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东老区的社会教育

更新时间:2024-03-0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703 浏览:12408

【摘 要】陇东老区的社会教育对象主要是工农劳动群众,总任务是普及群众教育,消灭文盲,提高群众的政治觉悟,破除封建习俗,增进知识技能;动员方式是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共同开展社会教育工作;教育内容包括识字教育、政治教育、军事教育和文娱活动;教学内容同群众的生产、生活利益紧密结合,并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办学形式.因分区政府重视,各级政府齐抓共管,陇东老区的社会教育取得了重要的成效.

【关 键 词】陇东老区;社会教育;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主要成效

陇东老区的社会教育是以文化、政治、卫生和群众文艺为主要内容的民众教育,是陇东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和思想觉悟.它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这三个不同时期,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这种特殊的教育活动得到了广泛深入的发展,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一、陇东老区社会教育的若干问题

1.社会教育的对象与目标

陕甘边根据地时期,社会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工农劳动群众.抗日战争开始后,社会教育对象扩大为各阶层的抗日群众.就年龄和文化程度来说,社会教育的对象主要是7至45岁的男女文盲、半文盲和知识分子.

社会教育的总任务是普及群众教育,消灭文盲,提高群众的政治觉悟,破除封建习俗,增进他们从事革命战争和根据地建设所需的知识技能.边区政府开展文化教育运动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首先消灭男40岁、女35岁以下的文盲,提高学龄儿童入学率,实现普遍的义务教育.因此,陇东分区根据党教育总方针,在中小学教育的同时,大力开展扫除文盲、半文盲的社会教育活动,努力提高成年人的文化水平和民族意识.

2.发动群众

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共同开展社会教育工作,对以往单纯靠政府创办教育事业的制度进行了改革,这有效地促进了社会教育事业发展.当时,陇东根据地各级党组织和人民政府除号召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和支持办学外,主要是依靠劳动英雄,变工队长及各地较有影响的人士出面组织社会教育工作,由他们动员群众,解决经费、设备并进行管理,政府则根据情况予以指导.

如当年陕甘宁边区特等劳动英雄张振财,他在自己识字的同时,还领导了全村的识字运动,立下了要在两年半以内消灭全村文盲的计划.他所在的城壕村,除老弱病残和不到学龄的儿童外,其余31人全部参加了识字运动.后来他还将识字组发展成为相当正规的夜校,并用开荒、入合作的办法解决了全村的识字运动经费.他创办社会教育事业的成功经验赢得了党和人民的赞誉,教育家蒋南翔在1944年10月2日《解放日报》撰文对张振财领导的识字组给予很高评价.

又如庆阳县“社火头”黄润用“唱曲子、耍社火、教识字”办法组织群众参加识字运动.与此同时,在党和政府号召下,曲子、新正等县宗教界著名人士积极组织动员回民利用主麻日在清真寺内读报识字,深受回民拥护;天主教赵怀忠灵活地利用了教堂每礼拜天上午做“弥撒”,以后的闲余时间,向教友们进行读报,也有利地促进了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

又如刘家城卫生冬学,“从这处卫生冬学的开展来看,无疑它是给群众留下了一个好影响――自愿的组织,巡回的方式,卫生的内容.事实证明,这是最易于动员群众和组织群众的.”[1]效果也是明显的:讲卫生后,参加学习人数由原来的26人增加到70多人,识字情绪也提高了.经过学习全村绝大多数妇女掌握了一定的卫生知识,有效地预防了疾病传染,养成了人人讲卫生的好习惯.

另外,在庙会上进行宣传教育工作的尝试,在庙会上临时搭起的“文化棚”,变成了临时的书店,临时的医务所,临时的秧歌队,临时的阅览室,临时的读报、识字组,临时的助产训练班.“我们从迷信的烟幕中,争取了庙会上的广大群众,有效地向他们撒播了新文化的种子.”[2]

3.教育内容

陇东老区社会教育的内容有:识字教育,这是社会教育的中心任务,主要目的在于扫除文盲;政治教育,目的在于提高群众的思想觉悟,增强民族意识,内容包括统一战线、时事政治、边区建设、群众工作等方面;军事教育,主要是讲授战争基本知识和战斗基本技能;文娱活动,组织唱歌、耍社火、排演戏剧以及开展体育活动等.

教学内容同群众的生产、生活利益紧密结合.群众迫切需要掌握得东西,也就是社会教育所教的主要内容.教育的内容并不固定,而是总在调整,如1944年6月3日发布的冬学指示中:“在教育内容上,过去是不符合群众的当时需要,实际效果很低.今后应尊重群众的意见,以群众的需要为主.冬学的中心目的在扫除文盲,主要是识字,但在适当情形下,亦可用传授为群众所迫切需要的珠算或农业、手工业技术,或简单的医药卫生知识.关于教材,也可按照群众的意见,采用不求一律(教育厅正为冬学准备新旧形式的二类课本).”[3]

1944年,曲子周湾冬学女教员赵晋英在教学当中为照顾不同对象要求,就创造了“一揽子冬学”.即对一字不识者教扫盲识字,对乡村干部教记账、珠算以及写信等,对妇女教认票子.由于所教内容与群众需要密切相关,吸引了该村群众纷纷报名参加冬学.

社会教育的教材采用边区教育厅统一编的《边区民众读本》、《抗日三字经》、《日用杂字》、《庄稼杂字》和《卫生课本》等.除教育厅编印的课本外,教育课还根据当地情况及学生程度随时编选补充,如农谚、春联、歌词等.有的民办小学,让群众口编、教育厅记录整理,再交给群众,就是生动实际的教材.此外,还学习庄稼栽培、防线织布、妇婴卫生、珠算记账、公文知识等,教学内容根据学员实际确定和增减.识字组的教材除选用边区教育厅编印的几种以外,教师和群众还联系生产和斗争实际自编教材,有时也以报纸、小学课本及民间通俗读物为教材.报纸是宣传、组织群众、推动工作的有力武器,也是最现实生动的教材,因此,“每个冬学应有一份报纸,边区群众报或分区的,县的地方报纸均可.由各分区设法调剂供给.”[4]4、组织形式

陇东在开展社会教育活动中,根据农村居住分散的特点,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办学形式,有冬校、夜校、识字班、半日校、民众教育馆、俱乐部、剧团等社教组织,如雨后春笋在陇东老区纷纷出现,广大群众被动员起来,组织起来,投入文化学习之中.同时,还利用“旧瓶装新酒”的办法,利用社火、秧歌等民间艺术开展活动,寓教于乐,掀起了社会教育.

冬学是社会教育的一种最主要的组织形式,每年11月初至次年1月底农闲时开办,每期三个月时间,一般设在人口比较集中的地方,通常以区或乡为单位举办,大部分借用小学校舍,接受冬学委员会的领导.校内配有校长、专职教员,订有请检测制度、考试制度.另外,从时间、对象、教学内容分,有全天冬学、半日冬学;有男子冬学、妇女冬学;有行业冬学,文武冬学,卫生冬学和一揽子冬学等.这些方便群众的组织形式,符合人民群众的要求,因而也调动了他们识字学文化的积极性

夜校是分季节的社会教育组织,多设在城镇、机关和一些人口较集中的村庄.校舍、教员都是借用当地小学的,多由小学领导.夜校的课程、教材都与冬学相同,也分初、高两级.每夜学习1小时半至2小时,学习期限是半年至10个月.期满进行测验,合格者发给证书.

识字组是一种比较灵活的小型社会教育组织.可说是冬学、夜校的补充形式,数量上是最多的.它根据农村居住分散的特点,结合生产、生活和斗争的需要,一般以家庭、近邻或者同一工作部门为单位进行组织,每组3至7人,设有组长,由当地的识字促进会、俱乐部、小学或乡政府领导.识字组的课程主要是识字,兼学政治.它没有固定的学习地点和时间,形式不要求整齐划一,而是利用劳动、休息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见缝插针,学文识字.如群众创造的见物识字――干什么活学什么字,就是这样一种因时因地制宜的方法.教员由干部、小学教师兼任,或由“小先生”担任,无小先生者,则以能者为师,父子、夫妻互教,继学继教.学习期限一般为1年到1年半.

半日校(班),因其半日学习而得名,一般设在小学之内.其课程以识字、政治、自然为主,也有教算术与唱歌的.教员由小学教员兼任或由“小先生”担任.学习时间为1年至1年半.

民教馆是民众教育馆的简称.它是进行社会教育、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县级常设机构,兼有领导机关与实施机关的双重性质.民教馆设在人口众多的城镇,有较为固定的馆舍与组织机构,总务、教务、宣传等各股均配备有干事.1940年11月1日指定的《陕甘宁边区民众教育馆组织规程》规定,民教馆的任务是“消灭文盲,宣传政治常识,促进经济建设,提倡卫生,破除迷信,组织群众开展文化娱乐工作”.

俱乐部是以开展群众文艺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教育机购,是群众进行文化娱乐活动,学习军事、政治等各种知识的场所.一般设在人口比较集中的地方,多数由学校、政府机关主办.各地俱乐部活动的内容随地方风俗与民众要求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一般有识字、读报、讲演、墙报、游艺、体育、武术等内容.

群众凭借这些形式,在识字中学知识,在学知识中了解时事,使这些形式成为沟通人民与政府的桥梁、传播知识与信息的媒介.

二、陇东老区社会教育的成效

因分区政府重视,各级政府齐抓共管,陇东老区的社会教育很有成效,“根据地15岁以上,40岁以下的群众,凡参加扫盲学习的,一般识字都在500字左右,不少人达到1000字以上,还有些人学会了写简单书信,其中绝大多数人一般都能看书看报,掌握一些简单科学技术,开始从落后愚昧的状态中解放出来,树立了新思想、新道德、新风尚,不少人成为有一定政治觉悟和文化知识的新型农民.”[5]从1937年2月到1940年底,陇东分区6县及新正、新宁县都建立起民众教育馆,8县中办冬学80处,学员1334人;夜校239处,学员3182人,识字班374处,学员2390人,半日校62个,学员1124人.到1940年,陇东分区及关中新正、新宁县创办冬学80多所,学员1334名;夜校239所,学员3182名;识字组374个,学员2390名;半日校62所,学员1124名.其中新正县最好,有各类学员2335名,其中妇女1105人,占全县妇女总数的40%.解放战争时期,陇东老区的社会教育工作虽然曾遭到严重破坏,但是随着解放区的恢复,社会教育的各种组织也开始恢复,到1948年,曲子、华池、环县共办冬学19处,夜校6处,读报组2个.1949年春,形势进一步好转,同年夏天,庆阳、合水、镇原、宁县、正宁相继收复和解放,也都恢复和建立了各种社会教育机构.

老区的社会教育在群众中的反响很好.1944年榆树湾夜校开学的消息传遍全四乡后,新户们(四乡200户,老户只有30来家)都说:“在边区太好哩,白天生产,晚间认字,在外边有学校上不上,在边区没书房倒要识下字呢”!一个月之后,四乡的夜校从榆树湾邻村的石底子,扩展到30里外的碾子沟,全乡有7处夜校了.《环县政府三年来教育工作报告》(1944―1946):“在1944年本县办冬学80处,学生796名,获得了不少成绩,尤其是延安派来的冬学教员教的成绩显著.如新营湾叶冷、南关的马威、赵沟门陈卖波、高寨沟贺成辉等处学生,识了500――1000字的很多,会认并且会写.”[6]

社会教育最重要的组织之一民众教育馆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庆阳县民众教育馆,自1937年2月办起,到1947年内战爆发,仅仅9年,时间虽短,但对革命的贡献却不小.曲子民教馆自从王震同志担任馆长后,工作作风朴实和组织形式的简单,使当地百姓改变了往年对民教馆的疏远态度,都爱到这里来了.民教馆曾组织群众提高认识,如曲子在一些纪念节日时,召开商人座谈会,请人报告时事.它还真正为群众怎么写作,解决了不少困难,做了不少好事:设如何写处为民众写状子;调节民众纠纷;1944年五六月间,还带领市民搞了一个卫生运动,曲子市容不再象从前那样肮脏,到处是瓜皮、猪食了,现在家家门前宽敞干净,“人在街上游,头脑也清醒.”[7]

而且,这种社会教育“又是一场比较彻底的社会动员等民众接受社会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对在乡村政权的认同过程”.“社会教育实现的过程,也是真切对边区乡村社会实现控制的过程”[8].


【注释】

[1]翟定一.刘家城卫生冬学[A].庆阳地委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陕甘宁边区陇东的文教卫生事业[Z].庆阳:内部资料1992.337.

[2]蒋南翔.对于民间旧组织形式的利用[A].庆阳地委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陕甘宁边区陇东的文教卫生事业[Z].庆阳:内部资料1992.348.

[3]边区政府指示各分区今年普遍开办冬学(1944年)[A].庆阳地委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陕甘宁边区陇东的文教卫生事业[Z].庆阳:内部资料1992.339.

[4]边府发出冬学补充指示信(1944年)[A].庆阳地委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陕甘宁边区陇东的文教卫生事业[Z].庆阳:内部资料1992.342.

[5]贺秋萍,魏虎德.庆阳近现代史[M].新华出版社,2006.188.

[6]环县政府三年来教育工作报告(1944―1946)[A].庆阳地委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陕甘宁边区陇东的文教卫生事业[Z].庆阳:内部资料1992.508.

[7]陕甘宁边区教育资料.社会教育部分:上[G].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8]黄正林.论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的几个问题[J].河北大学学报,2003(4).

【作者简介】

王小英(1974-)女,河南偃师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国少数民族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