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与学前儿童的

更新时间:2024-04-0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0119 浏览:141869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阶段”,幼儿教育担负着培养现代化的,全面发展的未来建设者、创造者的任务,幼儿教育必须面向未来.随着幼教理论的不断发展,证明了幼儿教育对幼儿完美人生建构的奠基作用,也就是说幼儿教育以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全面素质和谐发展宗旨,为整体素质教育打好基础为最终目标.而艺术教育又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角度来看,艺术教育的培养影响着幼儿全面发展进程.针对如何提高教师对艺术教育目的的认识、重视开展优质量的幼儿艺术教育活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这一问题,提出了一些在实践中摸索出的几点做法和看法,与同行共勉.

一、树立正确的幼儿艺术教育目标意识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充分肯定了“艺术”在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提出艺术领域要丰富幼儿的情感,培养初步的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以前我们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的目标意识单一、模糊,设置的艺术课题、艺术教育活动流于教授表面性的东西,现在我们通过网络学习,“纲要”的学习,对《纲要》精神有了进一步的领悟,在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必须充分利用其教学内容的灵活性,遵循艺术教育的规律而制定发展目标.幼儿进行艺术教育的本义是:萌发幼儿欣赏美、表现美、体现美的情趣,让幼儿在早期教育中受到艺术的熏陶.教师应明确艺术教育的目的,成为幼儿园开展艺术教育的关键.如让幼儿通过活动真正认识到幼儿园可爱的地方,从而产生热爱幼儿园的思想感情,克服对新环境的陌生感,为幼儿今后在园的生活学习打下基础.整个活动既有音乐知识的了解,又发展了动作技能,又从视觉中欣赏到幼儿园的美,更在快乐的音乐活动中又体验了幼儿园生活的愉快,丰富了幼儿的感情.所以教师对艺术课程教育的目标意识正确、全面,才能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功能.

二、开展多样的教育途径和教学尝试

(1)幼儿应是艺术活动的主体.在艺术教育活动中,如果幼儿总是被动地接受成人的知识灌输和技能训练,则不利于幼儿潜能的发挥,影响创造力和表现力的发展.目前国内大多数艺术教育教的是“技术”,而非“艺术”.“技术”可以在短期内得到提升,但“艺术”只有靠长期用心感受.我们可以教给孩子美术的技法,但对美的感知是不能教给的,只能进行引导和影响.要改变这种状况,关键是教师正确发挥指导作用,开启幼儿自己的感官让幼儿处在主动、积极的活动状态中.在一些活动中可让幼儿自由选择表现的形式,由幼儿自己决定用什么材料,与谁做伙伴.教师在不同的阶段应用不同的培养方法、启发孩子的独特性,并开放地接纳孩子个性化“艺术符号”的表现,从旁对幼儿提出指导性建议,或在技能方面给予帮助,对幼儿的活动过程所表现出的活跃思维,丰富想象,创造性表现等表示肯定和鼓励,敏锐地去意会他们背后的精神寓意.

(2)幼儿艺术素质的培养主要是运用专门的艺术教育活动,侧重幼儿学习掌握有关艺术知识技能,培养幼儿的艺术欣赏情趣.在幼儿一日生活、学习各环节有机地把音乐、色彩带进去.为幼儿创设丰富的视听环境,充分发挥其教育作用.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布置不同的主题的、具有教育性、知识性、艺术性、形象性发展性的内容,让孩子们在日常观察中受到教育和熏陶.

(3)幼儿艺术教育以游戏为主导活动.《纲要》的第三部分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第五条规定: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注重综合性、趣味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因此,幼儿园的艺术教育应以游戏为主导活动.幼儿期是人的一生中最无忧无虑的阶段.没有学习的任务和升学的压力,他们可以自由尽情地去做他们愿意做的事情,他们可以乐此不疲的像做游戏一样地从事艺术活动,追求过程的快乐.幼儿的游戏具有审美、创美的许多特点.反过来,幼儿的艺术活动又充满着游戏性,因为儿童还不能把艺术活动当作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地审美和创美活动,他们只是满足活动的需要,为了自己喜欢才去做的.艺术活动和游戏一样,有一个充满诱惑力的过程,令幼儿高兴.在活动的过程中得到快乐,感受快乐,继而分享快乐!正如心理学家弗莱德罗所说的:“那些对于成人来说是认真的、常常是艰苦的工作――培养自己的脑和眼,使之成为艺术家意志的绝对温顺与可靠的仆从――对于幼儿来说却是纯粹的快乐.幼儿以无穷的乐趣去重复每一种新的工作、新的本领与新的花样.”

(4)艺术教学指导中,家长与教师的情绪表现,是调动幼儿积极参与学习,理解作品情感的催化剂.家长与教师对作品表示喜爱之情,并把作品的情感融入自己的指导中,感情溢于言表,一举手,一投足,每一个眼神每一句话语都传递着作品的情感,这样就能唤起幼儿情感的共呜,激起幼儿投入.在作品和成人的相互作用中,幼儿逐渐产生对结果的兴趣,逐渐产生审美、创美的意识,对艺术的兴趣也就更加深厚.


(5)运用多种感官,帮助幼儿理解作品的要求.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从认知开始的,感识是认知的开端.幼儿受身心发展的制约,感知觉在认知活动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儿童的感知觉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只有在“看”中才能学会看,在“听”中才能学会听,在摆弄物体中学会触摸物体的特性.教师在艺术教育过程中,注意引导幼儿充分运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感知色彩、声响等的意蕴,调动想象、思维、动作、语言的参与,反馈感受程度,促进理解.

三、幼儿全面发展艺术教育为健康型人格的塑造打基础

心理学范畴的“个性”,又称“人格”.它是指一个人全部心理活动的总和.包括个性倾向,个性心理特征,自我意识,心理过程,心理状态五个方面.其中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属于狭意的个性的范畴.个性倾向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等.个性心理特征包括:气质、性格、能力等.这些特征最突出地表现出人的心理的个别差异.学范畴的人格是指人的品德和尊严.哲学美学范畴的人格则是对个体人的全部本质、属性和丰富性的高度综合.其发展是有层次的,即经过两次超从“自然的人”到“社会的人”再到“审美的人”.当个体行为都以实用功利为目的时,与社会、自然的关系不可能总是和谐的.所以培养下一代具有与社会、自然和自我和谐的“健康型”人格幼儿,不仅是社会的需要,也是个人对生命的愉悦和创造价值的实现.艺术教育在“健康型”人格的培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总之,艺术教育的主要目的,并不是在于栽培少数的艺术家,而应着重“全民美育”的实施,以促进全民精神面的提升.学前期是人格塑造的奠基时期,也是接受艺术启蒙教育的最佳期.只要我们在艺术教育中坚持形式美和内容美的高度统一,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相结合,直觉感觉和理性领悟相结合,在与其他教育关系的处理方面,坚持艺术与体、智、德、美相结合,艺术氛围与道德氛围一致,使幼儿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境界,为健康型人格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