充有价值的内容;同时面向实践接上地气,为体制机制创新提供学理依据.

中国体育,在实践中五彩斑斓、富有特色,而在理论上却几近空壳;照搬西方学说不求甚解,急功近利使之支离破碎.每年完成多少课题、发表多少论文,又有多少不是水中月镜中花?

对客观事物或现象做出判断,实证得出的结论最令人信服,其重要性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尤显重要.在体育研究中,我们遇到问题往往习惯于上网查询.网络上充斥着大量思想水平不高、权威性不强、理论性不足、文字表达缺乏逻辑和规范的所谓“学术文章”,出处不明、真检测难辩,加剧剽窃抄袭的现象蔓延,带来学术的平庸化和劣质化.

这种情况并非个人的道德意识能够约束.网络时代人们即时性的“快餐式阅读”,脱离了书刊时代的按照书刊的页码和文字顺序运用逻辑思维能力思考的模式,“鼠标轻轻点,信息蜂拥至”,猎奇心理下的点击行为以某条信息为起点向外延伸分散的被动思维结构,消解了对体育理论和实践问题产生的反思.信息获得和复制的便利使人更愿意在信息的海洋里进行简单的复制、移动、整合,需要进行艰辛的学术探索的研究活动参与者越来越少.通过网络和电脑进行搬运组合,却没有深刻的理解和体验,结果大量信息迅即成为过眼云烟,没有升华为理性认识,减弱了人们的思想创新、学术创新和理论创新,使知识泡沫化,错漏信息在平庸之作里泛滥.这样,就需要体育人类学以文理融通的实证方式抗击浮躁之风.

借助人类学的体育研究者,仅仅依赖网络来获取粗糙浅薄化的信息是远远不够的.一般是通过人类学经典文献的阅读,逐渐形成对于人类学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初步认识,并有意识地应用于对体育运动行为与文化的分析之中.进一步理解人类学理论和方法的有效途径,是阅读相关的民族志,为实证的有效性奠定基础.

最重要的是人类学的研究依赖脚踏实地的面向现实生活进行细致入微的全面调查,尊重真实可靠的第一手材料的实证过程,可有效抗击学术研究中为加快进度凭经验拍脑袋臆想跳跃的功利浮躁之风.学习人类学理论和方法的核心要素,需要深入理解这些都是建立在扎实的田野调查的基础之上的.走出书斋,走出办公室,走出熟悉的小圈子,面向基层,面向陌生的现实,面向广袤的实践,亲身奔赴体育运动第一线,亲手获取第一手资料,在第一时间把握体育观念更新的导向,这是体育人类学的风格.

一门学科,哪怕是分支学科,如果完全没有自己的理论和方法,那只能算是为自身依附的母学科提供研究场所和素材,徒有虚名.从这个角度讲,如果体育人类学长期无法生成自己的理论和特有的方法,这门学科还有存在的必要吗?谁都知道,早在体育人类学的名称正式提出之前,已经有不少人类学家研究了各民族的传统身体游戏和竞技了.

与依附同时存在的是封闭——即学了一点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就在体育圈子里固步自封.无视体育同诸多社会文化现象之间的复杂联系,把体育“封闭”起来孤立看待,将失去了诸多人文社会科学的“滋养”.长期以来,依附与封闭问题,使一些体育研究者习惯于东拼西凑二、三手材料或借助网络“荡”在电脑里排列组合,无视学术规范的逃避办法就是不与其他学科交流,严重脱离实际,导致研究结果在体育实践中毫无用处.体育学科中几乎都是借助某一门母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体育的某一方面.然而,依附的目的是为了尽快获得独自生存的营养,而不是无休止地仅仅披着一张皮.体育研究者总是想证明自己的学科存在及学科的科学性,总是担心自己成为教育等别的学科的领地,但并未警觉到自身学科的空心化.依附于母学科而疏于创新,作为一门科学的成立怎么也不能靠自我标榜而疏于构建,如果仅仅陶醉于自己有一个学科体系的空架子检测相,结果可能忽视真正的体育研究成果的增长,消解体育研究自成体系的可能性.

那么,借鉴相邻学科发展,可以获得有益启示.

2艺术学科发展的启示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印发的2011年《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使艺术学正式成为独立的学科门类.同一批申报的体育学却铩羽而归.

19世纪末20世纪初,艺术学在西方从美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20世纪20年代,艺术学被引入中国,一批学者曾撰文讨论艺术学的研究对象等问题.直到90年代,艺术学在教育界得到正式认可,它的学科地位才在中国得以确立.与之相比较,体育科学体系的讨论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形成热点,但被作为学科得到正式认可略晚于艺术学.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1990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艺术学被确立为一级学科,在文学学科门类之下与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等并列,下设16种专业.而体育学1996年才正式成为一级学科.

1997年,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修订后的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中,艺术学仍然是文学的一级学科,但在它下面分设了8个二级学科,即艺术学、音乐学、美术学、设计艺术学、戏剧戏曲学、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以及舞蹈学,其中首次增设了作为二级学科的“艺术学”.这时,体育学下设只有4个二级学科,即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且学科的名称不尽合理.

综合考量历史根源、学理和现实状况等多方面因素而形成的艺术学的设置,曾极大地推动了艺术学学科体系的发展,但由于艺术学归属于文学门下,实际上文学应该是艺术门类之一.这样引起的现实知识体系与学科体系划分的不一致,导致这一领域发展的不顺畅.随着艺术理论和艺术实践的发展,原有对这一学科的设置已不敷用.因此,要求将艺术学由一级学科升格为学科门类,成为近年来艺术学研究的热门和艺术学界的强烈呼声.同时,体育学也酝酿升格,但对学科体系的研究却相当滞后.

2010年进入学科评议阶段,国务院学位办曾认为独立的艺术门类应当是3个左右一级学科设置的建构,由此一度形成去除艺术理论单独占据一级学科而简化设置的意见,但很快招致艺术理论家的激烈反对.在2010年密集的研讨和意见碰撞后,国务院艺术学学科评论组确定按照4个一级学科设置:艺术学理论、音乐舞蹈学、戏剧影视艺术学、美术设计艺术学,终于获得批准通过.最后,将美术学和设计艺术学分立,形成现今的5个艺术学科的定稿,艺术门类及其下属一级学科的划分,尘埃落定[1].

经过长时间、多方面的研讨论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终于讨论通过,将艺术学升格为学科门类.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2011年《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中,艺术学正式成为与原有的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并列的第13个学科门类,下设5个一级学科: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2].


反观体育,不仅难以出台升格后如何重新组合的合理方案,而且学科建设不顾学理支撑的现象比比皆是.如最新设立的两门专业——运动康复和休闲体育学,有充足理由把运动康复从运动医学中剥离出来独立成为一门学科吗?休闲没有成熟为学、休闲体育概念混乱、没有理论框架的一种实践活动就能变成学科吗?还有,原来以“武术(含气功)”为主要内容的民族传统体育学,怎么能改变包容关系为并列关系而更名为“武术和民族传统体育学”?怎么看也不像把一门弱势学科有稍加改善的模样.这种拍脑袋东拼西凑的结果,累加各分支学科的空洞无物,导致“体育学”整体空心化.

3人类学文理融通的优势有助于学科建设

体育学科基础条件不差,是与艺术学科一同申报的,但未能升级,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恐怕与学科建设的空心化有关.譬如,所谓“体育人文社会学”,表面上看很热闹,随手可以抓出若干门各种学科,但挤干水分一看却没有什么干货.

“社会——文化人类学的生命之源在于科际性.这门学科有一个区别于别的学科的特征.具体说来,就是我们的理论和方法都是,要把人这一现象置于全面的环境中来考察,要涉及自然的生物的以及尤其是社会的世界的一切方面和种种变项;社会——文化人类学之所以以科际性为生命线,便是这个特征的符合逻辑的结果”[3].

人类学的学科属性,是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结合得相当紧密的人文学科,这一点与体育学极为相似.引进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使之在一个特别需要对于身体运动加以实证研究的应用领域里加工凝练,结合自身特点构建体育人类学,对体育的发展十分有益.

人类学在学科的属性和相关的研究方法上,横跨生物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3种不同的学科领域,对学科高度分化的调适以促进其综合发展.人类学在跨学科的交往互动中不断丰富发展,其研究领域和影响力日益扩大;同时,它也产生新的交叉分支学科,一些应用人类学被纳入发达国家高校的教学与科研体系,推动相关学科向纵深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包括体育人类学在内的一系列分支学科和应用学科不断涌现.

相对于其他学科的学者,人类学家从更广阔的基础来研究人类行为,因此更擅长从复杂的生物或文化层面,对人类进行总体的一般观察.而透过文化人类学对不同文化的研究结果,常常对社会学家、心理学家、经济学家的结论提出质疑和挑战.因而人类学家常常扮演对社会科学富有建设性的角色[4].人类学进入体育研究的优势,是具有文理融通的特点,为体育学科的建设带来衔接各学科的立体时空架构.体育人类学的跨学科特点,有利于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者走到一起,在团队里不同学科的相互碰撞、修正和交融中,产生新观点、新思想、新方法、新理论,从而推动体育研究的新发展,并在其他体育学科难以涉足的应用领域得到显现.体育人类学可以深入到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开展田野工作,可以实证性地研究一切身体运动与真正的体育活动的异同,可以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伪及体育文化价值.通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方法论中的执行,实证的优势是摒弃凭空臆想,发挥实证的优势进行判断和评估,正视身体运动异化与生态平衡的矛盾,解决文化变迁与适应的问题,参与政策评估与发展规划制订,积极扶助体育与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协调一致.

众所周知,体育专业的学生都要学习有关人体的生物学科,尤其是人体解剖学和运动生理学.这些学科以人体的一般形态结构、正常的生理功能变化为研究目的,与体质人类学的关系十分密切,掌握一定的生理学、病理学特别是人体解剖学的基础知识,是学习体质人类学的必备条件.但这些学科在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上又不同于体质人类学,它们在研究过程上中着眼于人类的个体,注重于人体的某一方面或某一部分;而体质人类学则着眼于人类的群体,包括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人类与动物,特别是灵长类动物的区别和联系,各人群的特征和分类,人体的生物变异,性别和年龄差异以及身体各部的尺寸,形式和比例关系等问题.令人遗憾的是,由于我国在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以至于我国人类学研究人员的文理分家,特别是文化人类学的研究者,懂体质人类学尤其是了解生理学、解剖学的研究者如凤毛麟角.而具有体育专业知识结构的基础来学习文化人类学并应用于体育研究,具有特殊的综合优势.随着体育人类学的构建,可以重新实现体质与文化的科研方法的最佳链接与交叉互动,在体育理论方面形成宏观、综合的创新成果.

人类学研究是一种非常开放的研究,通常能把一些新的研究范式吸收进来,从而为体育问题的认识和解决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人类学家的那种将古往今来人类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尽收眼底统筹考虑的恢弘气度,对于体育的研究者值得积极效法.在当前我国的体育研究中,特别需要借鉴人类学关注弱势群体的传统,为我们从体育的角度去认识和帮助弱势群体提供有效途径.当前,我国体育人类学最需求的研究,是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参与式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问题.

人类学家艾瑞克·沃尔夫[5]曾将人类学描写为:“最具科学性的人文学,以及最具人文性的科学”.体育的人文价值,充分显现于体育人类学的研究中,需要我们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追求真理.

西方体育人类学以异文化为主导的研究,研究对象集中在欧罗巴人种以外的遥远地区原住民;而在中国,体育人类学具有以自我文化为研究主体的鲜明特点,研究对象都是生物性特征差异不显著的人群,所以重点仍然在其人文特征,依赖实证的途径去彰显东方的人文精神.即使中国的体育人类学研究者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更感兴趣,但一般也不会视为“异文化”,至多视为具有多样化新奇感的非主流文化而已.

正因为具有实证的优势,体育人类学的学科特征决定了它在跨文化研究中是卓有成效的.构建体育人类学这样的新兴学科,为体育学科群增添了生力军,使体育学的研究更加具有综合性质的科学性和体现文化多样性的人文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