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教学

更新时间:2024-02-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8187 浏览:32907

摘 要: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教育方面面对的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劳动力市场,因此课程的目标和内容要不断适应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对职业人才的动态要求,对课程的设置要实时进行修改、充实和更新.以下就是我综合多年教学工作对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教学的初探,望对广大教师与中职学生有所帮助.

关 键 词:教学创新培养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整合教学内容

教育部早在2004年就曾指出:中等职业学校要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办学目标,找准学校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中的位置,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怎么写作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中职学生求学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找到合适的岗位工作.而当今世界正日益受到新科技的冲击,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更高.电子技术专业课程由于电子技术更新速度快,面临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的应用性、实践性、创新性及知识更新都跟不上新技术的发展和变化,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仅能使学生完成低层次的教育的状况.本人从事电子专业的教学多年,鉴于以上所述实际情况,我校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改革,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一、专业课教学创新是时代的召唤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同样,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学校,难以长远健康发展.事实证明,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越来越体现在国家的创新能力上.我国目前很多企业亏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产品的科技含量低、人员素质低、创新意识差.目前在我们的教育中,仍然存在着“重维持,轻创新”、“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旧思维方式,学生独立性差,依赖性强,没有主见,不敢想更不敢为,承受挫折的能力弱,创新教育薄弱导致创新素质差.这个问题应引起我们的深思和重视,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是民族进步的需要,是国家振兴的需要,也是个人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怎么写作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专业课教学必须与时代相适应,专业课教学创新是时代的召唤.

二、加强非认知技能,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充分地了解电子信息产业的人才需求情况,我们深入基层、深入企业,进行全面、广泛的市场调研,以就业为导向,以此作为新专业开发、专业改造以及专业课程设置的重要依据,掌握市场动态,提高办学的针对性、准确性和适应性.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认为,中职学生正确积极的工作态度和道德修养水平比专业技能更来得重要,较多的大型企业和外企在招聘学生时把正确积极的工作态度作为最重要的因素进行考虑,道德修养水平被用人单位认为是第二重要的因素.目前中职生在言行上存在较大差距,企业往往在培训方面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用人单位认为学生在追求较高报酬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多一点奉献和对等付出的思考,跳槽频繁,不安心工作,不辞而别的现象越来越多.所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跟社会适应能力很重要,专业基本技能是中职学生在市场上获取工作岗位的基本生存能力,这一能力强调专业的应用性和针对性,是属于第一层次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能够真正地在企业“留得下”.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中职学生与他人交往、合作、共同生活和工作中的人际交流、劳动组织能力、群体意识和社会责任心等,强调积极的人生态度、对社会的适应性和行为的规范性,应包括积极的工作态度、思想道德水平、团队合作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心理素质等.社会适应能力是企业考察中职毕业生是否“用得上”的重要指标.新的就业形势要求中职学生在多样性、多变性的职业生涯中具备专业发展能力,它包括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专业发展能力的学生,在进入用人单位后将逐渐表现出其优越性.

三、整合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手段

跟院校本科生比起来,中职学生文化素质相对低点,理解能力弱.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教材内容比较抽象,理论性又强,与过去学习的联系不大,学生领会教材感到十分吃力,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必须做出适当的调整.中职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操作性工作,在组织教学时,理论要求应适当降低,避繁就简;多讲宏观的东西,少涉及微观的分析;鼓励教师整合课程教学内容,开发多媒体教学课件.目前多媒体教学已广泛应用于电子技术专业课程教学之中,直观性强,形象生动,更容易让学生从课堂中获取专业知识,易于被接受.课堂上要经常利用讨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准确定位,鼓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提高学生对学习电子专业的兴趣.我向学生推荐《通信人家园》网上栏目,网络平台的信息量大,在上面可以进行有关技术方面的交流与讨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我们力争把学生培养成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与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良好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