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数学建模课程建设的实践与

更新时间:2023-12-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305 浏览:22528

摘 要:本文叙述了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数学建模》课程开设的背景与特点,阐述了近十年我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在《数学建模》课程建设过程中发现的很多不足,针对不同的不足,我校教师钻研了不同的解决方案,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关 键 词:信息与计算科学;《数学建模》;课程建设

我校注重学生应用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向来是我校的办学特色.鉴于《数学建模》课程利用数学理论和计算机软件解决实际不足的特点,我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把《数学建模》课程作为专业必修课,2002年上半年我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正式开设这门课程,在这近十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遇到过很多不足,针对这些不足,我们及时调整,对于60学时的课程建设现已基本趋于成熟.现将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数学建模》课程在建设过程中遇到的不足、解决方案和革新后的开课效果清晰阐述如下:

1教学中遇到的不足

(1)教材不足,我校学生数学基础参差不齐,而且对实际不足的背景了解较少,因此数学建模的相关教材尽管很多,但真正适合我校学生的教材却很少.任课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找适合学生的课外资料,这就为任课教师增加了数倍的工作量.另外,数学建模要解决的不足来源于工程、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所需知识非常宽泛,而且不足的解决离不开计算机,采用的软件为各领域的专业软件,比如:matlab,lingo,spss等,对于单个软件可以找到很多专业的书籍,但是没有一本建模教材集中讲解这几款常用软件在求解模型方面的基本用法,只能依靠学生课后到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这就造成不同学生对相关软件的掌握程度不同,教师很难制约教学效果.

(2)教学内容上存在的不足:a.模型求解侧重于数学理论的推导,学生学习起来十分枯燥,学习热情很低.b.由于实验课课时少,求解工具只介绍功能强大的MATLAB,软件的单一化造成了学生在很多模型求解时,走很多弯路,也得不到很好的结果.

(3)实验环节存在的不足:a.实验环节的题量和难度难制约.对于实验内容,教师如果选用的过易或题量小,则达不到开实验课的效果,如果选得过难或题量太大,学生做不出来或做不完,则有可能打击学生自信心和积极性.b.常用的数学软件都是英文版,没有中文版,对大多数学生来讲寻求软件本身的帮助有一定的难度.

(4)教学策略毕业论文与课堂讨论环节上存在的不足:a.我校任课教师曾采用过传统的板书教学,对于中小型模型,教师在仔细地讲解建模过程中,适当地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课堂气氛非常好.但是对于大型模型,由于实际案例比较复杂,一方面板书时间耗时太长,另一方面很难做到不足及模型检测设的再现,造成学生思维方式的不连贯,课堂讨论困难,授课效果差.b.课堂讨论中,成绩差一点的同学存在心理障碍,害怕自己的想法不好,不敢参与讨论.另外,有些同学固执己见,不愿听取他人意见.

(5)作业与考核环节存在的不足:a.开课初期阶段,若直接布置大型作业(比如往年的建模竞赛题),学生会感到难度大,无从下手.b.模型准备阶段不充分,导致模型过于简化或后期无法进行下去.比如2007年建模竞赛A题:结合给定的数据对中国人口增长进行预测.有很多同学感觉很简单,直接引用了教材上的简单的Logistic模型,后面便无法做下去了.c.考核采用传统的闭卷考试,所考内容仅限于对建模概念以及所用数学知识点的考查,不易实测每个学生的建模能力,达不到开建模课的目的.

2解决方案

面对以上存在的各种不足,我校任课教师通过参加数学建模研讨会,调研了解了兄弟院校的开课情况,同时利用业余时间去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学习,找学生座谈,查找了有关数学建模授课经验的文献,积极去钻研有效的解决方案.各方面不足进行了如下革新:

(1)教材建设.我校任课教师在实际教学与建模竞赛培训中积累了宝贵的教学经验和大量的素材,将这些资料系统地整理、归纳和扩充,编写了一套适合我校教学实际的数学建模内部使用讲义.该讲义注重学生建模兴趣与建模能力的培养,按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各类建模不足都配有相应的软件解决方案,是基于建模基础知识、策略毕业论文以及各种专业软件于一体的讲义.讲义的设计能做到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实际.

(2)实验环节革新.鉴于实践环节存在的不足,任课教师编写了《数学建模实验指导书》,书中详细介绍了matlab,lingo,spss软件的基本用法以及如何利用软件进行各种不同类型的模型求解.另外,对每个教学模块设置了实验习题,按实验习题的难易程度,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相对简单,主要是各种数学软件的基本操作和建立简单的模型并求解浅析论文结果,其题量由实验的总时间来决定,一般情况下,教师用1/3左右的时间就能完成;选做题主要是针对完成作业速度快的学生,难度稍大,对该类学生是一种挑战与提高,对这部分内容,我们鼓励学生完成但不计入实验成绩.为了避开抄袭,对同一知识点,50个学生出5~8套实验习题,实验报告中要求写心得体会,完全雷同的实验报告不计入成绩,对抄袭情况及时提出批评和警告.

3革新后的开课效果

(1)上课时学生出勤率高,作业抄袭现象明显减少.大二参加过数学建模竞赛的同学,学习《数学建模》的热情非常高涨,积极参与课堂上的每一次讨论,认真去做每课余大作业,并在习题课上主动走上讲台讲解自己建模的过程或理念,他们的热情直接带动了另一部分学生,形成了非常好的学习氛围,有时,数学基础差的学生也会提出一些超出老师预料的方案.实验课上全班同学几乎都能完成必做题,有1/3的同学的选做题完成的也非常出色.在私下与学生的交流中,很多学生说非常喜欢这门课程.其中2004级的王文同学说:“课堂上唇舌剑的辩论拓展了我的思路,激发了我课下查找资料寻求真理的.课下的大作业让我体会到了自己所学数学知识的肤浅与不足,同时也领会到了“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的真正含义.

(2)《数学建模》课程的开设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很多学生勇于创新、留意观察,对“十字路口红绿灯的设置”、“我校食堂开放窗口的数目”、“自习室的开放个数”、“停车场收费窗口位置的设计”等提出了自己的方案.同时,文献的查找、建模论文的书写等为学生毕业设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有很多学生的毕业设计都做与建模有关的课题,这也充分说明了开设《数学建模》课程的作用.


《数学建模》课程是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是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我们应给予充分的重视.以上是我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数学建模》课程建设过程中所获得的一些经验和心得体会,《数学建模》课程的建设是不断改善的过程,还有很多的东西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相关论文范文