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时大学数学课程里更应重视与学生所学专业的衔接

更新时间:2024-02-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5047 浏览:60712

摘 要:本文先将与大学数学课程衔接的问题分为两类:与基础数学教育的衔接、与学生所学专业的衔接.对前者从教学三要素:教材内容、学生学习习惯、教学方法三个方面阐述了新课改后基础数学教育与大学数学课程的衔接问题,发现实现教材内容的衔接较容易,而实现学生学习习惯、教学方法的衔接需要抓住大学生对大学数学课堂的兴趣,这就也涉及到需要重视大学数学课程与学生所学专业的衔接,做好这一衔接工作有利于培养学生日后工作中的创新能力,但这一衔接工作任重道远,本文最后对这一衔接工作的展开做了一个参考思路.

关 键 词:新课标与学生所学专业的衔接大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a)-0245-02

1前言

1.1现时的情况

培养逻辑思维与数学应用能力,以备日后专业工作中有良好的创新能力,是各国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目标.而我国长时间内基础教育在实施数学教育过程中,应试教育成分很大,学生们一旦脱离了应试教育,进入大学后,较弱的自学能力、应用数学的能力便表现出来了.针对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教育部于2003年颁布了《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后文简称新课标),2004年起进入了新课改实验阶段,2010年新课改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从2012年起所有省份都进入了新课标高考.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幅度大、范围广,新课标中的高中数学,课程的内容与结构、教学目的与要求、教育理念,都与原来的高中数学有着极大差异;而我国近年出版的、大面积采用的大学数学教材都是参照原高中数学课程编写而成的教材;现在大学数学老师对学生的认识大多还停留在传统高中数学内容上,故现行大学数学课程和基础数学教育之间有较严重的脱节问题;不仅如此,现在用人企业对现在招收的大学毕业生普遍有实践动手能力差、创新能力不强的映像,这其中就有大学数学课程没有与学生所学专业知识衔接好的因素在里面,如何做好这两方面的衔接工作是大学数学教育者、管理者们需要注意的.


1.2问题切入点

数学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主要可考虑的是教学三要素:教材、学生、教师.教师如何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各方面的要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秉持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完成教材中内容的教学,这是两个教育阶段之间衔接问题.而对大学数学课程与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衔接,这就涉及大学数学老师与学生所在专业的专家学者的协作了,还与数学教师参与社会实践深入程度、广泛程度有关系.下面就从这些方面来阐述.

2基础数学教育与高等数学教育的衔接

数学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是教育系统内部的衔接,下面从教学内容、学生自身学习习惯动机、教学方法这三个方面展开.

2.1教学内容上的衔接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学生高中所学到的知识结构发生了变化,大学数学教材内容需要作相应的调整才能达到教学内容上的衔接,这方面通过查询已有文献与实际查证,可综合如下.

(1)重复型.对重复的内容可以删除或做提纲携领式的复习,避免学生重复学习时的厌烦情绪或对大学数学轻视的情绪,也可以节省日益被压缩的基础课学习课时,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有:高等数学(或微积分)中的集合、映射、函数定义、导数引例、导数定义与几何意义、常见导数公式、向量的概念和运算、用导数判单调性与求函数单调区间、定积分引例(求曲边梯形的面积);概率统计中的随机事件的概率、古典概型、几何概型、互斥事件概率、相互独立事件概率、抽样方法、总体分布估计、通过总体调查研究实际问题等,理科中的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期望与方差、正态分布、线性回归等;文科中的总体期望值和方差的估计.

(2)两头不管型.即新课标中没有而大学数学中有要求的内容,可选择在适当的地方补充,避免学生的茫然,进而影响高等数学中的后续内容,这部分内容:数集与邻域的记法与定义、反函数、三角函数中余切、正割、余割函数、反三角函数、积化和差公式可以在数学第一次课复习函数时补充;极坐标可以在学习二重积分时补充;对文科生还有排列组合可以在概率论中古典概型处补充、二项式定理与数学归纳法可以在首次需要用到的时候补充.

(3)重复提升型.即高中大学都有但是大学里要求有提升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有:极限与的精确定义、导数的极限定义、分段函数分段点处导数,应对重复的部分仅作复习处理,对提高和升华部分应作新课处理.

当然由于不同省份选择的教材不同,选修模块也不一样,中学课改还在进行着,大学新生的数学知识在哪些地方有脱节或需要衔接,这是一个动态数据,高雪芬[1]给出了调查方法,对调查结果也进行了充分的分析,给出了动态的衔接办法.

2.2学生学习习惯与方法的衔接

中学教育有升学压力,繁重的学习得以在较封闭的环境中进行,数学课教学中老师强调定义、定理、法则、公式的灌输与记忆,前后理论的逻辑性不强,他们注重的是对题型分类与应对技巧的训练,使得学生严重依赖老师的教授,学习自主性不强.而大学里没有升学压力,环境处于开放状态,数学课堂上老师一般是传授课程中知识、思想、知识间逻辑关系,课下老师和学生接触不多,这时需要学生有自主式学习习惯,这方面的衔接最主要的就是帮学生从被动式学习逐步转变为自主式学习.

衔接的思路如下:首先通过新生入学教育和数学老师的第一堂课让学生认识到在大学里需要他们进行自主性学习;再就是大学开始上数学课时老师适当放慢进度让学生逐步适应自主式学习;这个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将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保留下来,这可以利用低年级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对学好专业课的良好期待,在大学初期课堂上数学老师提供一些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实例、习题、思考题,作为学生自学、思考的素材,对其的阅读与思考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他们的专业知识需要用到数学知识去建立、深化,这能激发学生应用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兴趣能留在课堂上,自觉的养成课前预习、课堂适当笔记、课后复习阅读相关资料的学习习惯,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与能力,从而为数学后续艰深内容的学习维系学习热情.2.3教学方法的衔接

初高中的数学教育,其教学内容不多且浅显、也不过于抽象,它强调在各种题型中巧妙的应用,教学中可以重演练、轻讲解.而大学数学课程内容多而深奥、展现形式很抽象,强调知识本身的思想与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在现时日益压缩的课时的情况下,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是大多数老师的主要目标乃至全部目标,故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大其道而行之.同时学生难以看出这抽象的数学如何与他们所学专业有何关系,这造成了现在大部分学生认为大学数学的学习是为拿学分而不得已的事情.

综合这些情况可以有如下的衔接思路――根据各章节与学生所学专业的相关程度,调整对不同章节的课时安排,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对与学生所学专业不相关的内容可消减课时,只讲解思想、让学生训练其中对后续内容有影响的基本方法,而不讲解枝节、繁杂的内容,降低内容难度,这样安排的课堂,满堂灌也未尝不可;对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内容,加大使用课时,用于引入与专业相关的实例问题,让学生充分参与思考,进而与学生一起演练如何用相应数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将课堂设计为一个重演练的课堂.这样可以降低采用满堂灌这一教学方法的课时比例,同时能利用课堂的实用性保护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使得教师和学生能一起合意的完成教与学的任务.

3数学课程与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衔接

这一方面衔接问题在上面学生学习方法、教师教学方法的


数学教育方面有关论文范文集
;衔接已经提及到:利用大学生学习好专业课的强烈期望,使用与学生所学专业有关的教学素材,维系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学习兴趣与热情;通过数学课程中各部分内容与学生专业的相关程度而有意调整学习课时、教学方法.只是如何确定各部分数学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的相关程度,以及与专业相关的实例的寻找,这是一个繁重的教学研究任务.下面就如何完成这一任务提供一些参考思路.

(1)积极地与各专业中的专家教授探讨:他们所在专业实践或科研过程中用到过哪些数学知识,涉及到的程度有多深,从而可以决定这些专业里学生学习数学时的目标内容,数学老师再根据目标内容利用自己的数学专业知识,就可以确定这些专业里学生学习数学时的过程内容(为学习目标内容而必须学习的过渡内容),最后具体到大学数学中的各章节.

(2)将大学数学老师适当的分工:根据他们不同知识背景、爱好以及学校各专业里的教学任务,将他们适当的分配到不同的专业系别中长期担任数学教师,甚至是派遣他们到相应专业背景的公司企业去实践、学习、参与科研攻关,这有利于老师们有针对性的进行(1)中的工作,对不同章节能有目的地搜集恰当的素材,再花费些时间将这些素材简化,用数学语言将它们整理为数学例题或设置为有层次的思考题,这样就可以加工出数学课堂上可用的专业素材.只是这些工作对老师的能力与精力是一个大考验.

(3)改革科研评价指标:现行科研评价中对这类工作认可度不高,而这类工作需投入的精力多,工作效果难以立竿见影,阅历深、资源足的老师热心做这些事情的少,若管理政策上这方面的工作得到重视或倾斜,这就可以吸引年轻、资历尚浅的老师有热情投入这一工作.

4结语

鉴于上面的分析可知:这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实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目的,应注意改革引发的系列衔接问题,这不仅有大学数学教学与基础数学教育的衔接,更重要的实现大学数学教学与学生所学专业的衔接.与基础数学教育的衔接是不同教育阶段的衔接,可单从教学本身考虑,教学的三要素:教材、学生、老师中,根据基础教育中教材内容的变化调整大学数学中的教材内容就可实现,难度不大.而与学生所学专业的衔接难度较大,但这个衔接不仅有利于维持大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更有利于学生毕业后工作实践中应用数学进行创新的能力.只是大学数学教育与各专业知识的衔接,涉及的专业点多面广,其实现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