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年度热门微话题

更新时间:2024-03-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7439 浏览:129196

话题年年有,有些虽呈一时之巨,但转瞬即逝,有些虽看似琐碎,却持续发酵,星火燎原.我们通过观察平面和网络媒体,梳理出今年受青年人群关注度高、与青年人群关联度高、集中反映青年人群动向和趋势的事件和现象,制成本年度“热门微话题”榜,希望以此来管窥一代青年的最鲜活声音和最前沿思考.

一个新词的诞生

如果我们需要推举一个今年由年轻人创造,然后在全社会中产生影响力的词汇,当然非“丝”莫属.这一来自于网络的新词热词,甚至登入《人民日报》的十八大特刊.

粗略地解释,“丝”指的是当下中国社会中下层的弱势年轻男性.他们身份卑微、生活平庸、未来渺茫、感情空虚,不被社会认同.他们也渴望获得社会的认可,但又不知道该怎么去做,生活没有目标,缺乏热情,不满于无聊的生活但又不知道该做点什么.

与“穷矮丑”的“丝人生”相对的,是“高富帅”和“白富美”代表的另一种风景:无论是事业、感情还是日常生活,都成功体面、光鲜精彩.

这样一种脸谱化的青年阶层分类法,迅速在网民中引起共鸣,面对网上流传的众多丝特征,众多网友惊呼自己“躺着也中”.

中山大学亚太研究院教授朱崇科认为,“丝”的传播具有庶民叙事的特征,由下而上地对主流话语、价值观进行反抗.自称“丝”让很多人找到自我解嘲和宣泄压力的途径,这也是它传播之快的原因.

虽然这新词称不上严肃,也并非有意为之,但的确是以点盖面地揭示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社会主流习惯了的宏大叙事正在遭遇解构,年轻人要求破除阶层固化,打破头顶那看不见的天花板,呼唤社会阶层流动通道的畅通.一直以来,青年一词都等于朝气蓬勃、奋发有为.这种“应为”而不是“实为”的叙事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中下层青年的真实处境和特点.在以不雅而又鲜活的词语进入公众视野前,他们一直居于主流话语的阴影中,面目模糊.因此有评论认为,丝的“崛起”,是一次庶民的文化胜利.

另有评论认为,“丝”二字蕴含着无奈与自嘲的意味,反映的是“蚁族”一类群体的集体焦虑,背后是底层民意对社会层级间流动性的澎湃吁求.

“初老症”大流行

1990年出生的男生,已经开始被出生于1995年的小女孩称作“大叔”!这样一条关于“90后大叔”的微博瞬间火遍互联网,并成为公众议论的一个热门话题.有80后网友惊呼:“原来除了刚会说话的小孩子,我们都老了!压力山大!”有90后网友感叹道:“我这个91年准大叔情何以堪啊!怪不得最近被叫叔叔得越来越多,不敢卖萌了再.”

中国古人说“三十而立”,说明即使在古代,30岁也是在事业上建功立业的一个开始.但为何现在的年轻人,早早言“老”?还没有开始真正的拼搏,就心生退休之意?因为工作压力以及快速生活节奏的影响,现代人往往心比实际年龄老得快,不知不觉中,年纪轻轻生理和心理上就开始面临了各种老的征兆,这就是初老症.

我们由初老症的流行,注意到的是“青春熊市”的若隐若现,是越来越多年轻人失去拼劲儿、安于现状和求稳心态的蔓延.

在最新的一项调查中,87.5%的受访者认为身边有很多找工作“求稳”的青年.任何一个社会的青年人,都本应是不惧艰难险阻,勇于拼搏进取,乐于险中求胜的社会前导力量,若他们失去了锐气,变得暮气沉沉,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可不是好兆头.

专家认为,年纪轻轻就言老,是因为无论在学校还是职场上,竞争压力都普遍存在.许多行业和公司都更喜欢年轻人,各行业发展得都很快,技能更新换代速度也是越来越快.年轻人学习能力强,新人一茬接一茬,一个在职场上刚工作了三四年的员工,就已经被认为是“老人”,都面临着被“更新换代”的现实压力.

另有心理学家认为,80后喜欢自己说自己老了,但不喜欢听别人说自己老了.这实际上是在“卖老”.说自己老了,其实意思是说自己成熟、稳重、可靠,这样自己才能更容易为较成熟的社会主流人群接纳,实际上是一种以退为进的人生策略.

没有经历过太多风吹日晒,30多岁的人往往看着就像20多岁,但心态和生活方式却真的在变“老”.有80后网友表示,现在社会上流行的东西几乎是一年一变,不是赶不上潮流,就是不想赶潮流,还是做自己好了.

其实,这种自嘲一般的老,也是后青春期的青年人群逐渐走向成熟的一种标志;这样一波“初老潮”,也在告诉这个社会,当初的青涩单纯,正在被岁月和现实沉淀出新的色彩,发酵出更从容更有主见的人生故事.

你要青春毛线用?

“当你不去支教,不去旅游,不去拼一份奖学金,不过没试过的生活,挂着,水着人人,逛着淘宝,干着我80岁都能做的的事,你要青春毛线用!”

今年,一条关于“青春怎么用”的微博在网络上疯传,引无数网友竞共鸣.这则段子疑似以“过来人”口吻吐槽年轻一辈,暗含励志揶揄嘲讽等复杂意味,也引起了关于如何使用自己的青春资源才更值得提倡的公众讨论.

宅还是不宅,这是不是个问题?

“宅”这个汉字的语义,因为混合了日本“御宅族”亚文化的一部分含义,已经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从本初的住宅之义,变成更多地用来指代一种正变得越来越普遍的生活方式.而这种用法,用流行的话说,也和日文本来的意思“不在同一个次元里”.

随着社交网络、微博等互联网产业形态的繁盛,影视和动漫等视听娱乐产品的丰富,宅男宅女正在悄无声息地将他们充满争议的生活方式带给今天以及未来的人类社会.而上述一段“吐槽”,正是冲着这样一个族群而发的.

但是,“我的青春我做主”,既然电视和网络的发明,本身就是为了让人变得更“懒”,足不出户就能解决许多需求,那么宅又有何错呢?

问题在于,面对面的人际交流对一个人来说是如此必要,在短时期内仍然是不可完全被通信技术取代的,而长期面对屏幕、缺乏运动和阳光的身体也会出问题,另外,虚拟世界和游戏的乐趣就像等但即使有如此充分的“反宅”理由,还是有很多年轻人将之视为一种代表着未来大趋势的生活而乐此不疲.“动联网”时代到来

今天,全国超过3亿的男女青年已经习惯于工作和生活与互联网之间的紧密联系,他们占我国全部网民的比例接近70%.而移动互联网——简称“动联网”在2012年的爆炸式增长,将互联网带来的社会变革推向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广大年轻人的生活也随之出现新的变化趋势.

据最新的互联网报告,手机网民已经达到3.88亿人,还在迅速增长,他们每天用手机上网的平均时间约为100分钟.而或将于明年开始发放的4G牌照,则据信将把这场“数字盛宴”带入一个新的.

动联网似乎正在忠实复制当年互联网诞生及发展时所经历过的一切,既被风调雨顺所护佑,也被荆棘坎坷所羁绊.而在这场以创新、创造和创业为战斗番号的征程中,当然少不了热血青年的身影.

作为未来科技发展方向的重要代表,动联网正在创造的不仅是一个新行业,甚至不仅是一个新产业,而是一种或更多种新的经济生产方式,这无疑给无数对事业成功和技术创造怀有梦想的年轻人提供了一片广阔的新天地,同时也让千百万靠传统互联网产业吃饭的青年看到了新的发展空间.国务院参事陈敏认为,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无论是创业还是就业,现代怎么写作业,尤其是与互联网相关的现代怎么写作,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无疑是最大的蓝海.

有创业投资专家认为,未来十年,不管在哪一个行业创业,可能都离不开移动互联网技术.还认为,移动互联网技术不是简单的上一代互联网技术的延伸,而是对上一代互联网技术的颠覆性改变,因为从模式和内容的产生,甚至到原创编辑都会产生巨大的变化.


同时,动联网也正在开始一种或更多种新的生活方式.主力军当然是年轻人.用手中的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他们通讯、交友、阅读、娱乐.接入互联网的手持设备正在成为新新人类们身体的某种延伸,或者说一个“外挂器官”.

试错期

谁能永远都做对?错一错的人生,是不是会更健康?

在当下社会,年轻人想找到自己的最佳位置往往不是很容易的事,总是需要一定的时间.这个过程,是当下的许多年轻人不能不付出的一种人生成本,可被称为“试错期”.

《中国青年》于年初提出“试错期”这一概念,以及“青春是人生的试错期”这一命题,将其作为考察当下年轻人人生境遇的一个新视角.我们认为,青春,是人生最好的试错期.

我们希望告诉这个时代的青年们:不要怕犯错,趁着年轻,要多去勇敢尝试,多去经历些坎坷,多去犯些小错,因为这的确是个正越来越开放多元、越来越允许我们试错的时代.主动试错,其实就是在积极把握时代的机遇.

实际上,在今天价值观多元,选择自由大大提高的环境中,“人生试错”已经成为青年人群中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好像是20岁生日,无论你想不想过,它都在那里,难以回避.人生很难一步到位,大多数年轻人都会经历一个试错期,才能修正自己的人生航向,直至达到一个比较适当的人生状态.试错期也许不会决定一切,但的确会成为影响人生的重要变量.

既然试错在某种程度上不可避免,那么晚错往往就不如早错.循规蹈矩、亦步亦趋的生活固然来得稳妥,但这样的风平浪静下往往却潜藏着危机.不出小错,就难免大错,一旦在青春的尾巴上摔了跟头,再想爬起来,恐怕难以像年轻时那样从容,甚至干脆就断送自己的大好前程.

我们不能不注意到,一些曾经一帆风顺的80后在这两年跌了大跟头,如海南受贿千万的局长肖明辉,如北京贪污公款300万的出版社发行主管宋某等等,他们的事情都因为其年轻的面庞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他们都曾拥有风光无限的青春,令同龄人羡慕的简历、机遇和生活,如今却只能在铁窗中改造自己.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应当鼓励年轻人去犯点小错,去走点弯路,以避免有一天“不摔则已,一摔要命”.一帆风顺的青春,是值得每个青年提高警惕的.

“裸辞”去旅行

裸辞,也就是不留后路、没找下家就决然辞职,曾经于2010年登上中国流行词榜首.而“裸辞之后去旅行”,则成为今年在青年人群中特别受关注的一股风潮,它往往意味着突然辞职去旅行.在知名的网络社区豆瓣网上,名为“休学辞职去旅行”的小组目前已经拥有了超过15万名成员.裸辞去旅行这一话题受到媒体广泛关注,并将关于裸辞的议论再次引向纵深.

关于这种做法的原因,有年轻白领表示,这是为了不给自己的青春留下缺憾,或者是因为对现实职场环境不满,甚至是证明自己的勇气和潇洒的一种姿态.而这一现象也暗合了一句因为热播剧《北京青年》而大火的流行语:“重走青春”.剧中主人公即裸辞后去南方闯荡,并在一番曲折后实现了对旧我的超越.

职场专家表示,冲动裸辞旅行的背后,可能潜藏着另一次危机.有许多案例证明,裸辞旅行的经历往往会因为引起用人单位的疑惑而影响再次就业.

这里要多说两句的,是裸辞的动机,如果是出于明确的人生追求,突然看开了关于人生的一些事情,那么放下心头的重负,背起一份轻灵和潇洒,揣着“以后无论甘苦,至少我已上路”的信念,翩然出发,那么无论是否在“重走青春”,都未尝不是值得祝贺的事情.可如果是一时冲动,或是盲目模仿跟风,并不清楚“旅行的意义”,对停下脚步之后的事情也没有做好打算,那么,这种潇洒可能就值得推敲一番了.

而“裸辞去旅行”中的旅行二字,也可以换成其他词汇,比如充电、国考、出国、结婚、回乡、创业等等.这样看来,裸辞的真正意义,可能在于它代表着逃离职场,开始一段不同以往的新生活.它不是一个句号,而是一个冒号.

王安忆三嘱咐

在今年复旦大学研究生院的毕业典礼上,著名作家王安忆向在场的毕业生们提出了三条嘱咐:不要尽想着有用,不要过于追求效率,不要急于加入竞争.这“三嘱咐”迅速从复旦大学的礼堂中向更广大的范围蔓延开来,在网络论坛和媒体上引发了热烈讨论.

许多社会名流和普通网友对王安忆的叮嘱表示赞赏和支持,《北京日报》发表的评论员文章,将“三嘱咐”归纳为“无用之用”、“过程之美”、“竞争之失”,认为王安忆的倡导值得过于追求实用和效率的人们警醒和反思.《中国青年报》的一项在线调查显示,42.8%的受访者坦言“尽想着有用”的观念在当前社会最普遍,61.1%的受访者认为,王安忆提出的三项“嘱咐”适合当下的年轻人.

日益发达的互联网技术和文化、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为中国人实现“不着急的人生”提供了可能.按照国际经验,人均GDP在3000美元以上的经济体,会进入一个“休闲时代”,日益膨胀的中产阶级,会制造大量的消费需求,这让休闲经济获得了爆炸性增长的可能.

北京师范大学传播学系副教授王颖吉认为:任何时代都存在功利性的价值导向,来帮助人们应对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社会也需要非功利性的价值导向来帮助人们进行反思,照顾长远利益,寻求更好的生活状态.但是当前国内功利的价值导向尤其突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发展不太平衡.比如,高校学生大多不愿学习哲学、文学等“无用之学”,而更追捧应用型学科,认为这样在毕业后才能找到一份收入高的工作.

来自名家的谆谆教诲,是值得参考的提醒.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我们今天很多人的脚步太快,生活得太着急,几乎让灵魂都无法跟上.新的一年里,是不是应该稍微慢一慢,好好看看前方的路和身边的风景,也让灵魂可以跟上来.

电子公民

2012年发生的一些热点官民互动事件,让我们看到,今天的年轻人,其实并没有丧失政治参与的热情和需求,只不过,他们充分利用最新的技术条件——比如互联网,开辟出了新的政治参与平台.他们就像生命力强大的菌群,只要一出现合适的温度和湿度,哪怕只有极小的空间,也会迅速蓬勃蔓延成一片鲜艳而充满活力的景观.

在这种情势下,一种新“人”出现于世:电子公民.

所谓“电子公民”,大致可以做如下定义:主要通过互联网来关注时事、表达诉求、发表意见、影响决策的公民.他们通过电子化的手段,追求并实现自身的公民权利.

在微博上,关于热点和突发事件的话题,会很快有成百上千条的评论出现.无论正确与否,无论理智与否,这些声音都汇成一股言论的能量,影响着更多的人,特别是与事件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人.

此前有媒体认为,“扒粪运动”,或说“揭丑运动”,将成为青年政治参与的重要表现方式.所谓扒粪和揭丑,指的都是公众通过各种媒体,对于公共生活中各种丑闻和黑幕的揭露和批评,是公众舆论对于政经权力进行监督和约束的一种具体而特殊的表现.

有学者指出,自90年代以来,互联网与公民社会在我国基本上是并行发展的.互联网已经成为中国特色公民社会构建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平台.来自不同阶层的青年代替中上层青年成为政治参与中心,来自不同地域的青年代替北上广等发达地域成为政治参与中心,实现了青年政治参与的多阶层化和多地域化.

中国的“电子公民”逐渐走向成熟,离不开的是一个越来越懂得如何与公众打交道的公权力,正是因为他们的理智和远见,电子公民的活动空间才得以存在,公众和公权力之间的电子互动才得以出现并不断进步.各方都在交流、冲撞中日益明确了自己的位置和角色,完成观念和行为方式的转变,走向自身的成熟.

电子公民的出现和蓬勃发展,可以说是处于转型期的当今中国社会之幸、之喜.在一次次由电子公民们发起和推进的网络公共事件背后,渐渐显身的,恰是一个正在日益变得成熟理性、有勇有谋的青年公民群体,以及一个正在以渐进式姿态逐步接近公民社会的中国.

“拒升族”驾到

2012年底,世界末日未现,一个新词却悄然流行:“拒升族”.最新调查显示,渐成职场主力的80、90后中,许多人认为理想职位不在高低,找到合适的用武之地最重要.宁愿从事自己喜爱的技术工作,也不愿接受看似光鲜的升迁.拒绝压力、拒绝不擅长的东西、拒绝人生被绑架、只做好自己,成为许多职场新人类的价值取向.

“拒升”的理由,除了薪水问题,主要集中在“不想面对这么大压力”和“想多点时间陪家人”.

其实,这也是一场关于“何为幸福”的讨论.一般来说,升职固然可以换来相对较高的社会地位,但除非是企业的中高层或政府官员,否则,一个虚头衔对“幸福感”的贡献,恐怕就只是能满足一点虚荣心而已.在今天这个越来越讲求务实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对于幸福的要求,其实正在发生一次多年未见的“回归”,特别是年轻人.

与家庭生活相比,与实际收入相比,与可自由支配的时间相比,头衔的变化不再像过去那么重要了.因此,我们在这场关于拒绝的风潮中嗅到的,是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有了更清醒的认识,更勇于坚持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追求,对社会上长期因袭下来的一些规则进行反思和扬弃.

敢于说不,就是进步.

但有媒体从其他侧面对此事做解读,也颇具参考意义:多数人不想升迁,是由于不愿面对所谓的“官场文化”和“办公室哲学”.调查显示,60.9%的人认为人们在人际关系上浪费过多精力,也就是说,“拒升族”拒绝的,是“复杂的人际关系”,而非名利和地位,更非工作业务上的成就感.由此看到,“拒升”现象其实反映了当下年轻人在面对现实时出现的精神焦虑.

让人感兴趣的是,这次拒的是职位升迁,下次会是什么?

选择焦虑症

一种“时代病”正在年轻人中蔓延——选择焦虑症.“选择焦虑”已成为一个频见报端的词组.

在面对职业发展、婚恋交友等问题的时候,容易陷入焦虑,不知该如何是好,甚至看看菜单都会出现急躁不安的情绪.

其实在这种焦虑的背后,是当下青年群体对于做出选择后可能出现的后果的忐忑和不安.因为他们发现,选择往往变成了.也就是说,难以预判自己做出的选择会出现怎样的后果,风险不在自己的控制范围内,似乎自己不能掌控自己的生活,于是陷入焦虑.

我们身处一个选择太多的时代,这本应该是好事,“有得选”总比“没得选”要好太多.但是太多的选择,似乎并没有带来相同分量的幸福,反而让人感觉无所适从.

要不要回乡?

毕业了,去哪儿?是漂在大城市,还是回老家,抑或是“生活在别处”?做出选择的时候,总是需要能让自己不后悔的理由.对于很多来自农村的大学生而言,留在城里还是回去这样的选择题,竟然要比几年前更容易回答:家里有土地.

要不要结婚?

你婚了吗?随着90后也开始进入适婚年龄,80后的剩男剩女们,发现因为新《婚姻法》、户口、房地产调控、CPI等等的关系,无论想不想结婚,自己都处在一个不太好办的境地中.

要不要出国?

出国——大学生群体最热门的话题.移民——中产以上群体最热门的话题.出还是不出,似乎已经不是个问题,问题是何时出,怎么出,去哪儿等而这些可能的选择,也让许多人感到焦头烂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