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招生的十年之痒

更新时间:2024-01-1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639 浏览:7180

二月的北京,春寒料峭.北京育英中学门外,守候着焦急等待的家长.他们的孩子是参加今年北京大学自主招生的考生.每个人都希望通过这样一条捷径,进入梦想中的高等学府.

2003年,教育部开始推行自主招生,结束了此前高校只能在每年同一时间招考的历史.应届高中毕业生通过考核后,可提前确定意向高校的录取名额,并在参加高考后享受最高60分的降分优惠.此举一度被誉为“我国高招制度的破冰之举”,打破了高考“一考定终身”的制度.

自主招生,减负还是增负?

自主招生揭开了高校“塔”的神秘面纱,让家长和考生在高考前就深入关注和研究高校,更早地制定个人发展规划.然而对于自主招生的质疑一直不绝于耳.自主招生考试渐成另一项负担,准备高考之余,许多学生还要另外准备多所学校的自主招考,“小高考”、“增负”、“掐尖”等各种非议不断.一些教育学者认为其延缓了教改的步伐,使“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的愿景化为泡影.

今年是高校自主招生制度实施的第十个年头,阵容发展到80多所高校,“北约”、“华约”、“卓越”等联盟的建立,更是将高校自主招生推向战国时代.“华约”的“高水平大学自主选拔学业能力测试”包括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七所高校;“北约”的“综合性大学自主选拔录取联合考试”包括北京大学(含医学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兰州大学、香港大学11所高校;“卓越人才培养合作高校联合自主选拔录取学业能力测试”包括北京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西北工业大学、重庆大学九所高校.

联考使高校招生形成集团化作战,高校“抱团”联合考试如同“圈地选羊”,不仅加剧了生源竞争,更是将“自主招生”演变成“小高考”.学生不但要奔波于各地参加各学校招考,家庭也要为此付出高额的开支,原本以“减负”、“打破千校一面”而设置的自主招生反而更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自主招生,真的自主吗?

自主招生是中国高等教育招生改革扩大高校自主权的重要措施,由高校自行组织,以选拔那些由高考不容易被发现的有特殊才能的学生.然而,高校自主招生10年,遭到的最大质疑之一,就是没有给“偏才、怪才”创造更多破格录取的机会.

各高校自主招生形式如出一辙:先是各自为政举行笔试增加学生的赶考负担,接着是实行校长实名推荐可却不同步推进自主招生信息全面公开,再接着推出联考却把联考变异为“搞结盟”.高校拥有的自主招生权,不过是给学生几十分的录取优惠,学生参加高考后最终只能拿到一张录取通知书,而不是像国外学生那样,可以拿到多张大学录取通知书,再根据学校的办学声誉、录取专业、提供的教育怎么写作进行选择.有专家指出,我国高校的自主招生改革,目前还并未向公众展示什么才是真正的“自主招生”.

此外,近年的自主招生被指名校“功利化”地“掐尖”,同时因操作程序不公开、不透明,权力寻租及少数内部人徇私舞弊的现象普遍存在.各高校单独组织的自招考试,每年都要耗费上百万元考试经费,繁冗的招考过程也让考生、家长甚至中学校长苦不堪言.而高校单独命题的自招,无论结果的公信力还是命题的科学性,也频受质疑.

自主招生设立的初衷是在除了招收到普遍意义上成绩优秀的学生以外,招到具有特殊才能和培养潜质的优秀学生,应该延伸到高校与中学在教育理念与人才培养的衔接,通过针对中学的教育拓展活动,发现高校的理想人才.而今的自主招生,并未脱离以考分评价学生的桎梏,堪称前景不明的“伪自主招生”.这两年北大等高校又推出“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但推荐生仍是在各项考试中名列前茅的“尖子生”,忽视了“偏才”、“怪才”等具有特殊潜质的人才.对大多数参与自主招生的考生来说,没有摆脱这样一种“功利化”选择:只是想由此享受降分录取的优惠.高校自主招生,演变为一场戴着镣铐跳舞的狂欢.


自主招生,路漫漫其修远

目前的高中阶段学习,“应试化”风气严重,即主要是通过研习教材、大题量演练以提高成绩.但高校自招考试,一方面尚无成熟模式;另一方面,高校的种种“创新”让习惯于应试教育的考生往往“摸不着头脑”.

反观国外的自主招生,公平、自主体现得淋漓尽致.比如,美国各个高校和各个专业的录取标准千差万别,学校的自主权体现得非常充分.高校在录取考生时不仅考察其平时学习成绩和高考成绩,而且也会对其各方面的表现进行全面评估.平时学习成绩和高考成绩固然有用,但考生的其他经历几乎占了同样重要的地位.学校一方面看重那些极具学习精神、求知欲强并具有一定学术成果的考生,把他们作为最有潜力的学术新星加以录取,希望他们现在或将来能在学术方面为学校争光,另一方面也会录取那些在课外活动中表现突出,并在艺术、美术、开公司、慈善、竞选等领域有特长的考生,因为学校认为是他们的人格特质促成了今日的成就,希望其入学后能在各种校内外活动中继续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而具体录取则由一个录取委员会负责,其成员来自校方管理层、教师、学生、校友、运动员或其他学校认为与录取有关的人员代表,一般在20人左右.校长不参加,录取委员会有充分的自主权.

在为自主选拔学生度身写作培养方案方面,国内的复旦大学走在了前面,值得其他高校借鉴.复旦宣布,2012年的自主选拔机会,全部投放到数、理、化、生、文、史、哲和基础医学八大基础学科专业.这些学生将自动进入该校“望道计划”候选名单,可享受集中学校优势资源的个性化培养.入选“望道计划”的学生,可参加学科前沿领域的专题工作坊或研讨班,根据自己的兴趣及特长选择研究方向,接受导师辅导,每年有六次机会申请本科生学术研究资助计划.学校还将推荐和选送部分学生赴海外交流访学.不过,“望道计划”实施动态管理,新生入选并非进了永久“保险箱”.

保证公平,是自主招生的前提.北大加大“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力度,而入选的中学,都是各地的重点中学,农村普通中学更是没份,导致“名校学生疯狂赶考,农村学生不知‘自招’为何物”的尴尬局面.推进教育公平面临艰巨的任务,而建立合理的大学治理机制,有助于大学的办学战略,将公平作为基本的出发点.有专家表示,自主招生需要真正社会化的考试,由第三方来命题考试,与具体高校脱钩.当选择权在学生手中,学生可以获得多张录取通知书时,大学的招生理念和办学理念才会发生根本转变,高等教育的去行政化,也将由此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