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岗位胜任力的新建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

更新时间:2024-02-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483 浏览:23228

摘 要:针对计算机专业就业堪忧而IT职业教育火爆的现象,分析了主要原因之一没有根据岗位胜任力来构建新建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该文作者首先构建了计算机行业岗位胜任力模型,然后从各岗位胜任力着手,对应提出了新建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设想.

关 键 词:新建本科院校课程体系岗位胜任力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a)-0248-02

2013年6月,《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在北京正式发布,这份就业蓝皮书由麦可思研究院独家撰写.报告中给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就业黄牌警告,延续了历年来计算机专业就业堪忧的现象[1].而与之截然相反的是,近年来,IT职业教育培训市场异常火爆.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2000年以后大部分新建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更新过慢,学生缺乏实践动手能力,所掌握技能满足不了行业需求.

“胜任力”这个概念最早由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DidMcClelland)于1973年正式提出的,是指能将某一工作中有卓越成就者与普通者区分开来的个人深层次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等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2].

岗位胜任力是指胜任岗位工作所需要具备的能力和素质.体现一个人的能力和素质,需要建立相应岗位的素质模型和任职资格标准.素质模型是影响一个人工作成效的最深层的因素,是一个人工作的动机和工作动力的体现;任职资格主要是胜任岗位工作的行为能力,指具体履行岗位工作职责的具有不同层次的能力[3-4].

以岗位胜任力为培养目标对于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将形成良好的指导作用,会让学生自己知道为了适应某个岗位,自己应加强哪些专业技能和素质的训练,会让教师知道该选择什么样的项目案例来进行教学,所以建立多个方向的计算机专业岗位胜任力模型对于指导整个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将起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


1计算机行业岗位胜任力模型的构建

该文作者对计算机专业优秀毕业生一一进行行为事件访谈,同时结合对计算机人才招聘企业及IT项目经理进行问卷调查最终建立了计算机行业岗位胜任力模型.该模型由成就与怎么写作、专业知识与技术、行业技能、个人特质4个维度以及13项胜任特征组成,具体如图1所示.

2基于岗位胜任力模型的新建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设想

2000年以后新建本科院校将转做高等职业教育,所以这些计算机专业教育主要面向计算机应用,设置的总体原则是厚基础、重实践、产学结合.课程的深浅程度和范围的宽窄程度必须紧密联系于学校具体的办学方向、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具体定位.这里所说的应用是建立在专业理论基础之上的,没有良好的专业基础,应用的后劲将会不足,势必给计算机应用知识的更新带来困难.专业理论基础越坚实,在各领域的应用也就越深人;专业课涉及的知识面越宽广,学生的发展空间也就越大.围绕这个方案,我们对基于计算机行业岗位胜任力模型的新建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设想如下:

(1)重视公共及专业基础课程体系的建设.

由学习能力、演绎思维、认真严谨、专业知识这4项岗位胜任特征即可反映公共及专业基础课程的重要性,在高校中学习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应实现“思维方式的数学化”.对实现思维方式的数学化起主要作用的并不是有关课程中的计算及其熟练程度,而是各种反映事物抽象概念的定义、反映事物内在规律的定理及其推演证明方法.今天,虽然许多人能够完成大量计算机应用的任务而并不需要很多的数学训练,但这不等于说计算科学不需要高深的数学,原因是仅凭直觉和经验就能顺利处理的那些问题,不仅说明了这些问题是足够简单的,而且还由于科学家和工程师们所做的大量前期工作使得其中一些原来困难的问题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已变得较为容易.在教学中一方面专业基础课应有其成熟和相对稳定的教学体系,另一方面需要不断更新其内容和技术背景.而公共基础课程体系中英语应该着力于培养学生英语表达能力及阅读行业英文文献能力,而数理逻辑、代数应主要着力于计算思维的培养.

(2)硬件课程应整体减少.

目前计算机科学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一个难点,是硬件课程的设置问题.硬件知识体系本身非常丰富,但是硬件课程多了,又削弱了计算机科学专业的特色.引用RandalE.Bryant的一段话来解决这个问题:因为,我们的学生中几乎没有人有机会构造计算机系统.而大多数学生,甚至是计算机工程师,也要求能日常使用计算机和编写计算机程序.所以我们决定从程序员的角度来讲解系统,并采用这样的过滤方法:我们只讨论那些影响用户级C程序的性能、正确性或实用性的主题.

(3)涵盖多门课程的工程项目课程课时数和数量的增加.

为了实现岗位胜任力中项目经验、万行标准代码编写、团队协作、专业知识等方面的培养,计算机专业必须加大工程性课程的开设力度,NIIT教材中,大量的篇幅是“常见问题解答”、“独立实践”等练习和讨论,每章结束时还有一定数量的“附加练习”.让学生运用已学到的知识编写大量的程序,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动手能力,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用人单位要用一个人,往往先看他能否熟练地编写C、C++、Ja等语言程序和使用相应的工具环境,这方面基本功是否扎实.不少大学毕业生或研究生工作不能立即上手,往往就是工程实践能力匮乏的问题.

(4)新技术及时引入课堂和教材更新快速.

国内很少将最新的技术及时引入课堂讲解,教材也一般要比人家落后2到3年.IT发展这样快,晚了用处不大了!目前,市场上见到的大都是公司的技术材料介绍,而不是教材,不适用教学.另外,IT领域的新方向能及时在NIIT(印度国家信息技术学院)教材上得到反映.NIIT教材设置的确体现了IT技术的发展方向.学生出来后能马上进入角色,投入到工作中去,而目前中国很多IT职业教育也是一样,新技术培训和教材更新都很迅速.

(5)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推行“问题式+任务式+启发式”教学方法,精选练习题,加强实践以及建立“网上辅助教学环境”等方法可以使得学生易于进行自学、练习、同学间交流、向教师提问、考试等,同时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编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师资队伍的建设.

上述岗位胜任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所以建设一支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是搞好计算机本科教育的有力保证和前提.为此必须从多方面提高教师水平,拓宽教师知识面,加强的教师的实践能力.同时多外请一些有着丰富项目经验的程序开发人员来校教课等.

(7)引入职业素养课程.

为了实现岗位胜任力中主动性、影响力、成就导向、自信心、责任心等方面的培养,必须引入IT企业的职业素养课程,多开展素质拓展活动,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4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岗位胜任力构建新建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有利于帮助作为岗位准员工的高等院校学生合理评价自己的能力,寻找适合自身的岗位,挖掘自己的潜力,优化人力资源结构,使得高校可以很好的与企业对接.岗位胜任力与课程的对接,是为企业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解决了高校毕业生再去IT培训机构回炉的问题,又保证了企业岗位的绩效最优化.基于岗位胜任力模型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是新建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教育改革的一条新路,具有长远意义.同时,上述方法的探讨与实施都需要教师的努力和领导的主持,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才是培养学生的根本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