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化教育背景下幼儿园教师的道德使命

更新时间:2024-04-0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4015 浏览:107383

生命化的教育是要让受教育者和教育者都享有灵动的生命,在生命化教育背景下,作为当代的幼儿教师,担负着育人与育己两方面的道德使命.

在育人方面,首先应做到促进幼儿主体性道德人格的生成与确立.俗话说:“三岁看老,七岁看大”,一个人的素质应该从幼儿期开始培养.主体性道德人格,即独立、理性、自为的道德人格,也就是处变不惊、清醒从容的道德人格,这应当是现时代中国的理想人格,它是把个体人格尊严的确立和对个人自主选择的尊重作为目标.相对一些空洞的说教和简单的行为方式,它更强调受教育者的自主建构,根据幼儿园阶段孩子的年龄特征,应该在教学中着眼于幼儿成长内在动机的唤醒,它不是一种单纯的“外予”,而更在于“内化”.

主体性道德人格养成应回归幼儿的生活世界,在幼儿的生活世界中,在幼儿的现实遭遇中,在幼儿内心世界的价值冲突中,发现宝贵的教育时机,开掘出幼儿的主体性道德人格生成与确立的源头活水.当然,主体性人格并非自发生成与建构,它是在价值引导下,在教育活动中,在精心创设的教育情境中自主建构生成的.正如国外一位幼儿教师在开学之初给幼儿许诺,如幼儿在一学期内完成规定的阅读绘本量,他则从家里爬行到学校,最终,幼儿们完成了任务,他信守诺言,在寒冷的天气中一路上爬过去,幼儿大受感动,并有大批幼儿和他一起爬行.这位信守承诺爬行上班的老师就明白,要求幼儿阅读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但激励幼儿成为终生热爱阅读的人又是另一回事了.他的行为旨在对幼儿精神的唤醒与潜能的开发,最终达到师幼之间相互影响和视界融和.

其次,应该对幼儿进行良好心情的培育.心理学家认为心情有如下功能:感情;意义感和目的感;自我理想;道德反应(面对与善恶有关的场景时);符合道德的(对正义的热忱);情感智慧.人格一词是指一种积极的、健康的道德完整性,而心情作为人格的激励和整合中心,其作用则是推动积极的人格发展.人格的核心是心情,它是道德奋斗的原动力.

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道德教育都强调心情培育,把它作为了教育的基础.中国古代孟子推出了行为的“四端”之说,即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构筑此四端,就意味着通过培养居于其根源处的心情来养成道德敏感性.


除了完成育人的道德使命,幼儿教师也应该体会自身的成长,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同时,积极进行“育己”,提升自己的素养,打造个人的人格魅力.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出现的“大五”人格理论,就是一种多维度,多特质的个性组合评价观点,“大五”人格理论认为人的个性可以从五个大的群类去划分:应变力;情绪稳定性;责任感;愉快好合作;智力.扩展开来,不适合幼儿教师的性格特征有:焦虑、不安、情绪性、神经质、易动情或易动消极感情、保守、任性、不负责、不可靠、冷漠、退让;适合幼儿教师的性格特征有爱交际、乐群、坚定、稳健、冷静、自信、勤劳、负责、慎重、可信赖、好脾气、热情、气量大.自身的人格魅力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一个无穷的变量.一个成功的幼儿教师,应以德服人,以学识服人,以自己的言行来吸引人,注意塑造与培养自身的人格,以特有的魅力来吸引人、感动人.

一名优秀的、具有人格魅力的幼儿教师应该做好角色定位,明确自己的方向,端正自己的态度,规范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习惯,锻造优良人品,打造个人健康的、上进的人格,形成个人魅力,在幼教的广阔天地中和孩子们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