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运用默会知识的应用

更新时间:2024-03-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5932 浏览:69419

【摘 要】本研究力求结合默会知识理论,综合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经验,从学生的语文学习现状出发,结合教学中的具体案例来寻找提高小学语文教学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关 键 词】小学语文默会知识实践研究

语文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听说读写不断实践的过程,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受到熏陶感染的过程,也是默会知识不断积累、不断显性化的过程.显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注重显性知识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了改变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不良现状,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有必要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引入默会知识理论.

一、默会知识

我们将波兰尼(PolanyiJi)提出的“tacitknowledge"翻译为“默会知识”,是因为"tacit"强调的是认识主体暗自领会的能力,这种能力强调人对事物内涵的全面把握,而“默会”的“会”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含有领悟之意,与个体知识性质最为接近,因此“默会知识”是“tacitknowledge"合适的中文翻译.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默会知识给出了不同的定义.波兰尼将人类通过认识活动所获得的知识区分为两种.诸如书面文字、地图或者数学式里所展示出来的,通常被人们描述为知识的东西仅是其中之一而已(明确知识);另一些未被精确化的知识则是另一种形式的人类知识(默会知识),比如我们在实施某种行动之时怀有关于行动对象之知识.

心理学家斯滕伯格(RobdrJ.Sterberg)认为默会知识是人们成功所需要的,但未被明显地传授,而且往往甚至不含词语表达,这样的知识在个人选择、知识、改造环境中是很重要的.

野中郁次郎(LkujiroNonaka)则认为:默会知识包括个体的思维模式、信仰观点和心智模式等,这些模式信仰观点是如此根深蒂固,以至于我们习以为常,不自觉的接受了他们的存在,并在观察世界的时候受到它们的巨大冲击.

由此看出,默会知识有三层含义:这类知识难以用语言符号进行系统地表达;当我们试图用语言表达这类知识时却说不清楚;尽管无法表达清楚,但我们确实拥有这种知识和技能.它包括领悟力、预判九鉴别力、观察力,体现个人的综合智力'其获得必须通过个人的体验、实践、领悟.

二、小学语文教学存在问题分析

1.重理性轻感性体验

在我国应试教育体制下,小学进好的初中,要考试;初中要进好的高中,要考试,这层层考试的目的,就是为了考上好大学,从小到大无数标准化的考试,才能使学生完成学习的终结目标考大学.所以从小学开始我们就要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也就意味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还是要进行“唯理性教学”,重理性讲解,轻感性体验.这样的教学的确重视训练了学生的记忆、理解、概括、抽象等智力因素,但了忽视了他们的情感、态度、意志、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结果是使学生的生活范围越来越狭窄,对情感的体悟越来越贫乏,成为一个对生活越来越没有兴趣的“现代机器人”.


2.重教学结果轻过程价值

小学生在校的每学期都有单元考、期中考与期末考,考试中有许多知识点与能力点,这些“`点”都是从课本中来,这是一种独立于个体的公共的明确知识是可检测的可短时间获得的.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主要还是以传授这种知识为主,教师要求学生通过背诵、反复练习、抄写等手段来识记这些知识,此类教学任务往往只是让学生简单记住这些文字符号,对于他们是否真正理解其内涵却容易忽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独立能力、动手能力的发展在此类学习中受到限制.教师在此类教学任务中更多关心的是学生会认多少字,能组几个词,会不会按老师所要求的格式字数写一段话或一篇文章,对检测也只是以一张试卷语言所呈现的的成绩结果来断定学生的优良.但学生卷面反映出来的等级“优”,并不代表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可能存在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而也不能为其然;此知识通了,而彼知识不通,只知此而不知彼,造成的结果是学生对所学知识不懂运用与迁移,因为他们只知道结果而不知道如何得到此结论,对于以后如何去处理此类问题,也不会``举一反三”,只停留于认知的中级阶段.

3.重量化考核轻定性评价

量化考核是从“量”的角度来对学生进行评价.量化评价是把学生在各个方面的发展和进步简化为可能的几个数量,将学生生动活泼的个性抽象成一组组僵硬的数字,将学生状况的丰富性泥灭于其中的评价简单的教育现象.对教育而言,量化考核将复杂的教育现象加以简化.

三、小学语文教学运用默会知识的途径

倡导诵读涵泳

让学生获得默会知识的重要途一就是诵读、涵泳.在古代,“诵”和“读”意义不同:“诵”指大声朗读和背诵,“读”指看着文章念或不出声的阅读.张必棍先生认为:“诵读是熟读和背诵的合称”.据此,笔者认为语文教学中的“诵读”包括朗读、朗诵、背诵、阅读和熟读,“读”即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抑扬顿挫;“诵”即诵出情感、感悟'诵出文本意境.

宋代大教育家朱熹对“涵泳”的理解是:“学者读书,须要致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己省察”.曾国藩在给儿子的家书中更是把“涵泳”解释得透彻,他说:“涵泳者如春雨之润花,如清渠之溉稻等泳者,如鱼之游水,如人之濯足等善读书者,须视书,而视此心如花、如稻、如鱼、如濯足,庶可得之于意之表”.可见,“涵泳”是一种重要的语文学习方法,学习者必须全身心地沉浸在语言环境里去口诵心诵,方能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

引导合作探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提出: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这就要求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的做法,改变以教代学'以告知代替主体参与理解与建构,改频记硬背、题海战术的机械训练;要根据学习内容,灵活学习方式,并完善每种学习方式,提升每种学习方式的内在品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主体实践学习方式.

探究式学习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参与性、问题性和开放性,而个体获得的默会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靠个人观察、体验、反思、交流,因此探究式学习是默会知识观所提倡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可以相互间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显性知识与默会知识的共享,实现默会知识显性化.

【参考文献】

[1]程杨木.关于语文化验感悟学习的思考与实践[J].课程?教材?教法,2005,(10).

[2]李国华.教师需要创设什么样的教学情境[J].教育科学研究,2007,(10).

[3]卢家楣.教学领域情感目标的形成性评价研究[J].教究,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