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改革的

更新时间:2024-03-0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086 浏览:20805

摘 要:新课程改革要求高中生物课程要提高高中生的生物学素养,增强生物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学习,笔者认为,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生物教学改革,必须正确认识课程目标,重新定位教师角色,重新审视学生地位,注重教学方式改革.

关 键 词:生物;改革;目标;角色;地位;教学方式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实施,高中生物教学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无论是教师的教学方式,还是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在发生着改变.对学生进行科学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教育发展的要求,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生物教学的根本任务.教师作为素质教育的执行者和推进者,必须转变教学方式、理念,必须遵循新课程的理念和思想,顺应时怎么发表展的需要,重视和突出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一、正确认识课程目标

《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明确了高中生物学课程目标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物学的生物学科学素养”.在课堂教学中,传授知识不是唯一目的,而是建立和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研究的精神、形成科学信念与科学习惯、开发学生智慧相统一的过程.尤其要注重观察教师是否着力于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学素养,包括提高学生的信息搜集、加工、利用能力,提出问题、设计实验以及解决问题能力,创造性思维的习惯、能力和技巧,主动参与、与人合作、汲取不同意见作决策的能力以及初步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评价、处理和解决个人和社会生活有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统一,科学与技术、社会相互关联的态度和价值观.

高中生物新课程理念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提出了提高学生生物学科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并注重与现实生活联系的基本理念.同时,新课程目标融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于一体.这些充分体现了新时期我们对生物教育价值的追求.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从目标设计的结构框架来看,纵向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这三个维度,横向是学习、探究和练习.

二、重新定位教师角色

新课程生物教师及时作好角色的转变,担当引导和参谋的作用,为学生提供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注重揭示知识的发展过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建构,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课堂也不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场所,学习内容也不再仅仅是教科书,这就必然导致师生关系的变化.我国传统的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面对新课改,这就要求教师从知识的杈威向平等参与学生的学习转变.从知识的传递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转变.促进者,指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教师即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核心特征.

三、重新审视学生地位

此次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将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作为一个重要的突破口.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中,新课程倡导“主动、合作、探究”.其中探究性学习承载着科学知识的掌握、科学技能的发展、科学方法的训练、科学精神的培养和科学思维习惯的养成等多重任务,从而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三位一体得以实现,因此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该成为生物学学科重要的教学方式.探究性学习带来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学生由过去的先开始概念、规律学习的方式变为通过各种事实来发现规律的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的中心是针对问题、重在“做”的过程,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与合作交流.通过问题探讨、课题设计、实验操作、模拟体验、社会调查等活动,积极主动去探索、感受和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由此教师必须改变教学策略,学生也必须改变学习方式,教学过程要成为学生积极动手操作、积极参与讨论、积极动脑筋思考的主动过程,学生的学习只有经历“做”的过程才能深刻理解所要学习的概念.提高科学探究能力重在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和探究的水平,因此教学中要通过培养学生的观察、测量、分类、实验等,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通过培养学生对数据资料的收集分析、表达与交流、预测、推论和检测说以及从事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注重教学方式变革

1.注重学生的学法指导

学生的认识过程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要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透彻,融会贯通,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教人以渔,终身受用”.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可概括为两点:一是帮助学生形成化学学习常规,包括实验常规、听课常规、看书常规,作业常规;二是结合化学学科学习的特点指导学法,如把观察与思考的联系,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形成点、线,面、网结构化的学习方法;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的分析推理的方法:用辩证唯物观去认识问题的方法等.

2.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自主学习是指教学条件下的学生高品质的学习.所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是自主学习.大量的观察和研究充分证明,在如下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才会是真正有效:感觉到别人在关心他们,对他们正在学习的内容很好奇;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任务完成后得到适当的反馈:看到了成功的机会:对正在学习的东西感兴趣并觉得富有挑战性感觉到他们正在做有意义的事情.要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就必须最大可能地创设让学生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的情境与氛围,并提供充分的条件,促使学生尝试、探索、观察、实践,让他们动口、动手、动脑,成为自主的善于“发现的”学习者.

总之,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也包括价值和做人.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当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引导也是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的精神动力,鼓励他向上攀登.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