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应用型本科日语专业的教学

更新时间:2024-03-0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660 浏览:18943

摘 要应用型本科日语专业的定位要高于商务日语,在社会转型的新时期,提高应用型本科日语专业教学质量还需要明确并深化专业定位、培养优质教学队伍;因材施教、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与吃苦精神;建构合理的课程体系、做好相应的教材开发,培养宽口径、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

关 键 词应用型本科日语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H369文献标识码:A

1明确并深化专业定位、培养优质教学队伍

应用型本科的日语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密切联系区域经济和地方经济发展.在长三角地区,构建一支日语过硬、综合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是重中之重.为了提高专业教师的日语水平,可以利用检测期时间,派教师到国内的知名学府参加商务日语师资培训,也可以定期培养教师出国专业进修.培养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一体化的“双师素质”.加强校内语言文学出身的教师的培训,到定点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实践,丰富教学内容,开阔教师视野.

由于历史原因,当前教师队伍中的很多教师都接受的是应试教育,学生又期望考级能够顺利通过,因此很容易将课堂教学变成考试辅导班,这种功利的教学方式是一定要避免的.在针对“好的日语精读课老师的条件是什么”这一问题的问卷调查中,学生选择最多的除了“讲解和指令清楚易懂”(65.8%)“日语水平高”(54.3%)之外,就是“能鼓舞和带动学生”(30.7%)“性格开朗”(23.1%)以及“善于营造课堂气氛”(20.2%)这三项.这说明学生对积极的课堂环境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要求(田中子,2002).

鉴于此,教师在提高业务能力的同时,尽量多给学生一点选择和自主,学生能在比较宽松的范围内,根据自己的能力自由选择参加交互活动.

2因材施教、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与吃苦精神

语言学习有其枯燥无趣的一面,每一个新的单词或文法,对学生大脑的刺激平均在15秒左右,之后便会趋向消失(部,1994).一旦进入语言学习中比较枯燥的部分,教学效果就会打折扣.根据我校学生生源的特点,教师必须承认并充分考虑学生间存在的差异,难易结合,因材施教.在日常教学中侧重加大语言能力类教学的力度,适当降低学术性知识的含量,加强实用性知识的训练与培养.

目前利用学生课余生活组织的配音比赛、书法比赛、情景剧比赛可以说在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方面作出了积极的探索.

不可忽视的是,如今90后的学生身上贴着、“傲娇”“富二”的标签,不少教师深感90后学生心理素质、文化素质都与之前的学生有了明显的差距.价值观念的多元化更让老师觉得与他们的交流效果有限.目前在就业市场上,对商务营销型、组织管理型、技术型、翻译型、策划型的日语人的需求占了绝大多数,而且企业对专业人才的怎么写作意识、吃苦耐劳、沟通协调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要求都很高.我们的学生如果没有刻苦学习的精神,又怎么能适应企业的发展需要呢?


3建构合理的课程体系、做好相应的教材开发

结合笔者所在校应用型本科的日语专业实际情况,在每个学期的两星期实训周里,都会有外贸单证、商务礼仪、就业形势等专门的讲座或辅导.更加突出跨文化、精通商务、紧密结合社会发展需要这一培养目标.同时加强校企合作,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进行社会实践,学生普遍在技术和职业素质方面得到了提高,有利于学生毕业后的就业.

考虑到长三角地区特点,在今后的教育中也鼓励学生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如单证员、报关员、电子商务证书等).而在日常教学中就应当把这些职业资格认证要求与教学要求相统一,培养学生在具备优良品的基础上,适应经济环境所必备的通用能力.

目前,立足于应用型本科日语专业的教材还比较少,在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如何解决实际应用和理论讲解的平衡还需要不断探索.提到应用型本科的日语专业的高年级课程,人们会自然而然的联想到关于商务会话、谈判、函电以及市场营销等内容的单项教材.这些教材的出版部分满足了高校商务日语教学的需要,但仍显不足.因为应用型本科的日语专业不等同于商务日语专业,除了基础教材就要凸显日语的实用性之外,高年级的教材也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商务函电等课程.显然,对于应用型本科日语教材的定位和开发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近年来数字化的投影、音视频在教学中使用得越来越多,但是具有专业针对性的数字化教学资源较其它专业还远远不够,加上制作周期比较长,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件的使用和更新.教师要付出比往常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课件、课程网站的维护,这需要在多方面给教师以支持和鼓励.同时也可以引进社会力量进行课件的开发.

4结语

传统的日语教学偏重于语言知识的传授,但现实的发展则需要大量语言交际能力强,实用型知识过硬的应用型人才.这就更凸显了应用型本科的重要性.当前,日资企业的报关、跟单、文员等仍是就业市场上需求量比较大的岗位.因此应用型本科日语专业应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具备日语语言基础功底的,熟悉中日商务习惯的“双栖型”的人才.这就在师资结构、教材开发、课程结构建设等诸多方面提出了挑战,正如汪洋(2012)所言,构建“日语+专业方向模块+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今后探索的重点.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