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分析社区护理干预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依从性和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将15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对照组不实施社区护理干预,观察组实施社区护理干预程序.对比两组治疗依从性和观察组于治疗前后的康复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发作次数和频率均比干预前有所改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社区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巩固患者在医院治疗期间的治疗效果,促使其康复.
【关 键 词 】社区护理干预;慢性心力衰竭;依从性;康复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275―02
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系列临床症状群,它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是各种心血管病死亡的最常见原因之一[1].我院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出院后实施了社区护理干预,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2年5月于本院出院的150例患者,男65例,女85例,年龄46~78岁,病程3~15年.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不采用社区护理干预,观察组实施社区护理干预程序.
1.2.1心理指导 患者因常年治疗情绪容易不稳定,出现焦躁不安、抑郁等情况,护士应根据情况采用开导、解释、安慰、鼓励、分散注意力等方式进行干预,增强患者心理,改善患者情绪.同时鼓励家属和患者多进行沟通交流,给予患者足够支持和关心.通过护士和家庭双方面的努力,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改善病情.
1.2.2饮食指导 向患者讲述合理饮食在治疗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减轻心脏负荷,防止心衰恶化,强调饮食应当以少食多餐、细嚼慢咽为原则,多食用富含钎维素、钾、钙的食物,减少盐的摄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1.2.3 健康教育 制定健康教育方案,向患者讲述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诱因、治疗方法、预后等,重点让患者掌握如何防止病情恶化、避免诱因,并一个月开展一次免费知识讲座,定期对患者进行采访,以提问的方式进行效果评价.
1.2.4 动员家属监督 让家属了解患者病情,向其讲解患者遵医能够提高疗效,帮助康复等,促使家属参与患者的康复治疗计划,并充分发挥其监督作用.若在干预过程中患者遵医情况差,应当向患者和家属举例说明其可能发生的后果,进一步促使家属对患者进行监督.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3.0进行处理,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治疗依从性见表1.
观察组在干预前收缩压为(127.13±12.06)mmHg,舒张压为(85.97±8.54)mmHg,心率为(90.10±8.61)次/min,发作次数为(7.02±1.35)次,持续时间为(14.22±3.12)min/次;干预后收缩压为(136.13±13.72)mmHg,舒张压为(79.32±9.12)mmHg,心率为(77.93±8.30)次/min,发作次数为(2.92±0.84)次,持续时间为(10.52±2.06)min/次.干预前后各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作为一种进行性的逐渐衰竭的临床综合症,慢性心力衰竭主要由各类心脏疾病引起心肌收缩力下降,进而导致心排出量无法满足机体代谢.其反复发作和高死亡率的特点是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低下的主要原因[2].社区护理通过对患者进行心理辅导、健康教育、饮食生活指导等来影响患者,进而提高患者遵医率,改善患者预后.
进行社区护理时,首先应熟悉各患者的病情、病因、病程、职业、经济条件、学习接受能力等,不同患者采用不同护理方案:(1)为患者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饱食、暴食导致摄入过多钠盐,进而增加心脏负荷.(2)控制患者吸烟喝酒.饮酒会导致患者体液平衡紊乱,吸烟会减少患者的心输出量进而提高血压,因此需要对吸烟饮酒进行严格控制.(3)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而言,劳累、感染和情绪激动都可能诱发心力衰竭,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可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3].对每次的健康教育都进行记录与效果评价,及时发现教育中的缺点并进行改善.当患者心力衰竭无法控制时,应及时送往医院进行救治,避免病情加重导致生命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