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医生出了心里话

更新时间:2024-04-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7349 浏览:79468

坐在诊室里,患者最想知道的是医生内心的真实想法.美国媒体日前刊出了一些美国医生的心里话,并披露了一些不为人知的“看病开药幕后真相”.

最有名的医生未必最好

纽约心脏外科医生:医院最有名的人,比如科室主任等,往往不见得是医术最精湛的,因为他们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忙于行政事务了.

本刊点评:在国内也有类似情况.专业水准是靠疗效证明的,患者最有发言权.但一些患者认为科主任资历高,医术精,经验多,大病小情都要找他们.而现实情况是,不少医院的主任职位是医院任命的,他们更擅长管理工作.

纽约疼痛病专家詹姆斯迪拉德博士:在很多方面,患者对医生的要求之高不切实际.医生不能犯任何错误.我真不知道有谁能过这种“一丁点错误都不犯”的生活

本刊点评:医学是经验科学,不能保证百分之百的疗效,但能保证自己尽百分之百的努力.在国内,由于医疗事故举证倒置,医生的压力更大,对每一位患者和手术都是战战兢兢.所以,建议年轻医生们对自己判断不准的事情一定要向上级医生请示,高年资医生拿不准的,也要请会诊.


纽约疼痛病专家詹姆斯迪拉德博士:我碰到过一个患者,总打断我的话,说想试试某某网站上的治疗方法.我当时真想问:“有了网站,你干吗还跑医院呢”

本刊点评: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保健意识也越来越强,通过各种传播渠道,人们对疾病有了更深的认识.有的患者病程很长,通过媒体自以为了解很多,到医院做一次治疗效果不好就放弃了,不信任医生的最终结果是延误病情.

万斯哈里斯博士:有些医生不太负责,看病大而化之,匆忙诊断.

本刊点评:在国内也的确存在这种情况,由于我国的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和人口众多,北京、上海等一些大医院及每个省会城市的医院,每天都要面临众多的患者,患者排长队去看病,进了诊室不出5分钟就被确诊的情况有很多很多.本刊之前就曾做过一篇《生命不能承受误诊之痛》的专题,对高发的误诊率做过分析.这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疾病的复杂程度远远超过医生认知,二是医生对医学的态度问题.另外要注意的是,一些医院的平均水平高,但不代表每个大夫水平都高.

最新最贵的药未必是最好的

费城内科医生:那些所谓最新最贵的药物,可能不是最好或最安全的.

本刊点评:刚上市的新药没有经过时间的检验,肯定不是最安全的.新药的临床试验都是由医药公司资助的科研,是有经济因素参与的.最新最贵的药未必是最好的.所谓“好药”是疗效决定的,而是人为标定的.

明尼苏达州内科医生:尽管研究表明,接受制药厂馈赠会影响医生临床诊断水平,但仍有94%的医生会接受这些礼物.

本刊点评:有些大夫每到月底就数用了多少药、器械,然后跟药厂要钱,这已经是公开的秘密.看来世界上许多个国家都是如此.这样必然会牺牲患者的利益.比如某药用1克就可以,为得到更多好处却用到4克的剂量.有业内人士说这跟医生的价值没有得到体现有关,比如一个器械比一台手术费还贵,医生的技术并不值钱.

华盛顿特区家庭医生:医生当然也受市场制约.如果医院建了一个新的CT扫描系统,就会想法让病人使用它,尽管有时并非必要.不必要的检查无益健康,医生当然心知肚明.

本刊点评:这种情况在国内的一些医院也存在.个别医院和一些民营医院花大价钱引进了先进的设备,为了创造更大价值,想尽办法让患者进行不必要的检查.还有一些医院为了减少责任风险,也同样会让患者进行不必要的检查,这也是患者看病贵的客观原因.

纽约心脏外科医生:别把手术安排在星期五下午.手术后第一天通常是问题多发期.如果碰巧是星期六,术后护理就很难有保障,因为门诊医生周末不上班,而急诊室又总是人满为患.

本刊点评:星期五确实不适合做手术,所以有些医院不会把择期手术安排在这一天.但中国需要手术的患者太多,把日子排在这一天也是无奈之举.

医生喜欢微笑的患者

纽约心脏病科医生:像絮絮叨叨的老妈子一样对患者重复着同样的话,真让我烦透了.而我苦口婆心磨破了嘴皮的建议,患者却总当耳边风,你说我能有耐心吗

本刊点评:我国一直在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医生应该理智对待病人,而不是感情用事.对于不听劝告的患者,医生也要心平气和,同时也应该站在患者的角度去考虑他们那种对疾病的焦躁和对健康的期待,所以,医生要给出建议,尽到责任.

纽约疼痛病专家詹姆斯迪拉德博士:我最讨厌病人看病时接听手机.

本刊点评:其实,在看病过程中,很多患者接到一般说两句就挂了,还会和医生说声“对不起”.而有些医生正在问诊时,响了,一边给患者看病一边接听,这也是最让患者不能接受的事情.还有一件让医生们反感的事,是有家属在旁边大声聊天或不断推门进来张望,这样会影响医生的工作.

加州肿瘤科医生桑塔克鲁兹:如果碰到一个滔滔不绝的患者超过5分钟,我就会让助手“救驾”.我会脱身说:“对不起,有急诊.”

本刊点评:中国医生一般不会这样做.礼貌地打断他,转移话题,引导到想要的信息上来.这样既节省时间又能不伤害患者的自尊心.

科罗拉多急诊科医生:最令我恼火的是,病人为了那些自己在家中就可以处理的鸡毛蒜皮的小事来看急诊.

本刊点评:急诊是医院最忙的地方,医生通常要抢救危重病人,如果不要紧的病来急诊,会占用重病人的资源.现在多数医院都设有导诊台,方便患者的同时也树立了医院的形象.

华盛顿特区家庭医生:由于我们和老年人接触更频繁,所以当一个年轻患者出现时,我们会更热情一点.医生也是人,你越年轻、越有魅力,就越可能从医生那里得到更多的时间.

本刊点评:医生最希望一进病房的时候,看到患者在笑,而不管他是男女老少.病人来的时候都是愁眉苦脸,他笑了,说明痛苦减轻了,医生的劳动价值得到了体现.

医生也会为病人哭泣

美国疾控中心《发病率和死亡率周报》:60%的医生不遵守洗手指南.

本刊点评:国内这种情况也很严重.有些医生怕麻烦,还有些医生认为,为了节约更多的时间,不可能频繁的洗手,还有些牙医甚至补完牙后都不换手套.

《内科学年鉴》:96%的医生认同发现同事出现医疗过失或事故应该汇报.而实际情况是,46%的医生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本刊点评:如果站在病人的角度,出错的医生应该被处罚.但站在医生角度,虽然心里觉得病人很冤,但不会站出来当“恶人”,毕竟医生是个高风险的职业.

华盛顿特区家庭医生:医生只关注自己是否会感到不便,大多数医生压根不在乎病人是否得在外面排队等候.

本刊点评:在国内,多数医生关注眼前的患者,不能因为外面排队人多就草草了事.记者在采访中也经常遇到一些出诊专家,出诊后连口水都不敢喝,因怕上厕所耽误时间,下班后还有等候的患者,不管到几点直到看完.

密歇根州物理康复科医生:大多数医生已经有5年都没去看自己的医生了.

本刊点评:非常常见.医生只关注患者的健康,而往往忽视自己的健康,往往哪感觉不舒服了才去做相应的检查,所以医生自己的病被误诊和耽误的不少.

芝加哥儿科医生:虽然医生不会在病人面前哭泣,但回到家有时会为病人的病情而流泪.

本刊点评:医生当着病人的面异常冷静,但背后会难受.如果不该死的病人去世了,医生也会难过好几天.所以,医生应该经常把自己放在病人的位置,想想他们希望医生怎么做,然后就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